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只追求朗读的数量,这样的朗读教学没有太多的训练价值。朗读不是机械运动,朗读不是调节手段,朗读不是课堂表演。教师要高度关注朗读教学,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认知。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朗读技巧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描写丰富,非常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位教师讲解这篇课文时,比较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个体读、集体读、演绎读、轮流读等,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并没有获得深刻理解。究其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的朗读训练,不是机械运动,就是盲目行动,甚至是一种造作的课堂表演,毫无价值可言。那么,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朗读不是机械运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期望以读代教。但朗读训练展开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朗读目标,否则,学生不知为什么读,也不知为什么要反复读,其朗读训练当然就是被动的,其训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如《观潮》的朗读训练,教师让学生个体读、集体读,读了很多遍,但却没有给出朗读目标,学生不知为什么读,最终朗读效果只能停留在熟悉程度上。如:“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朗读之后居然不知潮头为什么“西去”,也不知“余波”是什么意思。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意都没有弄清楚,这样的熟读成诵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在朗读教学中,强调朗读数量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训练的重要任务。这样读、那样读,课堂显得很热烈,学生好像都动起来了,但朗读的机械性特征却十分明显。这样的朗读教学当然是高耗低效的。减少盲目性,增加透明度,让学生明确朗读训练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具体训练时才能有明晰的学习方向。
  二、朗读不是调节手段
  朗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并针对朗读活动给出科学设计,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给出具体训练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朗读训练才会高效。有些教师安排朗读,往往是为了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以朗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关注力,提升课堂学习活跃度。运用朗读调节课堂学习气氛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降低了朗读训练诉求,学生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就会大幅度下降。
  《观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的描写,但学生暂时找不到切入角度,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个体和集体朗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语言欣赏还是停留在原点,学生没有因为参与了朗读活动而有所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明显,教师在学生思维出现堵塞时,没有找到其真正堵塞的原因,也没有给出针对性的思维引导,而是企图用朗读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这当然是徒劳。
  朗读是学习手段。如果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随意设计朗读环节,甚至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来使用,不仅会降低朗读训练功效,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误解,淡化了朗读的重要性。
  三、朗读不是课堂表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真理,关键还要看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学生的读书方式、读书态度、读书目的等都存在差异。同样是读书,有人读一遍就明白了,有人读十遍也未必明白,这就是读书技巧把握所呈现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常常强调“有感情朗读”,却不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如果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情感认知还存在许多盲点,那么有感情朗读又从何做起?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学优生朗读时激情四射,可谓感情丰富,岂不知这里面有太多的表演技巧。课堂朗读变成了课堂表演,这样的有感情朗读又有什么价值呢?
  《观潮》中有些句子非常短小,学生为追求朗读效果,高一句、低一句地展开,猛一听还真是不错,其实学生自己也不知什么地方该高、什么地方需要低,这正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如:“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等着,盼着”两个短句,应该是前高后低,学生可能会弄颠倒。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正是对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不准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等待大潮来临时的紧张、焦急的心情,在朗读中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效果也会得以提升。
  朗读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朗读教学和文本解析应该同步进行,在解析前单独展开朗读训练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常见的学习形式,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只是一味地强调朗读的数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对文本要义把握不到位,朗读与理解被人为地割裂,朗读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使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实现共鸣,朗读教学的目标自然就能达成。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夹竹桃》一课总结拓展部分的教案修改,反思课堂教学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应将易于学生接受的拓展内容带给学生,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教师需要在通向专业发展的这一梯上,不断攀登,努力向上。  [关键词]基于学生;适合学生;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81-01  J·G.·哈蘭德
[摘 要]说明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丰富的人物对话,也没有深刻的文章情感。但其科普性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有许多神奇之处。教学《秦兵马俑》时,可通过由词入境、以“饵”诱“探”、引入“传奇”思考等手段,让说明文教学散发出“语文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是有声、有根、有趣的阅读。教师引领学生把文本放在舌尖上品味,品尝出醇香味,融入心灵,渗入体内,浸入灵魂,就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在母语的浸润中成长。  [关键词]阅读;有味;有声;有根;有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3-01  对于“舌尖上的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
[摘 要]变“猜想”为“遐想”并非是单纯的教法改变,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设疑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意愿,通过创设个性情境、拓展引导阈度、接轨现实生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關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设疑;猜想;遐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3-01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思维问题,学生展开思维
[摘 要]表演把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巧妙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能够促进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低年级的课堂表演应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及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教学;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6-01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
[摘 要]教学《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类课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阅人和习文。阅人,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和教师对话,感受、理解科学家的思想情感;习文,就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掌握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科学类文本;教学案例;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渗透在课堂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训练,感悟文本,理解和领会故事和人物形象。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低年段语文教学彰显活力,是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以《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为例,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识用结合,积累字词  在低年段教学中,学生的字词处于积累阶段,教师要通过对字词的
[摘 要]引导学生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方式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标题、关键词、环境和想象等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生动。  [关键词]语言能力;生长点;小标题;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
[摘 要]《雾凇》一课可抓住“镀”字,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词,让词语意思清晰化;分层品词,让词语意思内涵化;对比悟词,让词语意思准确化;语境用词,让词语意思实用化。  [关键词]动态 语文课堂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4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
[摘 要]品读与模仿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形式,而改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运用。同时,语言发展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理解情节由“二变三”的表达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补充情节,让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思维 认知冲突 情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