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打油诗躲过一劫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明是重庆江津区杜市镇月坝村人,今年95岁。他社会阅历非常丰富,小时学过中医,当过皮鞋铺伙计,后来扛枪当兵,打过日本鬼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当石工,“文革”时,因为有当“国军”的历史,被清退回家乡务农。
  因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又见多识广,江明常常帮助同村社员写写书信、契约什么的,因而有人称他“江老师”。他也孤芳自赏,常写点“张大妈、李大妈,人人抱个大南瓜”之类的打油诗,于是,有更多的人便称他为“江打油”。
  “文革”期间,杜市人民公社月坝生产大队常召开批斗地主、富农的社员大会。一个姓刘的地主在批斗会上顶嘴,被当上了大队民兵连长的亲侄儿打了一巴掌。批斗会结束后,刘姓地主在回家的途中气恼不过,欲投河自尽,被同行的江明死死拉住。第二天一早,江明在自家的木门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其意是劝刘姓地主批斗会不要再顶嘴,要“盯遭头”(看风向)。诗曰:强忍怒中气,少开顺口言;莫饮过量酒,愛惜一分钱。
  不想,这首打油诗被一个“革命群众”举报到了杜市人民公社武装部郑部长那里。郑部长是月坝大队的“掌握同志”(驻大队脱产干部),他联系到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上纲上线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江明这是叫地主分子暂时要忍气吞声,以便将来报复……郑部长决定马上派两名基干民兵到江明家照相取证。
  江明得知这个消息后寒从心生。但他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立即取出笔,在第一句诗的前面加上“夫妻”二字,第二句诗的前面加上“拌嘴”二字,第三句诗的前面加上“桌前”二字,第四句诗的前面加上“赶场”二字,于是这首打油诗的意思就全变了:夫妻强忍怒中气,拌嘴少开顺口言;桌前莫饮过量酒,赶场爱惜一分钱。
  当天晚上,郑部长看到两名基干民兵带回的照片后,又进行了一番分析和研究。他认为这打油诗的内容与先前“革命群众”举报的有些不一致,感觉这打油诗写的是家务事,若要“办一下”(开会批判)江明,理由有些不充分。过了许久,只听郑部长骂了一句:“江明认得几个墨疙瘩,就整些酸不溜秋的文字。清官难断家务事,算了,算了……”
  江明改诗,躲过一劫。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乡(土默特左旗)一阵风似的建起了不少砖窑。砖窑有以村子的名义建的,也有生产队建的———实力强的生产队,一个队就可建一座;实力弱的,几个队联合建一座。我们村(哈素公社善友板申村)就建有四五座砖窑。建砖窑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爹被抽调到砖窑上了。我爹之所以能够被抽调到砖窑上,全是因为沾了我三叔的光———他是我们生产小队的队长。在庄稼地里锄一天地可在工分本上
父亲好酒。  他曾经说他喝过锤子酒,说这话的时候,是我女儿一岁的生日酒宴上,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锤子酒的故事。  1988年的冬天,父亲工作的工厂已经倒闭半年,年关将近,一家五口要过年,新学期又要到了,学费是我们这个家庭一笔最大的开支。父亲听人说,后山外湖里有野藕可以挖,很粗壮,过年煨汤特别好。父亲赋闲在家,心里苦闷,于是决定去挖藕。第二天,他挑着一副担子就出门了。母亲中午做了
1963年,家乡有个生产队无人肯当队长,党支部指定老共产党员萧定金当队长。萧老汉六十多岁,从未进过学堂门,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全,社员们戏称他为“文盲队长”。  当时,生产队规定每户社员每年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猪牛粪等农家肥,根据数量与质量,由队长签字,再交给会计记账、算工分。因萧老汉不会写名字,只在凭条上右角用毛笔打个钩,就算“签字”。久而久之,许多人不上交肥料,自己写一张凭条,模仿萧老汉笔迹用毛笔打
派饭吃到会计家  1977年的农忙双抢时节,我们这批城里来的知青,从知青林场下到了各自户口所在的队里。我下到了七队,住在会计柯云清家的一间耳房里,吃呢,则是一家一户地吃“派饭”。  那时候农民干的还是“大集体”,日子大都過得清苦。我从村东头的一个农户家里吃起,一家吃一天,早餐和中餐都很简单,只是到了晚上那一顿,人家才有工夫炒几个菜,打一瓶酒,坐下来好好招待我一下。炒的那几个菜,一般是一碗蚕豆、一碗
一线曙光  1982年春,我从我上班的商店骑了四五十分钟的自行车,到杭州师范学院找我弟弟莫小不,向他借复习资料,我想考电大。  对于因“文革”而中断了学业的那一批年轻人来说,重新求学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我已全部错过。  上世纪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条件苛刻,家庭出身要好,个人表现要强,还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明争暗斗,我无从争起。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下乡的弟弟们都是在此后三年里考上的。此时我
为了协助编写地方史志,我去乡下搜集一家正骨诊所的资料。这家诊所,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到了第七代传人手上,经营了一百三十多年。  正骨诊所现在的第七代传人,刚从父亲手里接管门诊,年龄不大,才四十出头,但颇有老派作风和一种传统中医特有的沉着、稳健。我说明来意后,他很快就找来了几本大部头的旧书,其中有《族谱》和记有祖上德行的旧地方志书。  从旧县志的一段记载里,我看到了一位纯粹的乡村医生。记载的开头
选择了皖南女孩  马鞍山市郊外20公里苏皖接壤处,有上海的一座后方钢铁厂。1975年,我是那里的一名焦化技术员。  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怎奈重工业基地郎多妹少,王老五漫山遍野。工会领导就开导我们,天涯何处无芳草,当地的安徽姑娘又漂亮又实在,为啥鼠目寸光总在厂区内打转呢?话虽这么说,可他自己的儿子就没带这个头。当时大家都憋着劲儿想调回上海,找当地人成亲不明摆着是要扎根此处一辈子么?  客居安徽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