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对新闻工作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新闻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是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一、实现理论创新
面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环境,面对不断走向深入的新闻改革,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方法、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重建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新闻传播理论,以适应2l世纪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实践飞跃发展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下,融中国传统传播思想资源、西方传播思想资源于一体,加强和完善新闻传播学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为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充分考虑中国现行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体系结构。中国现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体系与结构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广播等新闻传播活动。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利弊共存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观念和传播结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是建立在对我国当代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其精神实质对解决困扰我国新闻发展的难点具有历史意义。因此,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即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新闻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党报理论起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末,经过半个多世纪,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科学是发展的,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需要正确审视和完善。从传统观念来说,当时的新闻传播观念主要立足于民主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队伍内部实行的是供给制。当时的政治状态、文化背景和主要目标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梳理,继承汲取优秀成果,扬长避短。
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角度看,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挖掘其现代意义,掌握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邓小平新闻理论,以其作为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新闻改革中的新问题,对于坚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发展新闻传播科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新闻改革具有巨大实践价值。
二、实现体制创新
过去,我们单一地强调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观点,重新研究传播性质问题,给传播一个更开放的概念。我国的传播事业可以引入“三种管理模式”。即,一种是作为党的传媒。一种是作为国家的传媒,一种是民间传媒。
党的传媒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媒体,必须坚持党的传播理论,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由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管理,主要任务是:强化对党内的监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进行沟通;作为执政党的发言阵地。
国家的传媒是政府控制下的信息产业的传播媒体,作为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传播媒体,重点报道政府行为,包括决策过程,行为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阵地,同时是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民间传媒作为非党和政府的传播媒体,必须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传播活动。这些传媒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核下作为企业进行登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按照宪法精神,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实行业务指导,并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与协调。党和政府的传媒应当在宪法框架内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管理,而不是现在的宣传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机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理论上混乱,而且管理上更混乱。党和政府的传媒可以利用其品牌资源,通过体现权威性和新闻资源的优势创造“影响力”。但不得动用执政党的行政资源谋取利益,而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实现机制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对新闻传播的最大要求,是要新闻传播在人民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必然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来体现。对于新闻传播来说,组稿、选稿、改稿、校对、印刷、发行、播送、反馈、广告、财务等方面也组成了一个缺一不可的有机体,稿件或节目、网页的质量、广告的质量、印刷或播送的质量等决定着新闻产品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份量。也决定着它自身的兴衰成败。作为人民的传媒,传播者要热爱传播工作,视事业为生命,一丝不苟,创办高质量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媒体,赢得最宝贵的资产——“社会诚信”。要建立社会信用必须通过持续的行为过程。它是浓缩的历史,是取得人们信任的前提。社会信用的获取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它的毁灭通常却非常快,“创业容易,守、世难”。
一、实现理论创新
面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环境,面对不断走向深入的新闻改革,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方法、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重建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新闻传播理论,以适应2l世纪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实践飞跃发展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下,融中国传统传播思想资源、西方传播思想资源于一体,加强和完善新闻传播学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为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充分考虑中国现行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体系结构。中国现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体系与结构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广播等新闻传播活动。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利弊共存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观念和传播结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是建立在对我国当代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其精神实质对解决困扰我国新闻发展的难点具有历史意义。因此,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即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新闻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党报理论起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末,经过半个多世纪,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科学是发展的,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需要正确审视和完善。从传统观念来说,当时的新闻传播观念主要立足于民主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队伍内部实行的是供给制。当时的政治状态、文化背景和主要目标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梳理,继承汲取优秀成果,扬长避短。
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角度看,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挖掘其现代意义,掌握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邓小平新闻理论,以其作为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新闻改革中的新问题,对于坚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发展新闻传播科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新闻改革具有巨大实践价值。
二、实现体制创新
过去,我们单一地强调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观点,重新研究传播性质问题,给传播一个更开放的概念。我国的传播事业可以引入“三种管理模式”。即,一种是作为党的传媒。一种是作为国家的传媒,一种是民间传媒。
党的传媒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媒体,必须坚持党的传播理论,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由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管理,主要任务是:强化对党内的监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进行沟通;作为执政党的发言阵地。
国家的传媒是政府控制下的信息产业的传播媒体,作为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传播媒体,重点报道政府行为,包括决策过程,行为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阵地,同时是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民间传媒作为非党和政府的传播媒体,必须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传播活动。这些传媒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核下作为企业进行登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按照宪法精神,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实行业务指导,并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与协调。党和政府的传媒应当在宪法框架内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管理,而不是现在的宣传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机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理论上混乱,而且管理上更混乱。党和政府的传媒可以利用其品牌资源,通过体现权威性和新闻资源的优势创造“影响力”。但不得动用执政党的行政资源谋取利益,而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实现机制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对新闻传播的最大要求,是要新闻传播在人民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必然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来体现。对于新闻传播来说,组稿、选稿、改稿、校对、印刷、发行、播送、反馈、广告、财务等方面也组成了一个缺一不可的有机体,稿件或节目、网页的质量、广告的质量、印刷或播送的质量等决定着新闻产品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份量。也决定着它自身的兴衰成败。作为人民的传媒,传播者要热爱传播工作,视事业为生命,一丝不苟,创办高质量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媒体,赢得最宝贵的资产——“社会诚信”。要建立社会信用必须通过持续的行为过程。它是浓缩的历史,是取得人们信任的前提。社会信用的获取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它的毁灭通常却非常快,“创业容易,守、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