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门的一0之道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籁声老师所传承下来的自然门武术,一门三杰之所以名扬武林,却传播不广,有其特定的因素,除了苦练,还要有明师、还要博学、还要有环境的磨练,除此之外还要精悟道家理论。
  自然门始创于清徐老始祖。徐老始祖博学武术之内外家,并饱读《四书五经》,精研老庄学说,在其坎坷的求学生涯中磨砺功夫,最终结合道家理论,去其套路之繁琐,淬炼出以“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的16字真言为总诀的武术之精华——自然门武术(根据《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四川雅安地区尚留有徐始祖早年传下来的众多套路,可见其之始也是学之众多;另外“去其套路之繁琐”非指习武无需经过套路阶段)。徐传于杜心五,杜自幼好武,得自然门绝技后,挟此技驰骋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做了一番事业,后归隐。杜早年入学东京农业大学,性喜道功,又经历几十年江湖风雨。更加充实了自然门内涵,杜将此绝技倾囊相授于万籁声。万毕业于北京农大,先前拜过少林六合门的赵鑫洲,有着坚实的少林功底,复得自然门真传,又从达人奇士研习道功、药功、周易、八卦,在民国期间,撰写《武术汇宗》,参加国考,先后创办两广国术馆、开办军官讲武堂、创办湖南国术训练所等,胸怀以武救国之志,传播武术,以求国民强身强种,从而强国。万师以其厚实的文化底蕴、深入的道家研究及丰富的技击实践,最终将自然门的理论归总为“一0”哲学。
  中华武术是一门学科,虽门派繁多,练法各异,但既然是学科就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而所谓的基础,其实讲的既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对本学科最精华理论的高度概括。自然门功夫在创立之初就已经奠定了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学科基础,而一0哲学又是它的基础理论,也是最精华的理论。如果不讲一0,那自然门就没有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没有了哲学思想,何以成为今天这样的武术奇葩?
  自然门的创建是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的,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道,万物浑圆之0亦为道。一为其始,成于0而复归于一,一之屈为0,0之伸为一,一点之扩大为0,0之缩小为一点,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从一点到一0,最后又回到了一点。起点的一和结束的一存在本质区别,没有那个圆圈,就谈不上哲学二字了。李小龙先生曾经说出自己的心得:“在开始练习武术时,一拳就是一拳;继续练下去时,一拳不再是一拳;等自己创立截拳道时,一拳还是一拳。”我想这前后的一拳,境界是大不相同的。没有开始规范的一拳,就没有最后随心所欲且威力无穷的一拳了。万老师也说过:平时练套路就像在读文章,技击就像是写文章。学武术也是从不自然到自然的。我想如果没有平时读了大量的文章,到你要写时,你能写出来吗?绝不可能的。练习自然门也是一样的道理,自然门已经对中国功夫去繁就简了,大家一定要悟出这个道理,为什么万师说学自然门前最好先练几年的少林呢,功成后不必大练,每天只需活动活动,不抽功就可以了?其实,那几年的少林功夫只是一0哲学中一之始,0的一段弯曲而已。万师在教学生时很强调“量体裁衣”,所以很多学生学完后,互相还有许多的东西所学不同,或有的人都没学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自然门的练习,过了基础关后,更多的在于自然而然的“悟”。无此慧根,说多了也就不自然了,强求着去“悟”,最后就偏离了自然门的理论基础了,所以明“一0”可见大道。
  一0为道,一0哲学之0的理解包含广泛:浑圆宏大的爆发力、圆润活泼的身法等,0不能单一的分解开来理解,试想,一个圆球你能说出它到底是由多少个圆组成的呢?如果大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那又何必苦苦追求要分解出一0呢?道法自然啊,地球、月亮、太阳是圆的,威力大的龙卷风的螺旋也是圆的,枪炮的弹道可以设计确螺旋的轨道,乒乓球运动,网球运动等圆球类运动,大家可以体会球型的受力轨迹。关键在于,自然门练的一0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瞬间放大成一个圆0,你想想,从一个点瞬间变成一个圆0,需要的并不是具体哪一个或几个方向的力来撑大成圆0,而是各个方向的力——浑圆的力来完成的。
  有人认为,因为讲“一0”就有人往这方面去钻去靠,不是也等于人了俗套,着了相?干脆什么都不讲,岂不更自然。我想这“钻”和“靠”,不是一0哲学让你去这样做的,而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没有了解真正意义的一0哲学而误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万老师要说练自然门之前,最好是先练几年的少林之关键所在。所以有人认为不习少林,直接开始练习自然门,此捷径在自然门的修炼中是行不通的。有人说,“这个自然就是返璞归真,没有索套”,这句话说得很对,内圈手不就是讲究不着相,自然呼吸吗?不正是返璞归真的一种表达方式吗?打个比方:中国的成语“大智若愚”中,“愚”字是体现这成语的重点所在,可此“愚”并非真“愚”,是大智之悟后而表现出所谓的“愚”。自然门中所讲的自然非其始也,不是说一开始就无规无矩,任意自然,自然门所讲的“自然”是对中国武术大智之“悟”后的自然。
  自然门练功为0形,如内圈手、外圈手、子母球、鸳鸯环等等。以“圆”之物,圆之动作配合内在0之气而自然练习,以达0之浑圆之爆炸。自然门以一0之下气,以0形行气,气行如闪电,一呼一吸之顷即成0形,由后上行,即由颜面下降而下行,经尾闾又上行而无息。打法动作活泼灵动,浑圆其身,引动爆炸之劲(化0为一),一打就走(由一归0)。
