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最近,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见,病死猪、猪粪尿、污水等猪场废弃物处理不好,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危害生猪自身以及人类健康。规模猪场废弃物排放量大,更应注重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特将两地的废污处理经验介绍如下,供养猪场(户)参考。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不断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环保部门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农业污染已处于环境污染之首,而畜禽养殖业污染位于农业污染之首。环保部门对大型养殖场的粪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OD(化学需氧量)超标50~60倍,BOD(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SS(固体悬浮物)超标12~20倍,很多地区地表河网水质已下降为Ⅳ~劣Ⅴ类。而在养殖业污染中,养猪业是第一大污染源。据测算,1000头饲养规模的养猪场,除洗刷用具、病死猪、霉变饲料等废弃物,年产粪污量2000吨以上。
为科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猪粪尿的污染,保证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7~2012年,我们每年选择10~12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作为试验场,实施了《规模化猪场粪污减排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经过五年多的示范推广,辽宁省丹东地区100多个规模猪场都达到了零排放,全部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其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现将技术方案介绍如下:
一、总体思路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控制养猪业排泄物排放量为主线,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养猪业为方向,通过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等排泄物治理技术,以及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猪场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二、基本原则
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坚持以“减量化排放、低廉化治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发展”为原则,对猪粪尿进行综合处理与利用,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模式,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粪污排放总的目标是投入少、运行费用低、省地、省水电、达标排放,总体技术指标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的要求,病死猪无害化设备符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的要求,符合《国家环保和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部门的设计生产》的要求。
四、技术措施
实施规模猪场产前、产中、产后无害化处理技术。产前控制技术主要从规划、选址、猪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解决干湿分离的问题;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解决污水浓度高和排放量多的问题;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解决雨污分流的问题;改渗漏地面为防渗地面,解决污染地下水的问题。产中控制技术涉及饲料、饲养管理等方面,主要是改常规高蛋白高磷饲料为健康减排型饲料,解决有害物质的减排问题。产后控制技术是重点,主要包括生猪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病死猪采用焚烧、高温和发酵方式进行处理;干粪采用人工清粪运至防渗型堆粪房堆腐,经两个月的自然发酵完全腐熟后还田;部分粪污经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用于做饭和采暖;沼液、污水经过专用管道排入防渗化粪池,经两周沉淀后用泵抽至水解调节池,进一步水解酸化和均衡调节,最后将污水抽至草地利用,达到无害化零排放。
1. 猪舍设计与舍内环境控制
猪舍地面采用防渗型混凝土地面,防止尿液渗入地下。育肥猪舍地面落差4~5厘米,产床和保育舍地面落差5~8厘米,以便于废水、尿液流入排污沟内。排污沟设置在屋檐内侧,污水和雨水分离,污水通过污水沟收集管汇入处理站。猪舍内部设置通风、取暖设备,保证猪各饲养阶段适宜的环境条件,目的是提高饲料报酬,减少排泄物中的有机物成分,控制舍内有害气体水平。结合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地热饲养保育猪、应用干湿料槽饲喂育肥猪等综合节水措施,以减少饮用水浪费。在管理上做到科学管理,尽量节约用水,将猪舍内的干粪及时清除,保持干净的猪舍环境。
2. 健康减排型饲料的选用
采用阶段饲喂技术,按照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确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饲养标准,重点将仔猪、保育猪、育肥猪日粮中的粗蛋白由19%、16%、14%相应降至17%、14%和12%(土种猪降至16%、13%和11%),降低猪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此外,在不影响日增重的情况下,采用合成氨基酸平衡日粮必需氨基酸技术。在仔猪混合日粮中,铜的添加量要低于200毫克/吨,其他阶段控制铜的含量低于150毫克/吨。同时,在日粮中添加1000国际单位/千克的植酸酶,可减少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中磷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总磷排出量;还可按0.1%的比例添加EM菌,旨在增加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清除粪便恶臭,净化生态环境。
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建设
