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春杰是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私想着》和《私想者》连续两年获得当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他乐意像小人物那样“私想”,用日记与木刻,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这本《新私想》是老刘近一年来瞎想、空想、妄想、梦想、私下里偷偷地想的新记录,一次版画精神与随笔的完美融合。
《新私想》
刘春杰著
黄山书社2010.5
定价:45.00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先后出版了图文书《私想者》、《私想着》,今年又搞了这本《新私想》。有人说我胆子够大,一个画画的竟搬弄起文字来了,冒充哲学家、教育家;也有人说我聪明智慧,为自己的书起了3个好名字,另辟一个角度来阐释“思想”。实际,这名字并非刻意而为,几本书的文字就是我私下里想的一些事儿、一些人,过去的遥远的,现在的眼前的。忆及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产生些许感触,于是就记了下来。它不是教育家、理论家、哲学家的学术文章,仅是一个画画的关上门私下里的小小想法而已。
有人说我的文字是杂文,有人说它像随笔;有人说它很幽默,有人说它很哲学;有人说它过于直白、平和、冷静;有人说它符合高僧只说家常话的标准……云云。说实话,在写时我并不知,也并不想去探究它的形式。它是什么体裁并不重要,它就是我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一些小事。它不高深也不惊险离奇,但它之于我的生活是鲜活的;它不高雅更不是故弄玄虚,但它实实在在地在我眼前。生活的精彩之处是我们无论怎样都难以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与臆造,是编不出生动的“私想”的。这些也正是《私想者》、《私想着》、《新私想》的特点:我看我想,我写我画。
某个幸运的契机,我找到了这样的创作方式,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创作的素材。无论喜与忧,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获取与失落,所有生活经历都不再白白浪费。介入现实,干预生活,勇于歌颂,更敢于批判。在这里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所谓的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赏画者赏画,读文者读文,不喜欢画者阅文,不好文者读画。所谓画家、作家,无非就是生活中的一些有心人。使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并努力创造新的文化。没有生活,哪有艺术?失去艺术,何谈生活?我庆幸我找到了一生的方向。
面子
陈逸飞出名很早,所以许多晚些时候学画的画家都尊称他为老师。进入新世纪,随着他拍电影,成立服装公司、模特公司,陈逸飞成为明星人物。
陈逸飞为人随和,为人着想,在朋友圈中被公认。他的朋友,上海收藏家想买南京一青年画家的作品,陈逸飞百忙中抽暇陪同。在这位画家道出画价后,陈逸飞代这位藏家砍价。青年画家自然不会驳陈老师的面子。
客人离开画室一小时后,陈逸飞却突然返回,一见面便拿出一沓钱放在桌上,说刚才青年画家给了他面子即可,优惠部分由他本人付齐。
事后这位青年人常对别人说:陈逸飞做成这么大事儿,是有道理的。
真藏家
陈逸飞成了大家,因为油画画的太慢,数量也少,供不应求,于是他开始画水墨。
毕竟是大家,陈逸飞出手不凡,水墨画别具风采。引来了上海某收藏家,他是有多少要多少。一次公务,老郑与陈先生吃饭,旁边有一人忙里忙外。陈先生介绍给老郑:这位仁兄喜欢我的画,刚准备了10幅水墨作品,还没拿给他,便有5幅被市里请去公干了,这次只能给他5幅了,说着把一个大信封递给了这位藏家,对方如获至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陈先生又说:他好玩呢,我走到哪跟到哪,我吃饭他埋单,不辞劳苦,现在已有我的五十多幅水墨作品。
半年后,陈逸飞突然离世。老郑开始注意媒体和拍卖信息,想这人无外乎投机,像多数收藏者一样,抛画套利,赚上一大笔。
一年两年过去,陈先生的水墨遗作并未出现在任何拍卖会上,老郑恍然明白自己判断有误,这是位真藏家。
秘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聚集在京城画家村的画家多数赤贫,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东北的广义用一张油画换了同乡小关的半斤挂面。
小关常跑到菜场拣点菜叶一类的东东回去煮了吃,偶尔带回些鱼贩丢掉的鱼泡鱼籽,开开荤。穷画家的鼻子都不白长,闻着腥味儿都纷纷跑来蹭吃。小关无奈,多添两瓢水,加些盐。画家们喝着鱼泡汤,饮着劣质白酒,谈哲学文学绘画。小关的鱼泡汤老香了,渐渐地,鱼泡汤比他的画还有名。
如今大不同了,广义的画已卖到近千万元一幅,那把挂面换来的画也引来了不少画商,想高价买走。小关舍不得,他看那画不是钱,而是贫困年月里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半斤挂面,满屋的鱼泡汤香味。
广义偶尔会带朋友来玩。这次心血来潮,说什么也不出去吃饭,非让小关再做一次鱼泡汤。小关无奈,与保姆在厨房弄了半天,端上的汤却让朋友们很失望。
有人问:当年的秘方为何不用呢?我们不差钱啊!
