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驷旃尤烈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首先见到了红一连的现任连长,也是第45任连长,楚科纬上尉。入伍后曾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个头不高,但全身散发着英武与霸气。难怪有人说,他可以当我军的征兵形象大使。
  本刊记者:楚连长,影片末尾的字幕介绍说,您是清华毕业的,计算机专业,那是怎么来到军队的?(后来我们了解到,楚连长当年高考时是他们市的第一名,在陕西省也名列20多名)
  楚科纬:我当年高考时,报的就是国防生,毕业后自然就来到部队了。
  记:按一般印象.您这种学历和专业到基层当连长,是不是有点屈才了?
  楚:不能这么说。我有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总部机关,或者总参总装的科研院所,不过我早就决定毕业后来一线部队。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基层指战员中也需要一些懂新技术、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
  记:您这个选择,是不是因为家里有人曾是军队的,所以有更多的军人情怀?
  楚:我们家里没当兵的。我爸小时候倒是想当兵,可家里是富农,没当上。
  记:那你们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学习上有哪些区别?
  楚:我们可能得多学一些,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一些选修课,他们可选可不选,我们则必须选。其它方面,报考、学习,都一模一样。
  记:身体素质方面呢?
  楚:考学时要求严格点,不过也主要是不能有残疾、遗传病之类的,还有别近视。上学期间,对体能没太多特殊要求,但如果要来作战部队,对体能要求就高了。所以在大学时,我很注意自己锻炼身体,有意识地培养。我练过三年散打,拿过我们学校的散打冠军。练过摔跤,参加过全国摔跤比赛。
  记:看您这体格,好像不是很壮啊?
  楚:我骨架小,属于那种“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大学生要来部队,身体素质很重要,要把能打的基础先打牢。只有身体上适应后,来到部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其它方面,游刃有余地克服各种难题。
  记:看采您和其他大学生比,更热爱从军这份“职业”?
  楚:我感觉当兵、从军,不是一个职业、是一项事业,伟大、神圣的事业。一个国家,不仅要富,更要强。怎么强,就是靠国防、军队。应该有一大批年轻人,非常主动地投身到我们这项事业里,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强大的希望。
  记:您说的很对!我们的很多读者朋友,也正是怀着同样的希望,关心国防、投身国防的再聊聊您的专业,计算机,这在基层连队里用处大吗?
  楚:要说专业完全对口,学到的百分之百都能用上,这在民间企业,比如你们杂志社,也办不到吧。
  记:(记者本想给楚连长出点难题,结果立刻被他的反击打败了)嗯,那倒是。社会上的分工要比大学专业复杂,而且经常是多种专业的结合像我们杂志的编辑,对有关军事的理工科专业,还有文科的新闻报道,都得懂点,但又不必太深大学里没有完全对口的专业。
  楚:和你们一样,我这清华计算机专业,在基层连队也不算够用。我们国防生入伍后,都还要去军校培训一年,再学一些与军事作战相关的知识。然后到部队当排长,继续跟连长、指导员学,也跟班长们学,这样才能走上指挥岗位。
  回头说我这计算机专业,在工作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搞“连队特战化训练”,就需要挑一些精确射手,射击成绩比较稳定的、有潜力的,培养成“特战士兵”。选拔中,我开发了一个数据库,把射手在一段时间内的成绩详细录入,看波动、起伏情况。因为射击成绩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除了射手本身,还有外部环境,包括天气、温度、风等等。上午和下午都不一样,因为虚光方向不同。数据库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我就看谁在这段时间里成绩比较稳定。哪怕他成绩不是很好,但都稳定,尤其是弹着点比较集中,就比较好培养。有的虽然成绩比较好,但散布面比较大,培养价值反倒不是很大。(后来我们了解到,楚连长到部队后,先后开发了12套软件,领衔攻克训练难题20余项。)
  记:这要比通过一次,或者少数几次考核选拔优秀射手,科学多了。
  楚:对,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分析,生成一些曲线,来帮助我们选拔更具有潜力的射手。
  记:类似的成果还有吗?
  楚:我们是步兵连,主力装备自然是轻武器。由于条件限制,我军现在还不可能给轻武器普遍配备夜间瞄准具,但夜间射击也得练啊。95枪性能不错,特别是射击精度,很好,因为它采用了觇孔式瞄具。可是夜间射击比较难练。我们仔细观察后,感觉是因为觇孔不大,准星又黑。于是我网购一些小氚气管,自发光的,不用电,贴到准星上面。这样容易从觇孔看到准星,但这亮度也不足以让敌人发现我,隔一米能看见。有了这项小革新,我们现在随便一人就能打45环以上。
  记:其它轻武器呢?
