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剧生产中的“感觉强化”倾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剧中的“感觉强化”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段以强化影视剧对受众的心理震撼与吸引,这是目前影视剧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倾向,“感觉强化”的手段大致分为感官强化,题材强化,主题强化,市场强化;“感觉强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外在原因是影视剧的市场化,内在原因是广大受众精神状态的变化。
  [关键词]感觉强化 手段 受众
  
  一、影视剧创作中的“感觉强化”倾向
  
  对比一下现在的与十几年前的影视剧,会发现二者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就武侠片中的武打片段来说,十五年前的武打场面,还是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同打斗的真实状况相差不是太远,而现在武侠片中的武打场景则令人目眩神迷,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从轻功上讲,以前在形容轻功高超时的表演多是人物能够一跃而起或而下,现在则即使满天飞来飞去亦难以表现轻功之高超,连《还珠格格》中的文弱姑娘飞檐走壁都不在话下……再看武侠片中对功力表现,以前表现功力高超时只要有劈砖裂石的场面足矣,而现在的拍摄中手指之处山崩地裂则是最平常的场面,而且即使用了炸药、电脑特技等眩人耳目的高科技手段,仍觉得对功力高超的表现不够……
  一叶落而知秋,上面这个小小例子,其实说明了在影视剧生产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感觉强化”。影视剧中的“感觉强化”,就是指在影视剧生产的过程中,采用特殊的手段来刺激受众的感官,从而达到震撼受众心理以贏得观众的目的。仔细回味一下就会发现,“感觉强化”这一手段在影视剧的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可以说构成了某种倾向。影视剧生产中“感觉强化”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下文将进行分别论述。
  
  二、“感觉强化”的几种手段
  
  第一类手段是“感官强化”,此类手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通过特定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提高对受众感官(感觉)的刺激。我们最熟知的就是近来的一些豪华大片如《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几乎不约而同地采用异常豪华的场景与装饰,通过宏大的场景与华丽的装饰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可以称之为“视觉冲击”的手段。应该说“视觉冲击”主要还是源于西方的一些大片,这种方法曾经取得很大的成功,而《英雄》、《十面埋伏》学习西方的“视觉冲击”可谓不遗余力:《无极》制作之大,投资之巨,阵容之豪华,影视场面之壮观,在此前的中国影视界无出其右者:即使在豪华大片受到诸多抨击后,《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夜宴》仍然沿袭了这种营造强烈视觉冲击的拍摄手法而隆重上市。这些片子的艺术成就另当别论,但其中“视觉冲击”无疑是制作者所依赖的一个比较好的卖点……再如前文论述到的武侠片中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特技手段对武打场面的极力渲染,相对于以往比较朴实的拍摄手法,毫无疑问也属于在影视拍摄中的“感官强化”手段……显而易见,这种感官强化的手段在影视剧生产的过程中已经非常流行而见怪不怪了。
  第二类手段是“题材强化”,也就是说,通过选用特定的本身就引人注目的题材,来实现对受众的刺激与吸引。在《大众文化研究》一书中,列举了暴力题材、恐怖题材、隐私黑幕题材这些最能够吸引大众的题材。而最能通过刺激手段吸引大众的题材,莫过于恐怖题材与灾难题材了。以恐怖、灵异等能对心理造成强烈刺激而吸引观众的题材统称为恐怖题材,恐怖片中的“感觉强化”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随机抽查了某影视网站,其影片分类中,恐怖片单列一组,与爱情片、生活片等传统影片类型并驾齐驱,而从数量上看,恐怖片以上百部的数量领先于其他题材影片,由此足见恐怖片的盛行。恐怖片之所以繁荣,还是由于其中的恐怖元素对受众的强烈刺激作用,每个人都有本能的恐惧感,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恐怖感一般被遮蔽起来,当置身于恐怖的环境中时,恐怖元素给予人的感官以强刺激,唤醒潜意识中的恐惧感,从而获得心灵的震撼。这就是“感觉强化”在恐怖文艺中的作用机制。灾难片与恐怖片性质大致相同,数目要相对少一些,但其普泛程度与受重视程度也相当可观,近几年引进的国外大片中,灾难片占了相当的数量,《末日浩劫》、《天地大冲撞》、《世界大战》、《垂直极限》、《侏罗纪公园》……这些大片不断地创下票房佳绩,足见其魅力之大。显而易见,灾难片依靠极其宏大、逼真、震撼的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以震撼观众的心灵从而赢得票房成功。所以说,特定题材的选择也是影视剧生产里“感觉强化”倾向的重要手段。
  第三类手段是“主题强化”,这种手段指通过人为地拔高影片的主题来获得观众的追捧与认可。这点在国内是以影片《英雄》为始作俑者,而后来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黄金甲》等,都继承了这种拔高主题的手段来支撑起影片的卖点。《英雄》选择了阐释中国文化中真正的英雄内涵这一超高的目标,想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十面埋伏》要展示选择的艰难这一经典主题;《无极》想要展示某种终极的人生哲理;《夜宴》、《黄金甲》则同时选择了表现人性的复杂悖论这一在《哈姆雷特》与《雷雨》中业已确立起来的经典主题……可以看到,这些大片,在主题选择上不约而同地倾向于选择经典的、终极的、最高的主题,通过这种影片主题的提升,来支撑影片的价值,吸引观众,事实证明这也不失为“感觉强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四类手段是“市场强化”手段,主要是通过特殊形式的市场宣传强化影视剧在潜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影视剧宣传中的“炒作”就是其中的典型。“炒作”这个词非常地形象,一个小人物、一部小影片的知名度(市场价值),经由炒作一下子就膨胀了许多倍,产出远远大于了投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市场炒作的内容除了少部分是正面内容的炒作之外,大部份市场炒作的内容都是负面的,诸如依赖明星效应、通过媒体曝光制作人员间的矛盾、绯闻、丑闻、走光、曝光影视剧的内幕等,例如当前很多影片在宣传中都存在着与情色打擦边球的现象,通过这样的非正面的炒作,反而收到了比较好的市场效果。可以说,炒作是通过“感觉强化”达到吸引观众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尽管上文把“感觉强化”倾向中的手段做了不完全分类,但在现实中,这几个分类之间并非截然区分,而是呈现出彼此相溶的状态,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运作,既有感官强化的因素(豪华场景),又有主题强化的特点,在市场宣传(炒作)上也做得风风火火,因此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仍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取得了比较好的票房成绩。
  