小关说那时为了不让鱼贩赶走,见到鱼摊地上有东西便抓几把放在袋子里,什么鱼籽鱼泡鱼肠鱼鳞,包括血水都混在一起,回来也没心思洗,直接倒在锅里放些水煮,汤鲜美无比。现在买最好的鱼籽鱼泡洗干净了做,却没滋味了。此后,再没人叫小关做鱼泡汤了。
临终告别
人总是要死的,于是便有了追悼会、追思会、遗体告别等,对死者是纪念,对生者也是告慰。社会发展了,人类进步了,人们就有了新的告别方式,比如电影《落叶归根》中一位有钱的孤寡老人,生前雇百十号人为他哭丧,生荣死哀嘛。老人则躺在“灵堂”中的棺椁里,享受陌生人哭号、吃酒宴的隆重场面,当然这只是电影,人们看了,笑了,也就忘了。
插图画家伟先生年初突然来到南京,除了看看六朝古都,更重要的是与文友画友谋面、喝茶、聊天。他的插图寥寥数笔,少施水墨,意境深远,独具风格。报纸杂志常年发表他的作品,因此,他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友人,大都未曾谋面,是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让天各一方的他们感情笃深,仿佛老友,大家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一周很快过去了,朋友们送他到火车站,略显疲惫的伟先生向大家深深地鞠躬道别,他说要到另一座城市,再看看其他朋友。那时那刻,大家心里有些酸酸的。
几个月后,伟先生因癌症离世,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伟先生是来向大家告别的。
《新私想》
刘春杰著
黄山书社2010.5
定价:45.00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先后出版了图文书《私想者》、《私想着》,今年又搞了这本《新私想》。有人说我胆子够大,一个画画的竟搬弄起文字来了,冒充哲学家、教育家;也有人说我聪明智慧,为自己的书起了3个好名字,另辟一个角度来阐释“思想”。实际,这名字并非刻意而为,几本书的文字就是我私下里想的一些事儿、一些人,过去的遥远的,现在的眼前的。忆及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产生些许感触,于是就记了下来。它不是教育家、理论家、哲学家的学术文章,仅是一个画画的关上门私下里的小小想法而已。
有人说我的文字是杂文,有人说它像随笔;有人说它很幽默,有人说它很哲学;有人说它过于直白、平和、冷静;有人说它符合高僧只说家常话的标准……云云。说实话,在写时我并不知,也并不想去探究它的形式。它是什么体裁并不重要,它就是我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一些小事。它不高深也不惊险离奇,但它之于我的生活是鲜活的;它不高雅更不是故弄玄虚,但它实实在在地在我眼前。生活的精彩之处是我们无论怎样都难以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与臆造,是编不出生动的“私想”的。这些也正是《私想者》、《私想着》、《新私想》的特点:我看我想,我写我画。
某个幸运的契机,我找到了这样的创作方式,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创作的素材。无论喜与忧,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获取与失落,所有生活经历都不再白白浪费。介入现实,干预生活,勇于歌颂,更敢于批判。在这里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所谓的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赏画者赏画,读文者读文,不喜欢画者阅文,不好文者读画。所谓画家、作家,无非就是生活中的一些有心人。使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并努力创造新的文化。没有生活,哪有艺术?失去艺术,何谈生活?我庆幸我找到了一生的方向。
面子
