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儿童心理学与动画特性的角度提出了动画创作与儿童思维的天然联系,首先总结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动画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儿童思维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动画创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提出,动画创作者要拥有儿童思维,永葆一颗童心,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关键词: 儿童思维 动画创作 童心 虚拟性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童年的我们用最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最新鲜的心态感受生活。这些记忆无比鲜活和生动,无论我们长到多少岁,一旦童年被触碰,都会涌起一如当初的感动。比如Wall·E中的瓦里像伊娃骄傲地展示自己的宝贝——一摁就响的塑料泡泡包装纸,还有《哆啦A梦》中那无穷的宝贝,任意门、竹蜻蜓、时光机器……是所有小孩做梦都想要的东西。
那么,这些动画作品是如何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又是什么在支持动画创作者们持续创作热情?归根到底,是“童心”的问题。他们虽长大了,但一颗童心并未因环境影响而消失,因此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新鲜而有趣的,也就比 “大人”们有更多的敏感与创作冲动,这种冲动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自然喷发,借助動画手段释放出来。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很多关于“童心”重要性的论述,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1]到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再到近现代的很多大家,如朱光潜先生的“艺术与游戏理论”,以及吕俊华先生提出的“艺术创作就是人类的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和再现”[2]等,都将“童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动画创作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部分,又是最具特殊性的艺术形式,它的特性使其能够将创作者的“童心”发挥到极致。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可以无所不能,任何想象都可以实现,任何超乎寻常的行为都可以实施,这种特性与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正是有了动画这片天地,才让动画创作者有了释放内在儿童的空间。这里的童心可称为“儿童思维”,它是创作一部优秀动画作品的灵魂。文章将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及动画创作过程,进一步讨论这个观点。
一、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思维”这一提法来源于英国发展心理学作家朱莉娅·贝里曼及戴维·哈格里夫的《发展心理学与你》一书第七章,本章在评论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进行的研究时采用了“儿童的思维”一词,它可以统一概括为“童心”、“内在儿童”、“心中的孩子”等诸多名词,也拥有更准确的内涵和更全面的外延。关于儿童思维的特点,文章参考了吕俊华先生在《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新版名为《艺术与癫狂》)一书中的观点,并对其做了归纳与总结。
(一)物我同一
他认为“在成人看来,儿童是生活在错觉和幻觉的宇宙中……对于儿童,可能假设的幻想世界并不次于实在世界”。[3]他会把桌子看成朋友,会和小草说话;他会认为月亮在对他微笑,会把爸爸的藤椅当成他的战马,并且他是真心真意这么想,成人理想与现实的界限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于是他们就更能够摆脱桎梏,天马行空地想象。
(二)随心所欲
“儿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4]“他见到天上的月亮,会认真地要求父母给他捉下来;见了已死的小鸟,会认真地喊它活转过来……穿了爸爸的衣服立刻就会变成爸爸……眠床里应该有泥土,种花草,养着蝴蝶和青蛙……他以为人们的一切欲望应该都是可能的,所以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便那样愤慨地号哭”。[5]正因为如此,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广大,他们能感受到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不同。
(三)万物有灵
“儿童不仅把万物看成有生命的,而且还把自己的纯爱灌注于万物”。[6]他们用饱含情感的眼睛认识万事万物,看到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他们会担心洋娃娃睡觉感冒,会因为花朵的折断而伤心,相信自己的猫能听懂自己说的每句话……他们的情感如此充盈,周围的事物无不能引起他们特别的关注。
(四)服从天性
“儿童的冲动是先天的,对于外界的顾及是后天学来的……我们的第一天性是服从自然,服从欲望,儿童只有第一天性”。[7]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出于自然,不懂法律、自然、习俗,比处处受约束的成人多了自由,少了统一。他可以把“任何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他所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
(五)独具慧眼
“儿童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的注意力分散、易变、跳跃,就使他对生疏事物永远保持着新鲜感。未知事物一方面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尽力调动自己有限的感知去类比、去揣测,去猜测呈现在眼前的新事物。这样,他们往往对万物进行添加和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8]他们可以让太阳长出双腿,鱼在天上飞,把树栽到人的头上,这样的组合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充满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儿童的这种态度昭示我们:一切都明确了的地方,就不再有想象力施展身手的机会”。[9]
以上五点与艺术创作者的特质不谋而合,正如法国画家柯罗所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他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10]动画创作者,面对动画这样灵动与多彩的艺术形式,拥有这五点特质显得至关重要。
二、动画创作与儿童思维具有天然联系
(一)儿童思维是动画创作的灵魂
动画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受到某些物理限制,如绘画无法动、音乐无法观、文学无法听,动画有其独有的特征。重庆邮电大学李益教授提出了“虚拟性是动画艺术最本质的特征。”[11]他认为“动画再造了一种生活,一种迥异于现实的艺术生活”。它由虚拟的角色形象、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组成。
动画片的生产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策划与筹备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作品加工阶段。[12]其中前两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创造性的活动都在这两个阶段完成。因此,儿童思维与动画创作的天然联系在这两个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1.策划与筹备阶段
策划与筹备阶段包括创意的产生、故事脚本的编创、角色形象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等。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服从天性,找到最具有冲动的表现对象。因动画具有虚拟的角色、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的特性,因此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触发灵感的机关,需要随心所欲的想象,把目光投向万事万物,动画中的角色并非必定是人,可以是动物、植物、桌子等一切东西,同时它们可以无所不能,树可以唱歌,云也可以跳舞。故事的编创也要像儿童那般独具慧眼,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发生联系,都可以产生故事,猫可以成为狗的妻子;树叶是树妈妈的孩子……
