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支书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_mot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回家祭祖,来到老支书的墓地。坟头坐落在秦岭脚下、南秦河畔的一块坡地,依山傍水,桃花盛开。墓志铭:杨再平,生于1931年古历三月,终于2003年四月,当村支书40年,曾任中共陕西省省委候补委员、商县县委委员。
  日光正午,山野寂静。上前向再平叔敬了一炷香,点燃一支烟,坐在坟旁回想这位73岁老人辉煌的一生。依稀中他背着一块大石头,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负重前行的汗水珠子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仿佛满山沟都在粗重地喘气:吭哧,吭哧,吭哧!
  这是记忆中再平叔扛石头修水库的一幕。陕南地区降雨量少,年年干旱,人畜饮水困难,田地龟裂,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1969年春再平叔到我家找在家养病的叔父赵遵道,谋划要在秦岭山下的赵沟建一个大水库,解决人畜饮水和田地灌溉问题。叔父是县水利局的技术员,就和村上“能人”赵新来共同设计了水库和灌溉水渠工程。把工程图纸交给再平叔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又蹦又跳说:“这下赵塬不缺水了。”叔父问:“这么大的工程,预算30万元,钱从哪儿来?”再平叔回答:“不怕,只花水泥、钢筋钱,石头从山上炸,全村劳力上,再到县上争取一点水利专款。”为此,村上成立了“水利工程指挥部”,他当总指挥。那时村上没有机动车辆,又不通路,建水库、砌石渠所用石头全从山上向工地肩扛人抬。再平叔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身先士卒,总是拣最大的石头扛,100多斤重的石头压得他气喘吁吁。就这样全村人干了两冬两春,硬是把一个库容2000立方米的水库和三条10华里的灌溉石砌水渠建成了。开闸放水那天,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全村人跑到水渠上庆祝,水在渠中跑,人在渠上跳。再平叔跳下水渠,捧起一掬水喝到嘴里:“这水真甜啊!”从此,下赵塬村300亩坡塬地亩产从三四百斤增长到七八百斤。
  下赵源村前有一条南秦河,是丹江的支流。由于河床床位高,紧靠河边的300亩土地成为常年浸水的下湿地,每年只能种一料水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开展了“一料”变“两料”的下湿地治理。1971年全村劳力开展了在村前下湿地筑石渠排水的大会战。到了冬季数九寒天冰封地冻,再平叔和大队长刘庆顺、支委张思常带领党员干部率先跳到刺骨的水里筑渠。经过一年的苦战,修筑排水石渠2000米,使村上300亩只收一料庄稼的下湿地变成收两料庄稼的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
  商洛地处秦岭北麓,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下赵塬村当时853口人,600亩土地,人均只有七分地,其中300多亩是土薄石多的挂坡地,年亩产只有七八百斤,那时农民土里刨食,与土地相依为命。为此再平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学大寨修梯田。从1972年开始,全村400多名男女劳力齐上阵,村上的五个生产队分布在东塬、西塬和田塬三个塬上,两头不见天,中间一顿饭,晚上还挑灯夜战,红旗招展,锄头挥舞,全村人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有20对年轻人在工地上举行了婚礼。经七年冬春会战,180亩斜坡地变成了平展展的水平梯田,并新修梯田100多亩。加之灌溉渠的开道,下赵塬700多亩土地年亩产过“黄河”,跨“长江”。
  水库、灌溉渠的建成,下湿地及斜坡地的治理改造,加上新修的近200亩的梯田、河滩地,改善了下赵塬村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年亩产平均达到1300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村人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超额交纳公购粮,年上缴公购粮十几万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从此,下趙塬成为商洛地区的一面旗帜,各县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县上还为村上奖励28马力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一台。
  “前塬是粮仓,后坡是银行”。这是再平叔的一句口头禅。农业基本条件改善之后,村党支部又召开群众大会,再平叔在会上讲,村上有上万亩荒山,常年水土流失,冲毁山下的土地。我们要在山上植树造林建林场,保持水土把荒山变为致富的“摇钱树”。由此,一场治坡造林的战役又打响了,村上购买了树种、树苗,发动全村人上山种树,挖育林坑,种上了上万亩刺槐、松树,栽种了各种果树和花椒苗,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经济林果园。几年后,村后山上绿树成荫,果园核桃树、桃树、苹果树、梨树、花椒树果实累累。紧接着村上又发展乡镇企业,先后办了砖瓦厂、醋厂、猪场、草帘厂,集体经济年收入数万元,村上购买了6台小型拖拉机发展生产。