  楚:说说40火箭筒吧。它初速较慢,有尾翼,所以受风速、风向影响较大。好的射手靠经验来判断、修正,比如利用“一级风彩旗飘”等口诀。不过这些经验存在很大误差,打二三百米,影响就比较大了。我们通过采购一些测风速的小仪器,可以测出当时的风速、风向,从而修正瞄准,提高了射击效果。
  记:40火箭筒,已经是老装备了吧?
  楚:我们也有新装备,比如80火箭简。还有120,火力强,主要是打碉堡、坦克。
  记:80火箭筒和40火箭筒相比,哪个更好用?
  楚:80火的口径大,所以威力更大。它初速也快,所以远距离的准头更好。40火400米外就不容易打准了。不过80火没有40火箭筒操作方便,有两道保险,有时射手一紧张了,可能搞错。在携带性方面,80火不如40火。它虽然是一次性的可抛弃发射筒,理论上比40火的发射筒轻,但这是指单发情况。你要是多带几发,就相当于多带了几个筒。所以从大小、重量来说,40火那样的挺合适。要是能把弹药改进一下,提高点威力、精度、射程,还是很好的。
  记:红一连所在的部队,是我军最早的轻型机械化师,很早就装备了92式轮式装甲车、步兵战车。对于这种战车,你们结合使用经验,有些改进吗?   楚:改进一直有,和我们的训练演习,战术发展、新战法,一直密切相关。比如说现在,为了搞“步兵特战化训练”,就要强调车辆尽量多携带弹药。92式战车里的空间比较狭小,我们这人和武器在车里怎么坐、怎么放,能更充分地利用空间,军区都作了重新研究、试验和规范。现在每个射手的位置上,都放了一个固定圈架,上车后就把枪能放下。这样做,第一省空间,第二能防止枪支意外走火、磕碰。
  还有一些战时携行物资,以前都放在车里,现在给车外做了一些架子,可以直接放在外面,增加了携带量。携行物资放到外面,车辆相当于变宽,原来的倒车镜就看不见了。于是我们就做了个伸缩的倒车镜架,外面带物资时,就把镜子伸出去;不带物资,比如火车运输时,就把它缩回来。
  记:您说的携行物资,是不是包括那种大背囊,里面主要装什么?外军就经常把那些东西放在车外。
  楚:我们这也算是借鉴外军经验,毕竟他们现在的实战经验多。我们的背囊里会装不少东西,还有被子褥子。以后也可能用一个很小的睡袋,代替被褥,它更轻,更暖和。
  记:对于战术背心,您怎么看?
  楚:战术背心,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还像过去那样,左边挂着挎包、水壶,右边挂着手枪套、防毒面具什么的,是不怎么方便了。肩膀又酸,跑的时候来回晃,打得腿疼。要喝水时,水壶也不容易取下来。搞个战术背心穿上,这个包里装水壶,那个包里放东西。一脱,全部东西都下来。特别是负伤后,很容易解开,方便急救。
  记:咱们再回头说说战车。现在已经有了新型号的8×8轮式步兵战车,92式是不是很快就要被代替了?
  楚:8x8要比92式先进很多,特别是信息化程度,很不错。不过军队换装备,可不能都换,得有个过程和顺序。因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特别是把装备性能发挥到极致,像92式那样,都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很快地都换,那突然打仗,谁都上不了,或者没法用到最好。
  当然,92式作为20多年前设计的战车,到现代战场后自然会出现一些不足。比如我们感觉,它的防护就比较薄弱。不是说整车,是高机手的防护,只有一圈薄钢板,而且护不住头。我们一个步兵班的重火力,就是靠高机,所以对这位射手的保护应该加强。最好是像92B那样,炮手在里面,都不用出去。顺便说一下,92B有炮和并列机枪,火力不错。
  记:不过把92式全都换成92B那样的,好像也不太可能。炮塔毕竟要占更大空间,影响步兵搭载。
  楚:不错,虽然高机的火力不算强大,但还是有它的意义。在城市作战、反恐维稳中,它非常有用,有时比机关炮更合适。
  记:现在遥控武器站正兴起,可以考虑用它改装92式。
  楚:可能成本太高了,不是很必要。我觉得最简单的改装,可以把高机手周围的钢板加高加厚,前面加上防盾。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封闭式枪塔。这样做还有一点小好处。我们装甲车冲击中,有时会打烟幕弹掩护自己,它通过爆炸燃烧产生烟幕。有的时候一打,风向一变,或者因为我们冲击的速度、方向,烟幕弹的燃烧产物会碰巧落到高机手身上,严重时可能把衣服烧破。
  另外,92式的水上航速太慢,特别是和新的两栖车比起来。不过这个不改也行,它们那是海上横渡用的,我们这主要还是过江河。
  记:关于战车,电影《目标战》里有段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就是老兵教指导员驾车,态度挺凶的啊、在现实部队中,也有士兵教军官开车吧,也会这么严厉吗?
