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文化内涵与外语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外语教学史上主要有五种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和交际法。随着教学法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英语词汇教学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从词汇选择的任意化、日常化、表达准确性到语用交际层面的得体,词汇教学已发展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廖廖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构件——音形义的结合体,是语言跟现实世界的交接点……脱离语境文化来研究词汇也是毫无意义的,(汪榕培,2000:56)所以词汇教学不仅是在语义学范围内解释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
  
  一、文化内涵
  
  Leech认为:“Connatative meaning is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an expression has by virtue of what it refers to,over and above its purely conceptual contact.”(Leech,1981:12)语言学家后来逐渐使用内涵意义来指一个词或词组概念意义。文化,概括地说,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177)词汇的内涵通常是隐性的蕴藏于其文化价值观念中,其文化内涵是指词的感情色彩、风格,以及社会习俗、行为方式等在词汇内涵意义中的体现和反映。
  词汇作为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它与生俱来地被打上了自己社会的文化烙印。Newcastle这个单词对非英语国家说话者来说无非是个地名“纽尔卡斯”,所以“carry coal to Newcastle”这个短语也就是“往纽尔卡斯运煤”的意思了。然而当你了解到Newcastle以盛产煤炭著称时,就会对上面的理解大失所望了。Frankenstein为英国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于1818年所著小说中的生理学研究者,他创造了一个怪物,结果被它毁灭。美国杂志Newsweek曾经用了这么一句:the united states is raising a Frankenstein by providing hardware to that country.这个句子隐含美国现以军事武器扶植这个国家,到头来会被它毁灭,作法自毙。(陆国强,1983:74-75)
  
  二、词汇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内涵附着于词汇使词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探讨和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词汇
  我们将英语中富含文化特征的词汇分属以下九个类别,每个类别都被赋予这个类别词汇一定的文化内涵,使用这些单词时,仅仅掌握其语义意义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它所表达的特定领域特定角度的文化特征。
  1.民俗、文学作品等人物形象,例如:
  Muse,Hamlete,Shylock,Solomon
  2.地名,例如:
  Newcastle,Washington,Waterloo
  3.动植物名称,例如:
  dragon,lion,dog,daffodils,rose
  4.时令节气名称,例如:
  West wind
  5.颜色词,例如:
  blue,red
  6.家庭姻亲词,例如
  uncle,aunt
  7.数字,例如:
  13,401,411
  8.政治词汇,例如:
  propaganda,individualism
  (二)习语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英语习语的掌握程度往往反映了说话人对英语习得掌握的熟练程度。能否得体地使用习语更是衡量说话人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习语通常折射出某一语言社区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地理风貌、历史积淀、思维模式、社会习惯和价值观念。而这些因素都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翻开英语史,我们会发现《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是英语习语的两大主要来源。
  习语跟自由短语词组不同,后者可从其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来判定其释义,如:red tape(官样文章)是习语,而red tapes(红色带子)则是自由短语词组;短语动词既可看作习语,也可不作习语对待,视上下文而定。如:He took off his shoes.(自由短语词组),He took off the comedian to perfection.(习语)。(ibid:164-165)
  英语习语的研究可从习语来源、句法功能、语义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我们将从词组、小句、句子三个层次观察一下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习语是由单词构成的,单词的文化内涵自然是构成习语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这与上文第一点提到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过习语则更强调了起整体功能和不可分割性。
  1.词组层次。词组层次按词性可以分为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等。例如:knock off,put aside,pass away,full of beans,cold comfort等。
  2.小句层次。例如:catch...red handed,drop...a line等。
  3.句子层次。例如:the albatross about my neck was hung.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三)话语篇章层次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直接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取向,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通常是导致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予听话者自己的反馈,于是在跨语言语碼转换的同时忽视了高于语言和文本层次的文化身份的转换。如美国朋友A参加了中国朋友B的婚礼,两年后又不期而遇。
  A:Have you started a family?
  B:Oh yes.You attended my wedding,remember?
  A:I mean if you’ve had children.(袁彩虹2002:15)
  B虽然把握了A的字面意义,但忽视了A的文化内涵,从而引起交际中断,导致误解发生。由于B确认的文化身份是汉语文化,从而忽视了目的语文化的民族特征,用汉语文化身份来判断英语语言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三、英语新词
  
  计算机通讯及大众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化。英语新词成了反射这些变化的一面镜子。政治领域、航空航天、网络产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业领域的新词曾出不穷。新词语革命是指由数字化革命所引发的新词和新术语的爆炸性增加,这包括从新型技术、因特网、大众文化、青年人的俚语,以及从其他上百个行业里产生出来的新词语。(Shawn Holley,2000:II)例如:mouse potato,body Nazi,user group,FAQ,future-prof等。
  
  四、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鉴于以上分析,英语词汇内涵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其重要性在全球化语境下更显突出,不能掌握词汇文化内涵和得体的使用英语,只是习得了英语的形式而已。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会产生文化冲突,导致交际失败,因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促使学生正确进行语码转换和文化身份转换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这在词汇教学中就要求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束定芳,庄智象,1996:119)
  开设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课,进行中西比较文化学习,系统地教授学生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习得意识。在对中西文化渊源、文化现实的对比中确认学生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学生对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认识得以加强,将母语文化负迁移降低到最低限度,在语际语码转换的同时,适时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在課堂教学中首先要确立文化导入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其指导思想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语言教学追求对词义本身的记忆和语法运用的准确性,强调文本的结构和通顺,从而忽视了文化层次上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确立文化导入的教学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笔者根据平时教学实践现归纳如下:
  1.直接文化移植。即直接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词汇文化内涵归类,要求学生直接习得。
  2.可视文化教学。即利用电影电视、图片或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开展活动。如纪念品、邮票卡通形象、英美货币、英美报刊、录像节目等。
  3.对比分析法。即将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进行比较以确认内涵差异。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的敏感性。
  4.交际实践法。通过模拟实际跨文化交际场景,比如模拟法庭、失物招领、购物等,了解外国人在法庭的着装、陈词,外国人对失去何种物品最关心,经常购买什么物质或精神用品等,通过外籍友人或老师交流,捕捉“文化冲突”发生的场合,切实了解外国人的话语思维方式与程序等。
  5.词汇教学以词组搭配和习语教学为主(teaching chunks)。让单个词汇融合到习语和词组之中,使学生体会词的整体文化功能。
  总之,在教学中确立“文化导入”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从单个词汇学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词组搭配、习语教学放在词汇教学的中心地位,围绕词汇文化功能,降低母语文化负迁移,促使学生得体地使用词语,正确把握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和文化身份确认,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Leech,G.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2nd edn.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2]Shawn Holley.The New Word Revolu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3.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袁彩虹.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
“情感过滤假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5条假设中的一条。“情感过滤假设”是克拉申用来解释同一外语学习群体中产生个体学习进度差异的原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动机、自信心和顾虑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进度的情感因素。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强、自信心高、顾虑少的学生比学习动机弱、自信心低、顾虑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要成功得多。“情感过滤”实际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