  要致富,先修路。下赵塬村五个生产队200多户分布在东塬、西塬、田塬三个塬上。户与户,队与队,没有像样的通车道路。每逢雨天,道路泥泞,脚踩到地上拔不出来,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于是,一项整治村路的工程又实施了,经过两个春、夏奋战,修通了三条8公里长的双车道通村公路,贯通了队与队之间6公里人车通道。
  为了扩大水库容量并解决村上人畜饮水质量问题,1975年村党支部又组建50多名劳力的基建队,修建环山渠引水入库,建起了两口大机井和三个人畜饮水蓄水池,村民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
  再平叔善于学习。他当了40年村支书,虽只有初小文化,却怀着对党的忠心和对群众的赤诚,刻苦钻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民学习毛主席著作,村干部大都会背几段毛主席语录,甚至还能背诵“老三篇”。但他政治学习不做表面文章,刻苦钻研对毛主席著作的精髓。我高中毕业返乡后,他常对我说,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要用心学,不要口学。尤其是对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经济关系》四篇哲学著作他理解得很深刻,紧密结合村上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实际,理出了好多观点。比如“穷的根源”“脱贫的内因与外因”“以粮为纲与多种经营”“国与家的关系”等等。把村上的党员干部、返乡知青召集起来作学习辅导。他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要用入党誓词严格要求自己,先群众后自己,做到大公无私;要用哲学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决策工作,化解矛盾;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此,下赵塬村学哲学出了名。记得有次县委请再平叔到县委大礼堂给干部辅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他撕开一个“羊群”烟盒,上面写了三行字,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小时。他运用毛主席哲学观点指导村上工作实践的精彩演讲,使台下上千名干部惊诧不已,获得了数十次热烈的掌声。演讲后,新闻报道的标题是:《下赵塬出了个农民哲学家》。他曾在全省县委书记、县长大会上作过学哲学改变穷山恶水的报告,并多次在地、县大会上演讲。   再平叔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他从1950年开始担任村支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赵塬由于自然条件差,是全公社有名的贫困村。村上谁家揭不开锅了,哪家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了,哪个群众得了大病,他都知微见著,及时上门救助。一个贫困户住的危房快倒了,他及时腾出大队办公室让其居住,并筹措资金组织干部群众帮助其建起了新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春季村上有几户出门逃荒要饭。他跑到乡上、县上争取到了几百斤救济粮分给了这几户,个别群众有意见要求平均分配,再平叔脸一变:“你若也拄着棍棍要饭,我就给你分。”
  1970年汛期山洪暴发,南秦河河水猛涨,三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从北坡放牛回家时被洪水堵在河中,三个孩子抱着一棵大树被洪水冲了2000多米。再平叔闻讯后,立即组织全村精壮劳力前去营救。由于河水湍急,几次救助都未成功,再平叔立即联系县中队部队前来救援,有人拽了他的衣角悄悄说:“不敢吧,这三个娃家里成分高,你动用部队人会说你阶级阵线不清,会影响你的。”再平叔燥了:“影响我啥?这是三条命,共产党员咋能见死不救。”数十分钟后,县中队到了,中队战士与赵湾村会水能手李连升一起将三个孩子救上岸来,孩子的家长感动得泣不成声,跪在地上大喊:“共产党好,共产党救了我娃的命。”
  再平叔廉洁奉公。当村支书40年,从不占村上一分钱的便宜。到了1976年,他一家9口人还是挤在祖宅的几间土坯房里。那年九月份他外出开会期间突发一场暴雨,把他家房子的后墙冲倒了,驻队工作组组长崔吉厚(后任地委农工部部长)和副支书赵浩民赶到家中,立即安排民兵连搭建帐篷把一家人搬出来,并申请宅基规划为他建新房。再平叔回来一看:“村上还有几户危房,怎么急着给我建房,新庄基地批了没有,批了先让给群众,我明年再说。”崔吉厚说:“这是组织的决定,其他几户危房也要搬,新房也要建。”群众听说要给杨支书建新房,自发投料投工前来帮忙。几个月后,再平叔一家和其他几个危房贫困户都搬进了新房。
  再平叔是村干部的楷模。1974年,省委在渭南地区大荔县召开会议学习推广雷北大队经验。下赵塬村由驻队工作组组长孔令书(后任县政协主席)带队,支书杨再平、村主任刘庆顺、副支书赵浩民参加。会议期间,再平叔突发重病,鼻子大出血昏迷不醒住进了大荔县医院,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经四天抢救苏醒后他睁开眼睛对刘庆顺和赵浩民说:“庆顺、浩民,我可能不行了,我死后你俩把我埋在后坡的高处,我看着你俩带领全村人把下赵塬建设好。”庆顺和浩民泣不成声:“杨支书你不能走,下赵塬800多口子人离不开你。”好在省委及时安排送他到西安医院治疗,他才捡回了一条命。后来浩民对我说:“杨支书上有老母,下有6个儿女,觉得自己不行了,只字不提家事,交代我俩把下赵塬建设好,真是大公无私啊!”