陈逸飞出名很早,所以许多晚些时候学画的画家都尊称他为老师。进入新世纪,随着他拍电影,成立服装公司、模特公司,陈逸飞成为明星人物。
陈逸飞为人随和,为人着想,在朋友圈中被公认。他的朋友,上海收藏家想买南京一青年画家的作品,陈逸飞百忙中抽暇陪同。在这位画家道出画价后,陈逸飞代这位藏家砍价。青年画家自然不会驳陈老师的面子。
客人离开画室一小时后,陈逸飞却突然返回,一见面便拿出一沓钱放在桌上,说刚才青年画家给了他面子即可,优惠部分由他本人付齐。
事后这位青年人常对别人说:陈逸飞做成这么大事儿,是有道理的。
真藏家
陈逸飞成了大家,因为油画画的太慢,数量也少,供不应求,于是他开始画水墨。
毕竟是大家,陈逸飞出手不凡,水墨画别具风采。引来了上海某收藏家,他是有多少要多少。一次公务,老郑与陈先生吃饭,旁边有一人忙里忙外。陈先生介绍给老郑:这位仁兄喜欢我的画,刚准备了10幅水墨作品,还没拿给他,便有5幅被市里请去公干了,这次只能给他5幅了,说着把一个大信封递给了这位藏家,对方如获至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陈先生又说:他好玩呢,我走到哪跟到哪,我吃饭他埋单,不辞劳苦,现在已有我的五十多幅水墨作品。
半年后,陈逸飞突然离世。老郑开始注意媒体和拍卖信息,想这人无外乎投机,像多数收藏者一样,抛画套利,赚上一大笔。
一年两年过去,陈先生的水墨遗作并未出现在任何拍卖会上,老郑恍然明白自己判断有误,这是位真藏家。
秘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聚集在京城画家村的画家多数赤贫,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东北的广义用一张油画换了同乡小关的半斤挂面。
小关常跑到菜场拣点菜叶一类的东东回去煮了吃,偶尔带回些鱼贩丢掉的鱼泡鱼籽,开开荤。穷画家的鼻子都不白长,闻着腥味儿都纷纷跑来蹭吃。小关无奈,多添两瓢水,加些盐。画家们喝着鱼泡汤,饮着劣质白酒,谈哲学文学绘画。小关的鱼泡汤老香了,渐渐地,鱼泡汤比他的画还有名。
如今大不同了,广义的画已卖到近千万元一幅,那把挂面换来的画也引来了不少画商,想高价买走。小关舍不得,他看那画不是钱,而是贫困年月里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半斤挂面,满屋的鱼泡汤香味。
广义偶尔会带朋友来玩。这次心血来潮,说什么也不出去吃饭,非让小关再做一次鱼泡汤。小关无奈,与保姆在厨房弄了半天,端上的汤却让朋友们很失望。
有人问:当年的秘方为何不用呢?我们不差钱啊!
小关说那时为了不让鱼贩赶走,见到鱼摊地上有东西便抓几把放在袋子里,什么鱼籽鱼泡鱼肠鱼鳞,包括血水都混在一起,回来也没心思洗,直接倒在锅里放些水煮,汤鲜美无比。现在买最好的鱼籽鱼泡洗干净了做,却没滋味了。此后,再没人叫小关做鱼泡汤了。
临终告别
人总是要死的,于是便有了追悼会、追思会、遗体告别等,对死者是纪念,对生者也是告慰。社会发展了,人类进步了,人们就有了新的告别方式,比如电影《落叶归根》中一位有钱的孤寡老人,生前雇百十号人为他哭丧,生荣死哀嘛。老人则躺在“灵堂”中的棺椁里,享受陌生人哭号、吃酒宴的隆重场面,当然这只是电影,人们看了,笑了,也就忘了。
插图画家伟先生年初突然来到南京,除了看看六朝古都,更重要的是与文友画友谋面、喝茶、聊天。他的插图寥寥数笔,少施水墨,意境深远,独具风格。报纸杂志常年发表他的作品,因此,他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友人,大都未曾谋面,是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让天各一方的他们感情笃深,仿佛老友,大家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一周很快过去了,朋友们送他到火车站,略显疲惫的伟先生向大家深深地鞠躬道别,他说要到另一座城市,再看看其他朋友。那时那刻,大家心里有些酸酸的。
几个月后,伟先生因癌症离世,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伟先生是来向大家告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