  楚:电影里面老兵凶,是他要退伍了,不能参加最后一次演习,可是对连队有很深的感情,走了不放心,想尽快教好,所以他很严格。现实里,我们也经过老兵的训练,不会那么凶,但也是严格要求的。看我做得不够好,他也会大声说:“你急什么换挡、换挡!踩刹车!踩刹车!”语气硬一点。另外,影片里的指导员曾是老兵手下的兵,后来考上军校当干部,是十多年的老战友了。我这里嘛,可能是因为直接从高校、军校来的,没给他们当过兵,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吧,稍微客气点。不过在训练专业驾驶兵时,他们会更严格,因为对他们的要求是精通。对于基层指挥官,要求熟练掌握就行。还有射击、通信,我们基层指挥员都得会。对于我个人来说,射击、通信都好说,驾驶稍微难点。
  记:为什么?
  楚:我从小就晕车,所以对车没好感。但部队的要求必须达到,就只能下更多功夫练。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参加集团军比武,练双直角路,专门给我强化训练。我得开车来回拐直角弯,而且闭窗驾驶,很闷,搞了几下我就吐了。
  记:哟,那怎么练啊?
  楚:吐一会儿好点就上,接着练呗。现在好一些了,因为我们经常坐装甲车到处机动,慢慢就适应了。而且我感觉更喜欢坐装甲车,不喜欢坐轿车,因为坐难受了我可以站出来,吹吹风。
  记:影片《目标战》中的主角是红一连的两任连长,反映了我军在新形势下的战争理论发展、作战训练改革、您作为连长的原型,能给我们讲讲战术指挥方面的心得吗?
  楚:影片结束时有段字幕,我觉得很好。是说:士兵的目标是敢打仗,指挥员的目标是会打仗,我们军队的目标是能打仗、打胜战。我作为连长,首要任务自然就是指挥,重要性超过了单兵技能。因为我打不上靶,死得可能只是我一个:指挥不好的话,全连会跟着我遭殃。
  这方面的知识,是来部队后学的,先在军校,然后当排长时跟着班长们学,当副连长跟着连长学,当连长后跟着营长学。我们每年训练都有一些科目,比如连进攻、连防御等,团里会定期来考核。
  记:这种考核一般怎样进行?
  楚:比如设定这里有个高地,敌人可能有一个排在高地上,然后就是你想怎么攻。要拿出方案,有很多程序的。
  比如一开始先要分析判断敌情。除了给你明确任务,比如哪个高地为进攻目标,上级还会告诉你上面是哪国军队,你就能知道对方的武器配备。可能还会告诉你,他配属、加强了什么武器,比如迫击炮。你要根据地形,判断他可能会在哪里放机枪、哪里放炮,指挥所在什么位置。甚至包括他的每个步兵班可能部署在哪,都得认真分析。   分析完之后,你要定下决心。这时我们会召集全连干部开支部委员会,讨论定下作战方案。然后集合全连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各个作战过程中怎么协同,再发起进攻。
  记:这时上面有对抗的蓝军吗?
  楚:多数时候没有,毕竟主要目标是考核我们连队。有时也搞一些上面有蓝军的,我们双方戴激光交战系统。
  记:您这一个连进攻,是不是一两个排主攻,一个排预备队?
