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效课堂寻一个“把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高效课堂”?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
   何为“把手”?即有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现状,我认为这一“把手”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对比来说的。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主要以“听”为主,当堂训练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
   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需要从“课堂模式”上入手,这个模式的关键点是把握老师“讲多”与“讲少”的问题。我校前几年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而且我认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也逐渐普及开来,我姑且称呼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先学后教”。所谓“先学”是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前预设好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及课堂的自主学习;“后教”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后对知识盲点进行点拨并进行强化训练。
   从时间跨度讲,整堂课主要分为自主预习和课堂主体两部分,课堂主体又分为目标与指导、先学、后教与当堂训练四个步骤,我就以《琵琶行》这一课为例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具体阐释:
   一、课前的自主预习(预习与预习检测多放在课前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把课前预习看做是四十分钟课堂的前奏,如果少了这部分,多数课堂教学便无法顺利的展开,当然这也因课文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而言。在平常,我们要时常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课前预习”的意义。
   首先,“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入高中,“自学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都极其重要。高中较之于初中的差别,自习课的时间很多,在北方大多数高中学校,从周一到周六,学生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都要坐在教室里,除正课下课外其余都是自习时间。老师们也不再像初中、小学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你、唠叨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学生的潜力。一个没有自学能力的高中生,必然被高考所淘汰。
   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在老师布置好预习任务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自己学不懂的地方。有心的学生会用笔记将其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旦同学或老师讲到了这个地方,他的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在理科(理化生及数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差的女同学,若失去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那么她的课堂学习效率是极低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过程有的放矢,岂能不高效?当然老师也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及检测工作,因为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布置工作不检查,效果等于零。
   第三,“课前预习”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如在语文或英语学科预习过程中,一些同学的基本功较差,对一些以前老师上课时明明讲过的基础词汇或语法知识记不牢,更不理解。这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便可通过查看工具书、问同学或搜索互联网等方法将这些曾经的知识盲点标注于书内,才不至于课堂跟不上老师的步伐。长期的坚持,你的知识漏洞会越来越少,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課前预习”可帮学生增加对知识点的“熟练度”。
   不管是哪一学科的知识点,学生必须经历多次的“反复学习”才能够将其完全消化,而文科(政史地与语文)的学习尤其如此。文科的学习规律可用“重复”二字来概括,对知识点的复习每多一次,记的就越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就越加的熟练。“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首次学习遗忘的最快,第二次学习后遗忘速度加慢,第三次复习记忆效果会更好。知识记的越牢,理解的越深刻,做题的速度自然就快了,从而更能适应考试。
   在《琵琶行》这一课中,小序部分是“文言文”,主要交代了创作背景;而正文部分也有一些学生不好理解的句子,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完成的,所以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的任务是: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并标注在文本中。学生们扎扎实实做好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越熟悉,课堂的主体部分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
   二、课堂主体部分
   1.“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的展示。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方法。(时间一般为2分钟)
   教学目标即方向,目标代表着效率。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他永远不可能到达彼岸,课堂也同样如此,教学目标如同一节课的“脑袋”,人无头则不活,课堂无教学目标则不能称之为课。所以我对待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非常慎重的。很多时候,就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我也要把教学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方向感。《琵琶行》这一课中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写作背景及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二是概括段意;三是赏析文本中使用到的描写手法以及音乐之美。
   “自学指导”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应采用的何种自学方法的建议。不同题材的文本釆取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会相同,这是老师在展示自学指导前需要反复斟酌的。好的方法就是一根杠杆,干起活来省劲儿又省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
   本节课《琵琶行》的体裁属于歌行体,处于古文与诗歌之间,很多地方讲究押韵,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反复诵读文本,是学生自学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的方法。第三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赏析文本的音乐之美,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文本第二段的自学指导中,我不但要求学生反复地诵读,而且还要求学生在感悟音乐基调的基础上为文本划分层次。
   2.“先学”,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课堂前期阶段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老师通过检测手段明确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时间一般为8--10分钟左右)
其他文献
“习作单元”是语文教材的一个特殊单元,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习作单元”能够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从实践理念,板块设计和训练系统等方面进行突破。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实际的教材学习板块进行读写活动的教学设计,让教材的每一个板块都能发挥出特别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大师把课外阅读比作学习之舟的风帆,可见其重要性。   在当下,我们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施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奋进新途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读书,乃至为营造书香人生,打好坚实基础的问题。可惜,对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堂方式上调整,以“同课异构”为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的丰富,使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促进课堂效果的积极作用。针对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将“同文异构”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方式,把课文的讲解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充分鲜活的互动气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考点。   一、实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手段   1.提出“同课异构”的讲解需求   不同教师在讲解课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短篇先行,长篇后起的突出特点。这种现象出现本身就与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有关,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可见,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其发轫之始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为人所不屑谈论的。但是,随着明代文学由复苏走向高潮,小说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西游记》
语文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六个:人、事、物、景、情、理。其核心对象是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养育人。围绕着育人的目标,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古,选择人、事、物、景、情、理六者,欲使人知人、任事、格物、审美、通情、达理。   一、知人   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知人:   认识自身的内外。既要深味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及形成原因,又要思考自身使命、地位、价值和发展。   认识族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   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   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它
语文教师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领悟生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主张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观点,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命题。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这样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笔而进入课文。这种直觉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叩响课文解读的大门,但是有时候又会制约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的出发点就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直觉性认识,而落脚点则是对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