  杜心武前辈云:习武与处世一样,均系自一点上起,由此一点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圆,包容宇宙,无不适合,故有“环中要妙”之自然门口诀。
  万籁声老师对于一0的总结为:一0为道,0体即是统一体,也就是一分为二的一。武术的内容由气功领衔,一分为二,即健体与自卫;最后归结为养生,是二又合一,是辩证的。一之屈为0,0伸为一;故气之行如0,技击之动亦为0。0为古书之灵,亦即零;0为数之最大者。0与灵同音。0为圆形,方而不圆,无以应强敌;圆而无方,练来无功。此灵而又要圆,圆而又要灵:不然是谓“不灵”,不灵,不足以应敌。明此者,是谓得道。道者人生之真理,故日“技也近乎道”。
其他文献
武缘  马凤雷    幼时的我显得格外瘦弱矮小,在学校里常受一些大孩子欺负,使我萌生了习武“报仇”的强烈念头。  初中一年级时,我开始照着武术书依样画葫芦地练,又在家中吊一个自制沙袋拼命击打。每天早上及下午放学回家都照例练习一段时间。我虽吃了不少苦,却感觉“武功”没什么长进。一次,为同学“见义勇为”,却被几个高年级同学打得鼻青脸肿,平时所练的“武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
期刊
少林金刚门之踔腿功属于外绣硬功型技艺,练的是阳刚之劲,不需要配合内功修炼,是一种简单、易学、易练、易用的腿功,只要肯下苦功,就能练成。少林踔腿功酷似足射功,但比足射功更完善、更科学,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低腿、暗腿技法,适宜实战中使用。  少林金刚门之踔腿功,主要是通过各种功法修炼十趾的硬度,这到无坚不摧的功力。在技击时专跟对方膝关节以下部位:胫骨与踝关节,同时也可用来攻击对方裆部、腹部和腰部。现将踔
期刊
导言:此文已将武术中最为关键的,亦令许许多多迷武、习武之人孜孜以求的,即打开武术之门的钥匙——整体发力这一环节陈述得淋漓尽致。风云生先生口述与高健先生整理,真可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者阅后,自然是大快“朵颐”!  《精武》的作者陈剑先生是我未曾相识的朋友,或许他根本不知道我这个人,可几年来我却始终在关注他。大约2000年或2001年,有武友送我姚承光老师编著的《意拳》(注:即大成拳)函授教材的
期刊
诸力,是指詠春拳在实战中粘缠逼迫对手,令对手瞬间失势的一种内劲。这种技法运用的前提是,实作者必须经过长期的特殊程序的训练,从而具备敏锐的手臂皮肤知觉及全身浑厚的内劲。  诸力是詠春拳高级功夫——藕桥藕打的核心动力,是论年不论月的修为,也是衡量一个习练者詠春拳修为的标准。  以下是诸力在实战中运用的一个例子。  甲乙双方以格斗式对峙(图1)。甲方(左者)以直拳击向乙方胸部。乙方以詠春摊手消截来拳(图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军突袭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进攻遭到二十九军的坚决抵抗,早已驰名的大刀队更是英勇杀敌。  7月8日晚11时许,日军二百余人由永定河东岸向西进攻,企图占领卢沟桥。在作战中,我方守桥的一排官兵全部阵亡。宛平西门城墙上守城的连长眼看日军步步逼近,心急如焚,不等上级命令,便派出一排兵力增援桥西。战士们操起大刀、手榴弹,借着夜色偷偷前进。当他们逼近日军时,突然举刀砍杀,声震四
期刊
名称与意义    小念头,过去亦别称“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称流行。所谓“三拜佛”者,是由于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动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状的护手作为收回身前的动作。但由叶师及现实所传者,多为“一摊三伏”之法,故以不算三拜佛已。  以“小念头”作为詠春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以告诫的语气对他说:“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小念头者,是
期刊
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
期刊
余拳是一种神奇的拳术,我曾经与它的传人有过几面之交,并且接触到一些关于余拳的基本知识。说通俗一点,就是知道了一些“皮毛”吧。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真正学会余拳,对于一个爱武之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年和我一起学过一点余拳的朋友已去世多年,而那位余拳的传人更不知隐居何方,不知这门特殊的武功有没有重新“出土”的机会,让世人,特别是爱好武术的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它,学习它。  1983年,
期刊
《庄子》中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纪湘子为国王驯养打架的公鸡。十天后,国王问:“驯好了吗?”纪答:“还没有,它们正狂躁呢。”二十天后,国王又问,纪答:“还不行,有点响动,它们就不踏实。”三十天后,纪回答国王:“还差点,它们还总爱东顾西盼的。”过了四十天,纪才点头说:“好啦,它们已经沉稳不变,看上去如同木鸡一样呆了。”果然,拿这些鸡去参加比赛,对手没有不失败的。  看来,“呆若木鸡”原本并非一个贬义词。
期刊
练武之人,必须遵守一个礼节——武礼。习武人见面互相打招呼,都应该做这个动作,表示互相恭敬。  一、抱拳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前臂微内旋,两臂撑圆,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现引申为习武者之间不分长辈、晚辈的武礼。  二、注目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