  楚:你说的是老战术了。这种进攻战斗,一般不会是一个连单独上,会有加强,比如配一些炮兵、坦克兵等。大多数火器能由我直接指挥,比如120迫榴炮,还有120火、喷火兵、35榴弹发射器等。还有一些火器,比如榴弹炮,不会直接配到连队,我可以召唤他们进行火力支援。
  兵力分配也不会那么简单,一般是分成几个组,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战争样式。比如侦察引导组,他们负责发现敌方目标,地堡之类的,要把坐标报给我,我好指挥炮兵打。如果我的炮兵打不着或者打不好,可以呼唤上级的炮火打。还要分几个攻击队、渗透破袭队,火力队、炮兵等,由我直接指挥。还有战勤组,负责运送弹药,往后撤伤员。如果打的时间长,还得有负责送饭的,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记:说起送饭,现在部队演习,是不是经常用炊事车?
  楚:一般都有炊事车跟着,一个连一辆。但不是方舱、两边打开的那种。那个太大了,一个连用不着。我们用的就是一种小挂车,上面一个锅一个灶,够一个连吃了。有时根据训练、演习需要,我们也不带炊事车,背个锅去就行。当兵打仗,什么情况都要能适应。
  记:这样分组完后,就该进攻作战了吧?一般分哪些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楚:有时还有心理战组,负责喊话、放音乐等。分了这些组,明确负责人后,战斗一般分几个时节打。我只简单说一点吧。比如第一个时节可能是渗透进入,这时什么都不打,该慢的慢,秘密进入。后面会有侦察引导、火力打击。我们的侦察员在前面发现目标,报回来,我们在后面打。
  记:不再是过去那种冲锋了?
  楚:对,这就是这个目标战要求的精髓之一。光看到敌人阵地上冒火,看不到我们一个人。而且杀伤有生力量、摧毁各类工事障碍,这些有形的物理目标,还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尽量通过火力毁伤、精确打击,对关键目标施加影响,从而削弱敌人作战体系的聚合力、一致性。
  记:难怪您前面经常提到“步兵特战化”,看来是和影片里一样,要让我们的普通士兵也向特种兵更加靠拢,从而担负起侦察引导、火力打击的使命?
  楚:不错,现在不能再是过去那种简单地分几波冲锋、突击了。当然,要让每个士兵成为特种兵,也并不可能。我们是借用特种兵的很多作战思想、训练方法,来提高普通步兵的能力。
  除了特战化,步兵战术发展的另一个是多样化。以前步兵部队就是攻防,现在还有引导、渗透、破袭,夺控、搜剿、反恐等等。侦察引导、火力打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记:那在演习、考核中,侦察引导、火力打击的效果,怎么判定?
  楚:不打实弹的时候,就是考官跟你说毁伤情况。比如告诉你目标,碉堡,被打掉一个角,你怎么处置?要根据目标性质等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置。可以接着打,或者换个弹种、武器,比如我可以直接指挥坦克打。然后考官根据你的处置情况进行判定,比如说“目标摧毁”,你再往下一步走。有时候,像某些演习中,目标究竟毁伤多少,要靠你自己判断,裁判不告诉你。要是判断错了,就是造成重大伤亡。
  记:有点和电影开头时,红一连参加演习的场景一样
  楚:对,这也是我们和过去的差别之一。演习、考核的要求更逼近实战了。另外,过去的炮兵没有那么准,炮火铺天盖地打过去,看起来挺热闹的。现在作战,就是精确打击,咣咣几炮,看着不多,但能把重要目标敲掉。精确打击的火力还有120迫榴炮,120反坦克火箭,我们自己还有一些特种弹药可以用。最后是步兵;中上去,搜剿堑壕里的残兵。我这只是简单说说,真的指挥过程中,要比这复杂得多。
  记:我们再说说演习,您入伍六年,当了三年连长,肯定也参加过不少演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楚: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那次,当时我们部队搞演习,创了好几个第一。首先是,轻型机械化步兵师,最远距离输送。我们从战区的最西边走到最东边,两天一夜强行军,都没合眼。第二个是,多种输送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光我们连就分了三拨,一部分走铁路,装甲车、人员由火车运,一部分坐民航客机,一部分人开装甲车。
  记:这也是贴近实战考虑吧?
  楚:打仗的时候就是多方式运输,不然一下子被端了。而且执行的任务也不一样,坐飞机的快些,到那儿可以先执行一些比较紧迫的任务。这是集结。在实兵演习那天,我们担任的是搭乘运输直升机机降,捣毁敌指挥所的任务。
  记:像电影那样的索降吗?
