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普通高校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从音乐教育目标确立、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学法改革、高校音乐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论述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途径与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3-018-03
在高校教育目标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以避免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在国外,苏、德、匈、奥等国家不仅将音乐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并象消灭文盲一样致力于消灭音盲。例如,在日本的高校里,音乐课是一门必修的主课;日本的高等学校考试中要加试音乐。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是相当完整的。在德国,音乐课同数、理、化一样,也是一门主课,升学升级必须要有合格的音乐成绩。美国的大学注意培养通才,因此全美国有1300百多所高校设立了音乐学院,其中美国名牌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中,全部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其它大学均有音乐教育机构,大学生选修音乐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实使美国改变了将音乐作为“正餐后的甜食”的态度,而视音乐教育为“发挥人的全部创造才能”,“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为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的有效途径。
与此相比较,在我国,随着教育部下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系列艺术教育文件,音乐教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课程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具备了多类型、多门类的课程。如:常识性类型的《乐理与视唱》、《声乐》、《合唱与指挥》等课程;文化类型的《中外音乐史》、《20世纪中西方现代音乐》、《音乐与文学》等课程;思辨类型的《音乐鉴赏》、《音乐美学与评论》等课程;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型的《音乐与科技》、《音乐工程》、《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治疗》等交叉学科课程。应该说,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在某工科高校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在他们当中,能识简谱的仅占6.6%,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8%,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和实际掌握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途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目前尚处于探索、试验性的阶段,需要尽快树立主体意识,研究并认识普通高校的自身规律、发展方向。们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每个在校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此,笔者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途径。
2.1 普通高校教学目标的确立
正确目标的确立与整个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任务、内容及教学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音乐的目的性明确,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然而。要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必须设计并采取一个个实现具体目标的措施。由于全国没有与教学目标配套的大纲性统编教材,各大学的音乐教学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以避免地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自流状态。因此必须实行可行性的具体目标教学。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每个过程的实施都有明确目标的指引。
2.2 普通高校课程合理设计
更新教育观念,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首先应把部分音乐课程作为必修课,并构建一套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讲座相结合的完整教学模式。鉴于各高校师资及器材现状,建立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体系上,建立渐进性、复合性、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层次上,要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必修课重点放在理论类和欣赏类课程,必修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评价音乐的能力。同时,音乐必修课逐步向理论课和技能课深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体现音乐审美能力高低的尺度。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须从根基做起——广泛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开出一门综合型的音乐必修课。该课程融基础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描绘手法、曲式结构等于一体,并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感知、理解音乐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实际能力。开设出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组合他们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音乐知识结构的条件和环境。选修课可按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来规范,也可按音乐艺术的规律,分成几大类,如基础理论类;音乐史与作品欣赏类(可从音乐史学、作品体裁、表现手段、表演形式等不同角度);表演实践类(小组、团体形式的合唱、合奏课);个人技能类(声乐、各类器乐、指挥等,通过个别学生的技能课训练,为各系培养艺术骨干,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跨学科类(可结合本学校专业特点与开课条件开课,如“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艺术表演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能够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是教育立法,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根基,可以避免音乐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的顶层设 计。制定规范、合理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推荐适用于普通高校各音乐课程的优秀教材,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参考基准。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学校状况做切合自身实际的调整。
3. 改革创新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然要打破封闭的、划一的、死板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在教学法研究方面,要注重视野的国际性,广采博取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拓宽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教学中抓牢传统,打开眼界,大胆引进,融汇中西。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学可以采取:
3.1 启发讨论式的方法
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自己音乐审美的同路人,应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感受畅所欲言,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能将教师自己对于音乐的见解作为一种结论强加于学生。
3.2 实践的方法
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将器乐普遍引进课堂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自身的乐器,那就是歌喉,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如会乐器的同学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演出,使其他同学受到实际的音乐感染。
3.3 比较的方法
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中外音乐的比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或演奏者不同处理的比较等等,感受音乐的可塑性的丰富多样,和不同作品的特点。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音像、图片、幻灯以及观摩演出等。高科技已经为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搭起了审美的立交桥,通过音乐与影视的完美结合——耳中的声与情、眼前的光和色、场景与画面,使学生具体感受音乐的人文之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同时,现代电脑网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广阔的天地。教师可通过网络为学生查找不断更新的音乐资料。同时和学生保持经常性的音乐交流。
4.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学校音乐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努力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队伍。一是,各校可根据学校条件和实际需要,聘请校内外有音乐专长的教师兼课,以缓解音乐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二是,鼓励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深造,并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要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是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在具体音乐教育中,要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尝试。如理工科类的高校,基础理论课更应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教师应对其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文科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相对好些,对学生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程度进行不同的音乐课程设置。我们要注重战略,既要考虑到宏观,又要考虑到细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破创新”,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普通高校未来音乐教育体系的模式必定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动态的、继承的、外向的,我们期待高校音乐教育为造就人才,振兴中华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营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2. 滕青,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J],艺术百家,2005(3).