  1976年又一场暴雨降临。南秦河洪水暴涨,新修的河堤一处塌陷,河堤后是全村人刚修好的100多亩河滩地,紧挨着就是203省道,为了保护集体和国家财产,再平叔组织全村精壮劳力上河堤抗洪抢险。村民们纷纷拿上自己家的木料、麻袋上前打桩装沙袋堵水,一个浪头打来,木桩、沙袋全被冲走了,人们纷纷后退。再平叔大喊一声,共产党员干部上,第一个跳到塌陷处,十几个党员、干部也跟着跳了下去,用身体组成一堵人墙,挡住了肆虐的洪水。群众及时赶上来打桩、扔沙袋,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河堤。这个动人的场面我终生难忘,恢复高考参加考试时作文的命题是《记一件难忘的事》,我就记叙了这次防洪救险的故事,未曾想竟得了高分,奠定了我被录取的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再平叔积极响应,下赵塬村在全乡率先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八七”扶贫攻坚会议之后,他又带领群众发展乡镇企业,抓工兴商,脱贫致富,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农村改革先进支部。我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家看望再平叔,他总是津津乐道:“现在政策好了,可以放开手脚干了!”为我不停地描述下赵塬村的发展憧憬。
  打开再平叔的履历:他从1950年担任下赵塬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上干部群众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又加入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他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脱贫致富。1972年至1980年担任杨峪河公社不脱产的党委副书记;1976年至1979年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省委候补委员;1980年至1983年任中共商县县委委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数十次被省、地、县、镇党委和政府表彰为模范党支部、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多次受到省委及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那时走进村部,奖状、锦旗、荣誉奖牌挂满了墙,到了他家,各种奖励摆满屋子。再平叔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40年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脱贫致富,他的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党旗增光添彩,为群众操尽了心。这就是一个农村基層干部的人生轨迹,何其辉煌!