  楚:是机降,有时候从悬停的直升机上直接跳下去。我军现在直升机装备毕竟少,所以我们步兵连和它配合训练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电影多少有点超现实的,但那也是我们的目标。
  记:这次红一连参加电影《目标战》的拍摄,也正是为了反映我军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对于能参演这部影片,而且是以自己的连队为原型,您和战友们都感觉不一般吧?
  楚:说起拍这部电影,还真有故事的。当时听说要来这边拍电影,还是拍我们连自己,都很兴奋,个个都要来。来之后一看剧本,第一天拍的戏,就是我们连在山上被人打败了,被人包围了。当时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说我们红一连什么时候打过败仗呀,红一连打败仗,这是丢老祖宗的脸啊,不能拍这戏。后来导演、编剧跟我们谈,做了一些思想工作。我们也想通了:电影毕竟是电影嘛,时间只有那么长,必须把剧情需要的那些冲突关系都包含进来,自然有夸张之处。另外,不管是什么连队、英雄部队,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能害怕失败,要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害怕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记:不错,任何事物有不足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视不足、挖掘潜力、改进提高。那么结合我军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比如济南军区现在实践的目标战理论,“步兵特战化、多样化”,您觉得我们兵工行业还应该多研发哪些新装备?
  楚:我们现在的轻武器、车辆、火力等,虽然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点差距,但总体性能还是不错的。我个人感觉,最需要提高的是侦察定位。
  记:类似GPS的?我们不是已经有了“北斗”系列吗?
  楚:不是简单的这个。我说的“定位”,不是定自己,是定敌人的。侦察时,我们用“北斗”,很容易把自己的位置定出来:然后激光测距,我们也有,比如敌人地堡的距离,一下能知道。但具体坐标,就得根据我的位置,还有刚才激光测距的方向、距离,到地图上量一量、算一算。这样精度不高、速度不快,有时没法给炮兵直接打。
  记:您需要的,是结合了卫星定位和测距仪的,一体化的侦察设备?
  楚:对。最好是能够让我们手持的,背负的也行。另外在通信设备上,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考虑改进。现在我们用的某些电台,采用喉头受话器,使用时必须戴上工作帽,把受话器勒脖子上。这对一直在车上的坦克兵、驾驶员来说,很方便。但我们乘车步兵要下车,很多时候要担任侦察、引导任务,有时候情况很紧急,来不及戴。这时候用耳机麦克更方便些,抓起来就能通。
  影片里,两任连长的较量之间、老传统和新战法的冲突之间。指导员是一个重要角色。现实部队中,指导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基层干部。徐世伟上尉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作为红一连的指导员,他不仅要做好新一代士兵的思想工作,也要具备优秀的作战指挥技能。
  记:徐指导员,您好,影片末尾的字幕介绍说,您是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的。现在部队里的基层干部,比如连长、指导员,大学毕业生的比例高吗?
  徐世伟:我估计百分之七八十吧。这其中既有高中考上军校的,也有普通大学毕业后入伍的,还有国防生。过去,基层干部主要是士兵考入军校后培训,或者提干,现在大概占百分之二三十吧。
  记:那在普通士兵中,大学生的比例也升高了吧?
  徐:现在也高了,大学本科和大专生,大概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吧。比如我们连队,就有本科生六个,大专生十多个。(在采访红一连时,也有其他友邻部队来基地训练,我们就碰到了一位大学毕业后入伍的坦克兵。)
  记:这些来自高校的士兵有什么特点?
  徐:经过大学的培训,他们文化程度相对高,对技术装备的掌握也比较快。像通信、文书等岗位,他们担负得多一些。他们年龄也一般大点,因为大专、本科毕业时,差不多二十一二岁了,所以已经形成自己的观念,想法很成熟、很多。
  记:自己想法多,那您这指导员做起思想工作来,是不是就更得有想法才行?
  徐:不错。随着部队里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方法。士兵文化水平高,也好教育、好管理。你跟他们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一讲他们容易懂。理解了,就更自觉,训练起来更有效。
  记:现在社会上有某些说法,认为90后、大学生,吃不了苦或者懒散
  在部队里是这样吗?