  三、“感觉强化”现象的根源
  
  在明确了影视剧创作中的“感觉强化”倾向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浮出水面:出现这种“感觉强化”倾向的根源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外因上讲,影视剧的市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激烈竞争是影视剧生产中“感觉强化” 倾向出现的外在环境。随着市场经济已经全面取代计划经济,影视剧生产领域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影视剧制作命运的,最终还是观众,因此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贏得尽可能高的票房,就成为影视剧制作者的主要目标。而决定最终票房的,还是占观众人数最多的普通大众,因此要赢得票房,也必须以普通大众的口味为主,迎合大众文化的要求,而那些以高雅艺术为终极目标的影视剧,不管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如何,往往得不到好的票房。也正是由于这个票房的、市场的原因决定着影视剧制作者的生存,他们自然处心积虑地寻找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选本、拍摄、宣传等方面)力求影片能够尽可能地震撼观众的心灵,进而贏得高的票房,贏得生存与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艺术影片成为支流,而以“感觉强化”倾向为特征之一的大众影片却大行其道,受到了来自影视制作者与广大观众两方面的追捧。
  从内因上讲,影视剧观众的精神状态是“感觉强化”倾向出现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无论怎样的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即使市场的因素再强大,也不得不考虑如何迎合受众心理(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取得市场经济下竞争的胜利,说到底,“感觉强化”倾向的存在还是取决于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大众的精神状态。所以有必要对当下大众的精神状态做一考察。“现代人也普遍患有疲乏病:高速旋转的时代车轮使现代人精神的疲乏比肉体的疲病更甚。”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用“耗尽”来概括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如何治疗现代疲乏病呢?“……尼采曾指由于现代人因为精神枯竭麻木,心态需要刺激,于是,艺术成了制造亢奋的手段……人们仿佛害怕自毁于厌倦和麻木,于是唤出一切恶魔……人们渴望痛苦、愤怒、仇恨、激昂、出其不意的惊吓和令人窒息的紧张”。这段话深刻阐述了人类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为摆脱这种精神状态所做的努力,那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饱含了痛苦、愤怒、仇恨、激扬、紧张、恐怖、刺激等因素)来作为麻木神经的兴奋剂,使人找回久违的激情与感觉。而这种努力,表现在影视剧的制作上,不正是“感觉强化”吗?反过来讲,影视剧生产中的“感觉强化”现象不也正昭示着人们精神状态的麻木吗?
  我们仍然记得80年代一部《少林寺》风靡全国,并迅速引发了波及全国的武侠热,现在回头看这部影片,会发现在艺术上实在是表现平平,就是这部现在显得粗糙的作品在当时却能引起那么强的心灵震撼……80年代之所以被认为是艺术的黄金时代,主要还是由于当时更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进入90年代后,人们的激情似乎消失了,这种精神状态被崔健的歌词一语道破:“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影片《手机》中所说的“审美疲劳”似乎是对这种精神状态的最合适的描述,在《手机》中,为了对抗这种审美疲劳的精神状态,主人公选择了出轨;在影视剧生产中,为了对抗审美疲劳,则出现了“感觉强化”的倾向。总之,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感觉强化”现象的出现,说到底是大众精神状态的一种昭示。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立春》个名字,导演在讲述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其实生活也便是这回事儿,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有所改变,但新的理想也一定会再次出现。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关键词]《立