  1991年,年满60岁的再平叔不再担任村支书,但他人老心不老,把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继续为村上的发展出谋献策,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4月25日,73岁的老支书因患癌症与世长辞,入葬那天全村人赶来送别这位为村上操劳一生的老人。晚辈穿着孝衣,同辈挥洒纸钱,孝子一长行,纸钱满天飞,送灵的唢呐声、祭亡的秦腔声韵在南秦川激荡。
  能有这么多的群众前来送别,再平叔,您此生足矣!◎
其他文献
7月26日早晨,辽宁省瓦房店市慈善总会来了一位须发皆白的特殊客人:只见他弓腰驼背,头部与双足几乎是90度垂直;耳聾,几乎完全听不清对方说什么,你只能将问题写在纸上,他才能回答。  通过纸面交流,得知老人叫杨国升,现年85岁,河南郑州人。他说:“河南发洪水了,太揪心了。我来捐1000元钱,帮一点忙。”由于纸面交流也很困难,我们只了解到老人这些信息。不过这就足够了!一位腰躬得几乎头触地面、耳朵背得听不
作为较早成立的老牌传统型慈善组织,2018年,山东省慈善总会分析发展新形势,主动转变旧思想,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探索机构转型中,摸索出一条“合作、共创、共享、共赢”开展项目的新路子,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慈善项目。  项目一:贫困尿毒症患者慈善项目  项目分为血液肾透析和亲体肾移植两个项目。血液肾透析项目每位患者每年资助100次,合计每年每人资助1万元,亲体肾移植项目每位患者救助1~3万元不等。
一些印象深刻的编辑往事,许多曾经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的善人善事,一直在我的心头深藏着、跳动着、活跃着。也许他们已经从年轻人成长为中年人,或者从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意气风发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但是,无论如何,经我的这双稚嫩的编辑之手,形成的一行行文字,却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我人生在世回味无穷的一段段小插曲。静下来的时候,我喜欢翻阅十多年前的那些《慈善》杂志,一本本、一页页、一篇篇地
新春伊始,福建省罗源县慈善总会陆续收到四笔慈善捐款,这犹如初春开在罗川大地上的四朵慈善迎春花,令人感动,令人欣慰——  爱心企业家薛安德董事长回乡又捐助学善款10万元。2月13日(正月初九)上午,广东省云浮市华瑞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安德先生来到县慈善总会与朱碧娟会长等座谈,并表示今年助学再捐10万元。朱碧娟会长等表示热烈欢迎,并代表寒门学子表示衷心感谢!薛安德先生是白塔乡小云村人,闯荡商海,事业有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甘醇流入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温暖送到人间,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在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更加精彩!  这,是慈善义工秦玉波抄录在笔记本上的一首小诗,恰如他10年慈善之路的心声。秦玉波说,每次读到这深情的诗句,他的眼中就有了泪光,他的身上就有了力量。  重生的感恩  秦玉波今年49岁,是庄河慈善超市经理,庄河首批星级慈善义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个月的20日,就是我脱下军装,来到无锡市滨湖区慈善基金会工作的第十个年头。10年时间,当年的慈善“新兵”也渐渐地变成慈善“老兵”了。  在部队,我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发表稿件1000多篇,还参与采写了“感动中国”杨业功、孟祥斌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参加过江
3月11日至12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召开全省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格局,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两会精神,邀请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忠祥宣讲《慈善法》;邀请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讲解网络慈善科技赋能;邀请西北大学慈善研究员王元琪讲慈善文化;总结慈善抗疫、扶贫工作规律和基本经验;表彰先进,交流市、县亮点工作;用新发展理念安排部署全年
日前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是一次志愿(慈善义工)项目展示交流的大集结,更是一次爱心火花的大碰撞。善,是人性的本色,人性的光辉,也是南京慈善义工精神的永恒主题。爱心历程,贵在持之以恒、孜孜善行。崇德向善,善不论大小,一心向善均为善。  常人一向认为,捐钱捐物、见义勇为才为善,其实善的名义高贵,但善行善举没有设置标准,只要心中有他人皆为善。而这样的种子或深或浅地根植在每个人心里。每
有一个话题,  古今谈论了千百年,  却依然津津乐道。  有一个概念,  世人解读了千万遍,  却依然未能尽晓。  幸福,  一个简单的词。  勾起了多少甜蜜的回忆,  喚起了多少美好的向往,  激起了多少拼搏的力量。  幸福在哪里?  我向太阳追问,  它用灿烂的阳光作答;  我向春天追问,  它用满眼的绿色作答;  我向鲜花追问,  它用迷人的微笑作答。  我问遍世间万物,  得到了最美的回答
那座百年小洋楼,曾用历史悠长的气息氤氲心房。  那棵熟悉的榆树,曾以挺拔的英姿让我反复仰望。  离别总是那么感伤,我以为时光会让自己遗忘。  在寒冷冬日的北方,我以为日子会让自己苍凉。  故地重游,心海的春潮徐徐绽放出温暖的波浪。  仿佛老友重逢执手相望,仿佛心灵回归不再迷茫。  曾经,岁月的潮流将我推向夜色茫茫,  推向那未来未知的莫名恐慌,一叶孤舟失去方向。  感恩生命中温暖的遇见,遇见寒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