  徐:这说法我看不对。人嘛,难免会产生惰性的,关键还是看环境。在我们部队里,规定五六点起床,大家都起床了,大学生兵也没什么特殊的,也没问题。很多人感觉他们吃不了苦,其实一到部队,有了种氛围,那就没问题了。当然,这也要靠引导。另外,大学生入伍后,本身可能会有点优越感,毕竟文化程度高,于是有些工作如果不干好,干得比别人差了,他们会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其实能干得更好。
  记:对于参加这次《目标战》的拍摄,您也有些感想吧?
  徐:我们整个连队作为亲历者,参加过拍摄,之后看起来感觉确实不一样的。有种很激动,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在《目标战》中,老兵是主角之一。在现实部队中,服役多年的各级军士、军士长,也正是基层部队的重要骨干。我们随后采访了红一连四级军士长、装甲技师陈楷城,他曾荣立三次三等功。
  记:看影片结尾的镜头和字幕,主角之一的老兵,就是以红一连的三位军士长为原型的,这里面也包括您吧?
  陈楷城:有的,还有我们连另外一位四级军士长,李晓亮,今天没来。另外一位是我的师傅,耿玉涛,已经退伍了。
  记:您入伍多少年了?
  陈:13年。
  记:这么长,那一定参加过一些重大行动吧?
  陈: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还有09年国庆阅兵,当时从我们各连抽调了一些技术骨干,我是驾驶员,开基准车。
  记:哦,这个应该很重要。
  陈:确实很重要,因为左右、后面的车都以我的速度、位置为基准。特别是速度,要在36秒准时通过100米距离,前后误差不能超过0.36秒。所以油门一定要很稳,把发动机转速控制好。
  记:您对最熟悉的战车,92式,有什么评价?
  陈:92式步兵战车虽然是老车型,但我们连是最早一批装备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使用、摸索,已经能把性能发挥到极限。比如这次拍电影中,导演曾要求我们把战车冲上一个陡坡,都超过设计的最大爬坡度了。可我控制好方向,掌握好油门,照样冲上去。
  记:那么新型8×8轮式战车呢?
  陈:很好啊。第一次接触时,感觉进步确实很大,都不是一个世纪的了。各方面都比92式先进些,特别是信息化部分,电台、火控、防护等。机动越野呢,理论上说,8x8应该比6x6的强。不过这一点我还不敢肯定,因为是新装备,潜力可能还没像92式那样都发挥出来。每种新装备到哪个部队后都样,越当宝越不好:只有敢实践、敢去用,装备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记:您对92式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陈:要说不满意,可能就是水上速度慢吧。另外,它的吃水深度不理想,暴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多。我感觉新的8x8轮式车的吃水深度不错,露出的部分少。
  记:吃水深,会不会影响战车在风浪下的浮渡?
  陈:从车体来说没什么问题,渗水之类的都不要紧。我个人认为关键是进气口和排气管。比如海水浪很高,一下能拍到高机上。我们在最开始训练时也有过失误,车刚下去就有熄火的。这可能是因为它在设计之初主要是考虑水网稻田,没想到下海。我们就曾用土办法,把进排气口调整一下,解决了问题。
  记:现在部队里轮式车辆也越来越多了吧?
  陈:对,是个方向。像一些牵引炮啊,都改成轮式的了,比如122的,我们部队也配发了。这些轮式战车机动性强,性能好,使用方便。
  记:影片里有老兵教指导员驾驶战车,连长也说过您曾教他们驾驶技术,这方面能跟我们说说吗?
  陈:现在部队,无论是干部、指挥官、领导,都要懂驾驶、通信、高射机枪。这些技能都分一级、二级、特级,必须得过级的。比如连长、指导员,在任职的一定年限内,要达到规定级别,否则就是不称职的。专职士兵,比如驾驶员,开到三年以上的,都要达到一级、特级。教都是我们教的,好几个连长、指导员过来,像新兵那样,集体讲。考核的时候,上级领导统一考,每年都有。
  记:教连长、指导员,和教普通兵,有什么顾虑吗?
  陈:跟新训学员一样,没什么顾虑。管理上我是下级,生活上都是兄弟。我们连长刚来时,从清华大学来的,很厉害的,韧劲很强。记得他刚过来时,天气比较热,有一次学电台操作,练故障排除,他坐在车里练了好几个小时,下来时全身都湿了。
  此时,训练场的另一轮行动即将开始了。在隆隆的装甲车轰鸣中,我们暂时与红一连的几位优秀指战员告别。各自奔向新的战场“目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