摘要 连续巨资的拍摄筹码绝非偶然,其中潜藏着巨大的票房爆破力。这种奇特的火药由踏上海盗船的第一步开始,它的秘密配方的魅力就远远超过了诱人的宝藏,混合火药的超级威力就在于秘密配方里真真实实的材料,使人观看后领悟到高票房其中的必然。  关键词 海盗文化 魔幻元素 立体人物 喜剧元素 电脑特技 混合配方    电影史上还没有哪家公司敢砸下两亿巨资跟拍一部电影的续集。并于续集还未上映时又孤注一掷再扔两亿连
摘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去寻找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教育实效的新载体。通过对校园DV剧的可行性和现状分析,去尝试以DV剧承载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校园DV剧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新载体 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
[摘要]爱森斯坦等电影艺术家运用调度镜头的蒙太奇电影语言,以及部分替代整体的换喻,实现其主观创意的叙事意图,英格玛·伯格曼拓展了电影主观叙事的艺术表现空间,他充分发挥电影影像的视听表现功能,通过画面的灵活组接、镜头的调度,音响的配置等多功能电影叙事手段的运用,个性化地创造出融会了主客观审美意蕴的复合多义的电影影像世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是以戏剧性的传奇和幻美的梦境,显现出主观倾向的情节结构模式。新
整装待发 何建钢 摄 / 徕卡S ,35mm焦距,光圈F13,曝光1/180秒。  何建钢是一位技术扎实、勤于思考的摄影师,面对任何题材,他都会以认真执着的态度潜心研究和拍摄。尤其在工业摄影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工业摄影首先需要有安全意识,并且要深入了解工业生产的工艺、工序、流程和行业规范等等,同时还要投入情感去拍摄,这样才能将中国工业以及工人的意志和信念通过影像表达出来。所以他的许多工
摘要: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到人文关怀的视野中悉心研究。  关键词:景观建筑城市文化人文关怀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
八路军抗日战争的实情,我们是百分之百地有权来证实的。我自己可能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的很少几个人之一。  物质缺乏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军事行动都极合乎民心,他们将人民组织起来,同人民共患难。  ——林迈可  林迈可先生(Michael Lindsay-Lord of Birker)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
【摘要】本文阐述了影视音乐的特质、构成、表现形式等,并举例分析,说明影视音乐的好与坏,关健取决于与画面的契合,以及怎样做才能与画面达到完美的契合。  【关键词】契合 影视音乐 (影视 音乐 画面)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人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音乐应该存在于影视作品之中。的确,如果没有了音乐这片绿叶的衬托,即使是再好的影视作品,也不能成为一朵光彩照人的鲜花。那
[摘要]琵琶在电影音乐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分析琵琶在电影音乐中运用的共性和自身的个性,可以看出这源于琵琶久远的历史、丰富的技法、具有亲和力的音色等因素。随着电影音乐的发展,借鉴琵琶在其他方面的成就,琵琶在电影音乐中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琵琶 电影音乐    电影艺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听感受,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声音庞大家族的主要成员,逐步成为电影创作元素中举足轻重
[摘要]影视文学中大量街道叙述是一种现代叙述,表达了现代人的情感与情绪。在街道中,被刺激的欲望、无法相遇的孤独、心灵家园的缺失,无人知晓的黑暗与秘密都以一定的内在特征反映出来,显示电影人与作家们以一种疏离的姿态对待都市,在感觉和情绪化的世界里他们维持着自我的统一性,而把精神的家园寄托在遥远的他乡。  [关键词]影视文学 街道 后现代主义 叙述    街道,是普通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公共空间,虽是一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