2.设计与制作阶段
设计与制作阶段包括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原画与动画、背景绘制等。因动画具有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特性,所以它可以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虚拟的镜头和场面调度让故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发生,汽车可以在彩虹上飞驰;蜂巢内其实是一个摩登的大都市;可以瞬间从云端跳到水中,又可瞬间从水中升到山巅。这些情景都是动画所特有的,并完全符合儿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心理特点。
(二)动画创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动画作品完成后,作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为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而迷醉,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成就感。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完成了整个过程,更加强化了自我鼓励的意念,当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后,他会肯定自己的儿童思维,并鼓励它继续存在和发展。最终带来的是创作下一部作品的动力,它成为了一种良性循环,让动画作者与儿童思维永远地维系在一起。
所以可以说,动画这种创作形式与儿童思维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媲美的天然联系,动画创作使创作者的儿童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在动画中找到了如鱼得水的快感,他们儿童时期的梦想和经验可以完全在这个领域实现,正如宫崎骏所说:“我看了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朴素,又可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它的力量不逊于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13]
三、结语
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动画大师们在成功地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后,“是什么支持他们充满热情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动画奇迹?”现在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儿童思维所具有的种种特性:物我同一、随心所欲、万物有灵、服从天性、独具慧眼,使他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情感和新鲜感,这种情感和新鲜感,恰恰是艺术永远不会枯竭的动力之源。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14]
参考文献:
[1]选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收录于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mengzi/mz_008.htm)
[2][3][4][6][7][8]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第76页,61页,64页,66页,67页,6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7.
[5]丰子恺.谈自己的画.艺术中国网站,http://art.china.cn/tslz/2009-10/23/content_3203036_3.htm.
[9]儿童艺术的启示.艺坛,1983,(2).
[10]柯羅——艺术家·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83.
[11]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198.
[12]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88.
[13]吕鸿燕,张骏.动画大师的生平与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9:178.
[14]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3.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儿童思维 动画创作 童心 虚拟性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童年的我们用最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最新鲜的心态感受生活。这些记忆无比鲜活和生动,无论我们长到多少岁,一旦童年被触碰,都会涌起一如当初的感动。比如Wall·E中的瓦里像伊娃骄傲地展示自己的宝贝——一摁就响的塑料泡泡包装纸,还有《哆啦A梦》中那无穷的宝贝,任意门、竹蜻蜓、时光机器……是所有小孩做梦都想要的东西。
那么,这些动画作品是如何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又是什么在支持动画创作者们持续创作热情?归根到底,是“童心”的问题。他们虽长大了,但一颗童心并未因环境影响而消失,因此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新鲜而有趣的,也就比 “大人”们有更多的敏感与创作冲动,这种冲动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自然喷发,借助動画手段释放出来。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很多关于“童心”重要性的论述,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1]到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再到近现代的很多大家,如朱光潜先生的“艺术与游戏理论”,以及吕俊华先生提出的“艺术创作就是人类的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和再现”[2]等,都将“童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动画创作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部分,又是最具特殊性的艺术形式,它的特性使其能够将创作者的“童心”发挥到极致。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可以无所不能,任何想象都可以实现,任何超乎寻常的行为都可以实施,这种特性与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正是有了动画这片天地,才让动画创作者有了释放内在儿童的空间。这里的童心可称为“儿童思维”,它是创作一部优秀动画作品的灵魂。文章将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及动画创作过程,进一步讨论这个观点。
一、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思维”这一提法来源于英国发展心理学作家朱莉娅·贝里曼及戴维·哈格里夫的《发展心理学与你》一书第七章,本章在评论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进行的研究时采用了“儿童的思维”一词,它可以统一概括为“童心”、“内在儿童”、“心中的孩子”等诸多名词,也拥有更准确的内涵和更全面的外延。关于儿童思维的特点,文章参考了吕俊华先生在《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新版名为《艺术与癫狂》)一书中的观点,并对其做了归纳与总结。
(一)物我同一
他认为“在成人看来,儿童是生活在错觉和幻觉的宇宙中……对于儿童,可能假设的幻想世界并不次于实在世界”。[3]他会把桌子看成朋友,会和小草说话;他会认为月亮在对他微笑,会把爸爸的藤椅当成他的战马,并且他是真心真意这么想,成人理想与现实的界限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于是他们就更能够摆脱桎梏,天马行空地想象。
(二)随心所欲
“儿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4]“他见到天上的月亮,会认真地要求父母给他捉下来;见了已死的小鸟,会认真地喊它活转过来……穿了爸爸的衣服立刻就会变成爸爸……眠床里应该有泥土,种花草,养着蝴蝶和青蛙……他以为人们的一切欲望应该都是可能的,所以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便那样愤慨地号哭”。[5]正因为如此,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广大,他们能感受到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不同。