3. 李爱真,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单线制管理模式研究[J],人民音乐,2009(6).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3-018-03
在高校教育目标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以避免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在国外,苏、德、匈、奥等国家不仅将音乐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并象消灭文盲一样致力于消灭音盲。例如,在日本的高校里,音乐课是一门必修的主课;日本的高等学校考试中要加试音乐。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是相当完整的。在德国,音乐课同数、理、化一样,也是一门主课,升学升级必须要有合格的音乐成绩。美国的大学注意培养通才,因此全美国有1300百多所高校设立了音乐学院,其中美国名牌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中,全部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其它大学均有音乐教育机构,大学生选修音乐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实使美国改变了将音乐作为“正餐后的甜食”的态度,而视音乐教育为“发挥人的全部创造才能”,“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为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的有效途径。
与此相比较,在我国,随着教育部下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系列艺术教育文件,音乐教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课程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具备了多类型、多门类的课程。如:常识性类型的《乐理与视唱》、《声乐》、《合唱与指挥》等课程;文化类型的《中外音乐史》、《20世纪中西方现代音乐》、《音乐与文学》等课程;思辨类型的《音乐鉴赏》、《音乐美学与评论》等课程;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型的《音乐与科技》、《音乐工程》、《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治疗》等交叉学科课程。应该说,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在某工科高校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在他们当中,能识简谱的仅占6.6%,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8%,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和实际掌握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途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目前尚处于探索、试验性的阶段,需要尽快树立主体意识,研究并认识普通高校的自身规律、发展方向。们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每个在校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此,笔者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途径。
2.1 普通高校教学目标的确立
正确目标的确立与整个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任务、内容及教学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音乐的目的性明确,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然而。要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必须设计并采取一个个实现具体目标的措施。由于全国没有与教学目标配套的大纲性统编教材,各大学的音乐教学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以避免地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自流状态。因此必须实行可行性的具体目标教学。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每个过程的实施都有明确目标的指引。
2.2 普通高校课程合理设计
更新教育观念,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首先应把部分音乐课程作为必修课,并构建一套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讲座相结合的完整教学模式。鉴于各高校师资及器材现状,建立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体系上,建立渐进性、复合性、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层次上,要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必修课重点放在理论类和欣赏类课程,必修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感受、体验、评价音乐的能力。同时,音乐必修课逐步向理论课和技能课深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体现音乐审美能力高低的尺度。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须从根基做起——广泛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开出一门综合型的音乐必修课。该课程融基础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描绘手法、曲式结构等于一体,并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感知、理解音乐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实际能力。开设出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组合他们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音乐知识结构的条件和环境。选修课可按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来规范,也可按音乐艺术的规律,分成几大类,如基础理论类;音乐史与作品欣赏类(可从音乐史学、作品体裁、表现手段、表演形式等不同角度);表演实践类(小组、团体形式的合唱、合奏课);个人技能类(声乐、各类器乐、指挥等,通过个别学生的技能课训练,为各系培养艺术骨干,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跨学科类(可结合本学校专业特点与开课条件开课,如“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艺术表演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能够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是教育立法,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根基,可以避免音乐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的顶层设 计。制定规范、合理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推荐适用于普通高校各音乐课程的优秀教材,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参考基准。各高校可根据各自学校状况做切合自身实际的调整。
3. 改革创新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然要打破封闭的、划一的、死板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在教学法研究方面,要注重视野的国际性,广采博取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拓宽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教学中抓牢传统,打开眼界,大胆引进,融汇中西。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学可以采取:
3.1 启发讨论式的方法
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自己音乐审美的同路人,应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感受畅所欲言,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能将教师自己对于音乐的见解作为一种结论强加于学生。
3.2 实践的方法
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将器乐普遍引进课堂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自身的乐器,那就是歌喉,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如会乐器的同学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演出,使其他同学受到实际的音乐感染。
3.3 比较的方法
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中外音乐的比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或演奏者不同处理的比较等等,感受音乐的可塑性的丰富多样,和不同作品的特点。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音像、图片、幻灯以及观摩演出等。高科技已经为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搭起了审美的立交桥,通过音乐与影视的完美结合——耳中的声与情、眼前的光和色、场景与画面,使学生具体感受音乐的人文之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同时,现代电脑网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广阔的天地。教师可通过网络为学生查找不断更新的音乐资料。同时和学生保持经常性的音乐交流。
4.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学校音乐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努力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队伍。一是,各校可根据学校条件和实际需要,聘请校内外有音乐专长的教师兼课,以缓解音乐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二是,鼓励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深造,并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要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是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在具体音乐教育中,要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尝试。如理工科类的高校,基础理论课更应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教师应对其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文科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相对好些,对学生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程度进行不同的音乐课程设置。我们要注重战略,既要考虑到宏观,又要考虑到细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破创新”,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普通高校未来音乐教育体系的模式必定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动态的、继承的、外向的,我们期待高校音乐教育为造就人才,振兴中华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营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2. 滕青,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J],艺术百家,2005(3).
3. 李爱真,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单线制管理模式研究[J],人民音乐,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