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理论与实践创新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对新闻工作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新闻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是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一、实现理论创新
  
  面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环境,面对不断走向深入的新闻改革,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方法、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重建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新闻传播理论,以适应2l世纪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实践飞跃发展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下,融中国传统传播思想资源、西方传播思想资源于一体,加强和完善新闻传播学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为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充分考虑中国现行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体系结构。中国现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体系与结构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广播等新闻传播活动。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利弊共存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观念和传播结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是建立在对我国当代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其精神实质对解决困扰我国新闻发展的难点具有历史意义。因此,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即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新闻理论。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党报理论起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末,经过半个多世纪,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科学是发展的,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需要正确审视和完善。从传统观念来说,当时的新闻传播观念主要立足于民主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队伍内部实行的是供给制。当时的政治状态、文化背景和主要目标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梳理,继承汲取优秀成果,扬长避短。
  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角度看,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挖掘其现代意义,掌握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邓小平新闻理论,以其作为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新闻改革中的新问题,对于坚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发展新闻传播科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新闻改革具有巨大实践价值。
  
  二、实现体制创新
  
  过去,我们单一地强调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观点,重新研究传播性质问题,给传播一个更开放的概念。我国的传播事业可以引入“三种管理模式”。即,一种是作为党的传媒。一种是作为国家的传媒,一种是民间传媒。
  党的传媒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媒体,必须坚持党的传播理论,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由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管理,主要任务是:强化对党内的监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进行沟通;作为执政党的发言阵地。
  国家的传媒是政府控制下的信息产业的传播媒体,作为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传播媒体,重点报道政府行为,包括决策过程,行为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阵地,同时是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民间传媒作为非党和政府的传播媒体,必须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传播活动。这些传媒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核下作为企业进行登记。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按照宪法精神,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实行业务指导,并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与协调。党和政府的传媒应当在宪法框架内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管理,而不是现在的宣传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机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理论上混乱,而且管理上更混乱。党和政府的传媒可以利用其品牌资源,通过体现权威性和新闻资源的优势创造“影响力”。但不得动用执政党的行政资源谋取利益,而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实现机制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对新闻传播的最大要求,是要新闻传播在人民的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必然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来体现。对于新闻传播来说,组稿、选稿、改稿、校对、印刷、发行、播送、反馈、广告、财务等方面也组成了一个缺一不可的有机体,稿件或节目、网页的质量、广告的质量、印刷或播送的质量等决定着新闻产品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份量。也决定着它自身的兴衰成败。作为人民的传媒,传播者要热爱传播工作,视事业为生命,一丝不苟,创办高质量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媒体,赢得最宝贵的资产——“社会诚信”。要建立社会信用必须通过持续的行为过程。它是浓缩的历史,是取得人们信任的前提。社会信用的获取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它的毁灭通常却非常快,“创业容易,守、世难”。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带给学生的是全新的面孔与思维方式,而带给老师的是全新的挑战,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的过程。面对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因此,在教学中我在以下
期刊
研究现场短新闻的构成以及它与短新闻、新闻的关系,目的在于探求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规律。总的来说,新闻采写,特别是现场短新闻采写,可以概括为“成在写作,功在踏访”写作是第二位的,采访是第一位的;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现场踏访尤为重要。  现场踏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  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
期刊
语言最本质的特性是交际或交流思想。我们绝大多数人学习外语,并不是将它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来研究的。而是作为一门基于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实践性学科来掌握的。即使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也仅仅是为了更好。更正确地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或言语能力。因而,在设计试卷时,决不能过多地加大知识性的考查项目,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项目。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需要数学生自主认知诸如语音,语法,语言结构等知识项目。以掌握必
期刊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新闻,相于对传统新闻,民生新闻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生活,从“人文关怀”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情感困惑,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做到了“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亲切而真实。民生新闻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电视观众的欢迎,迅速成为观众追随的品牌,短短几年内成
期刊
曾几何时,收视率这个词悄悄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电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传递的是一个频道一个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面有多大。或者说,它可以间接折射出一个频道在某一时期所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收视率,从字面上可以知道它仅限于在电视圈内。央视一索福瑞网站为电视收视率做出如下定义:电视收视率是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作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
期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古诗让我想起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想让教师的答疑解惑使迷茫的孩子如方塘鉴亮,毛塞顿开;让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如天光云影交相呼应,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追根溯源,从根本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如涓涓山泉,清清溪流,生机勃勃,流淌不息,那么何为根本呢?    一、园地
期刊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期刊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
期刊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把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视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明确界定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同时又充分说明新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闻工作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新闻传播能够及时、广泛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外的各种信息等,直接引导、影响着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动员、
期刊
摘要:粉喷桩是加固饱和软土地基的一种新颖方法,它以水泥为固化剂,通过搅拌使软土硬化成为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本文主要对粉喷桩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劳动力组织进行了论述,对同类工程的施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粉喷桩;包西铁路;软土地基加固;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