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害了小老鼠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赚钱了,赚钱了,左手一个诺基亚,右手一个摩托罗拉”。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一段彩铃,它也反映出了当前社会的趋势。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忙碌,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时尚,手机就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如果某一天你没有带手机出门,就好像身边突然缺少了什么一样。然而当手机无处不在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它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方便,还有什么呢?
  研究人员选择了45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其中雌性小鼠30只、雄性小鼠15只,并将45只小鼠按照雌雄2:1合笼,即各组雌性小鼠10只、雄性小鼠5只分别对照组、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采用人们日常收集的频率范围进行实验。实验中重点观察组织中反映生活活力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发现歧化酶随着手机电磁辐射强度的增加其活力下降,丙二醛随着手机电磁辐射强度的增加其含量升高。
  实验表明,孕期长时间接受模拟电磁辐射会使仔鼠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从而造成组织细胞的损害,说明出生前接受模拟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仔鼠脑组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实验显示了手机辐射对胎儿脑组织有损害。所以妊娠期间妇女应该加强自身保护,尽量减少移动电话的使用频率。
  不光是对妊娠期的妇女,其实手机对其他人身体也都是有危害的,但是有实验证明手机辐射的危害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手机的微波辐射并不会导致癌症。两年中,研究人员把老鼠一直置于手机微波辐射之中。为了使实验更可信、更科学,他们对老鼠实施的微波辐射量和日常手机的辐射量相同,并密切关注老鼠是否有患癌症的迹象。结果表明,老鼠并没有患任何癌症。虽然此项实验并不能完全证明使用手机是安全的,但类似的实验方法是科学界用来评估化学物质和辐射是否会导致人类患上癌症的常用办法,因此实验结果应该是可信的。
  现代人的生活根本离不开手机,24小时开机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是家常便饭。虽然手机危害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可是手机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已经成为定论。这个问题,我们该重视。既然无法避免使用手机,那么就该想方设法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轻手机对健康的威胁。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天天与手机为伍的人们特别值得重视。我们要提请大家注意,在使用手机的同时,更要关注健康品质。
  
  【小知识】:
  手机什么时候辐射最强?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辐射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怎么样避免或减少手机带给我们的危害呢?
  1、尽量不用手机长时间聊天,睡觉时不要将手机放在枕边。
  2、不要把手机当胸饰。很多人爱把手机挂在胸前,使用方便。而且手机款式越来越时尚,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当饰物。但是这样会增加手机对我们的伤害几率。
  3、使用耳机来接听,也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
  编辑于荷
其他文献
“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研究”是安徽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课题,虽然此类课题的研究已经多年,其研究成果已取得很多突破,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特别是重点课例的问题还有待完善,目前,我们采用初中与高中两所学校交叉研究的方式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初中与高中衔接课例的研究,有很大的突破本文以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新教材第十五章第三节中“伏安法测电阻”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过程与感受,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本
摘 要: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学习,是实现知识本位转向素养中心的过程,本文通过“新知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为过程,通过生活经验、意义建构、激起矛盾的途径,实现深度学习下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关键词:深度学习;认知冲突;评价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6-0004 中图分类号:G6
开学不久,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究其原因,原来是孩子在幼儿阶段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结果小学学习方法尚未掌握好,等到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这种现象被幼教专家称为“三年级效应”。专家表示,家长过分实施幼儿“超前教育”,反而给孩子带来厌学情绪;而三年级正是小学学习的一道“坎”,家长要“授之以渔”,注意教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老本”吃光成绩下滑    近日,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物理知识则在人们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得以丰富,所以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很强的联系性.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立足物理教材,积极链接实际生活,则可以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重点就物理教学“链接”现实生活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  1巧借生活实例,导入物理新课  物理学科本身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史记》中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鸱夷”。鸱夷,就是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越王勾践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东汉《越绝书》:“西
摘 要:本文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為例,从如何引入任务、分析分解任务和任务实施解决及评价等角度,探究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实验型探究课中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对原有的经验改造和重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型探究;摩擦力;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10
摘要:本文针对“物体浮沉条件”这一主题的教学,从课题的引入、学生前概念的暴露、从力的角度和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设计了学生的观察、实验、作图、讨论等活动,使“学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浮沉条件;力;密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郑青岳(1956-),男,浙江玉环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1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是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摘 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育为例,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品格教育的缺失进行探讨.认为“品格教育是集知识、方法、思想、观念以及精神于一体的教育,是陶冶人的品性与性格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犹如树一样,在园丁的呵护下,逐渐生根、立干、开枝、散叶以及结果.根是观念,干是思想,枝是方法,叶是知识,果是精神,汇成一体,便成品格.对此分别从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  关
摘 要: 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广大物理教师要在物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统领课堂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本文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冲突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知识建构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方法积累,注重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思想渗透、技巧应用等等.而這一切理想的教学效果都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来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达成.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促使物理魅力的展现,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倍增,促使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1 巧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