(三)万物有灵
“儿童不仅把万物看成有生命的,而且还把自己的纯爱灌注于万物”。[6]他们用饱含情感的眼睛认识万事万物,看到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他们会担心洋娃娃睡觉感冒,会因为花朵的折断而伤心,相信自己的猫能听懂自己说的每句话……他们的情感如此充盈,周围的事物无不能引起他们特别的关注。
(四)服从天性
“儿童的冲动是先天的,对于外界的顾及是后天学来的……我们的第一天性是服从自然,服从欲望,儿童只有第一天性”。[7]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出于自然,不懂法律、自然、习俗,比处处受约束的成人多了自由,少了统一。他可以把“任何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他所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
(五)独具慧眼
“儿童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的注意力分散、易变、跳跃,就使他对生疏事物永远保持着新鲜感。未知事物一方面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尽力调动自己有限的感知去类比、去揣测,去猜测呈现在眼前的新事物。这样,他们往往对万物进行添加和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8]他们可以让太阳长出双腿,鱼在天上飞,把树栽到人的头上,这样的组合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充满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儿童的这种态度昭示我们:一切都明确了的地方,就不再有想象力施展身手的机会”。[9]
以上五点与艺术创作者的特质不谋而合,正如法国画家柯罗所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他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10]动画创作者,面对动画这样灵动与多彩的艺术形式,拥有这五点特质显得至关重要。
二、动画创作与儿童思维具有天然联系
(一)儿童思维是动画创作的灵魂
动画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受到某些物理限制,如绘画无法动、音乐无法观、文学无法听,动画有其独有的特征。重庆邮电大学李益教授提出了“虚拟性是动画艺术最本质的特征。”[11]他认为“动画再造了一种生活,一种迥异于现实的艺术生活”。它由虚拟的角色形象、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组成。
动画片的生产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策划与筹备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作品加工阶段。[12]其中前两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创造性的活动都在这两个阶段完成。因此,儿童思维与动画创作的天然联系在这两个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1.策划与筹备阶段
策划与筹备阶段包括创意的产生、故事脚本的编创、角色形象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等。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服从天性,找到最具有冲动的表现对象。因动画具有虚拟的角色、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的特性,因此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触发灵感的机关,需要随心所欲的想象,把目光投向万事万物,动画中的角色并非必定是人,可以是动物、植物、桌子等一切东西,同时它们可以无所不能,树可以唱歌,云也可以跳舞。故事的编创也要像儿童那般独具慧眼,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发生联系,都可以产生故事,猫可以成为狗的妻子;树叶是树妈妈的孩子……
2.设计与制作阶段
设计与制作阶段包括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原画与动画、背景绘制等。因动画具有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特性,所以它可以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虚拟的镜头和场面调度让故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发生,汽车可以在彩虹上飞驰;蜂巢内其实是一个摩登的大都市;可以瞬间从云端跳到水中,又可瞬间从水中升到山巅。这些情景都是动画所特有的,并完全符合儿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心理特点。
(二)动画创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动画作品完成后,作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为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而迷醉,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成就感。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完成了整个过程,更加强化了自我鼓励的意念,当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后,他会肯定自己的儿童思维,并鼓励它继续存在和发展。最终带来的是创作下一部作品的动力,它成为了一种良性循环,让动画作者与儿童思维永远地维系在一起。
所以可以说,动画这种创作形式与儿童思维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媲美的天然联系,动画创作使创作者的儿童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在动画中找到了如鱼得水的快感,他们儿童时期的梦想和经验可以完全在这个领域实现,正如宫崎骏所说:“我看了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朴素,又可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它的力量不逊于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13]
三、结语
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动画大师们在成功地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后,“是什么支持他们充满热情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动画奇迹?”现在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儿童思维所具有的种种特性:物我同一、随心所欲、万物有灵、服从天性、独具慧眼,使他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情感和新鲜感,这种情感和新鲜感,恰恰是艺术永远不会枯竭的动力之源。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14]
参考文献:
[1]选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收录于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mengzi/mz_008.htm)
[2][3][4][6][7][8]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第76页,61页,64页,66页,67页,6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7.
[5]丰子恺.谈自己的画.艺术中国网站,http://art.china.cn/tslz/2009-10/23/content_3203036_3.htm.
[9]儿童艺术的启示.艺坛,1983,(2).
[10]柯羅——艺术家·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83.
[11]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198.
[12]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88.
[13]吕鸿燕,张骏.动画大师的生平与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9:178.
[14]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3.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