①设计参数。“猪-污水(沼渣)或干粪-草(绿萍、菜、果、粮)”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年饲养万头规模的猪场(存栏6000头),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的需配套495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 一级厌氧的需配套195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 二级厌氧的需配套120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按存栏量设计氧化池、二级沉淀池和沼气池的容积:每存栏1000头配套900米3露天氧化池、170米3二级沉淀池,存栏200~500头的猪场每5~6头建1米3沼气池,存栏500~1000头的猪场每6~7头建1米3沼气池,存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每7~10头建1米3沼气池。
②材料与结构。氧化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二级沉淀池底层和四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方设防雨棚。当容积超过200米3时,最好分隔成几个小池;沼气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层设保温层,圆台形保温顶结构。沼气池内温度在10℃以上才能正常产气,适宜条件为温度25~35℃,pH值6.6~7.5。因此,北方建造沼气池要考虑冬季保温问题,可在猪舍内地下建造常温发酵沼气池。
4. 干猪粪堆肥发酵处理
自然堆肥法是利用微生物好氧发酵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
防渗型堆粪房根据猪场的饲养量设计大小,每存栏1000头配套110米3。自然堆腐时,第三至第四天堆内温度为60~70℃时翻堆倒垛1次,此后10~15天内再酌情翻倒1~2次,以供氧、散热,使之发酵均匀,再静置堆放两个月左右使分解产物生成较稳定的化合物而完成堆肥,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后还田。
5.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①焚烧炉焚毁。在猪场的污染区建造面积60米2的焚烧间,内设焚烧炉,炉内容积为2米3,炉底采用专用铸铁或A3钢筋焊接,炉体用高温耐火砖砌成。以煤或油为燃料,炉内温度可达1200℃,将确认患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水疱病、猪痢疾、猪丹毒等传染病的死猪尸体或割下来的病变组织和内脏投入焚烧炉内烧成灰烬。自制焚烧炉与购置焚烧炉相比,既科学规范又省钱实用,不仅处理效果优于购置焚烧炉,而且还省70%的费用。
②铁锅高温煮沸。在焚烧炉附近用耐火砖砌一直径为1.2~2.0米的灶台,上置大铁锅。对非传染病致死的病死猪或胎衣、死胎,投入加水的铁锅内高温煮沸2~3小时后用来喂猪,变废为宝。
③尸体窖发酵分解。在远离住宅、猪场、水源和道路的僻静地方建造尸体窖。尸体窖为圆柱形,深8~10米,直径2.5~3米,用防水材料建造,窖口略高出地面,窖上加盖,盖上设小的可上锁的活门。将确认患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疾病的病死猪的内脏和其他烈性传染病同群猪以及怀疑被其污染的肉尸和内脏,抛入窖内,利用生物热将尸体发酵分解,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五、循环生态生产工艺流程
(作者联系地址:胡成波 辽宁省丹东市畜牧兽医局 邮编118000;柴昌元 辽宁省凤城市动物卫生监督局 邮编:118100)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不断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环保部门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农业污染已处于环境污染之首,而畜禽养殖业污染位于农业污染之首。环保部门对大型养殖场的粪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OD(化学需氧量)超标50~60倍,BOD(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SS(固体悬浮物)超标12~20倍,很多地区地表河网水质已下降为Ⅳ~劣Ⅴ类。而在养殖业污染中,养猪业是第一大污染源。据测算,1000头饲养规模的养猪场,除洗刷用具、病死猪、霉变饲料等废弃物,年产粪污量2000吨以上。
为科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猪粪尿的污染,保证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7~2012年,我们每年选择10~12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作为试验场,实施了《规模化猪场粪污减排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经过五年多的示范推广,辽宁省丹东地区100多个规模猪场都达到了零排放,全部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其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现将技术方案介绍如下:
一、总体思路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控制养猪业排泄物排放量为主线,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养猪业为方向,通过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等排泄物治理技术,以及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猪场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二、基本原则
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坚持以“减量化排放、低廉化治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发展”为原则,对猪粪尿进行综合处理与利用,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模式,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粪污排放总的目标是投入少、运行费用低、省地、省水电、达标排放,总体技术指标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的要求,病死猪无害化设备符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的要求,符合《国家环保和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部门的设计生产》的要求。
四、技术措施
实施规模猪场产前、产中、产后无害化处理技术。产前控制技术主要从规划、选址、猪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解决干湿分离的问题;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解决污水浓度高和排放量多的问题;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解决雨污分流的问题;改渗漏地面为防渗地面,解决污染地下水的问题。产中控制技术涉及饲料、饲养管理等方面,主要是改常规高蛋白高磷饲料为健康减排型饲料,解决有害物质的减排问题。产后控制技术是重点,主要包括生猪固体废弃物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病死猪采用焚烧、高温和发酵方式进行处理;干粪采用人工清粪运至防渗型堆粪房堆腐,经两个月的自然发酵完全腐熟后还田;部分粪污经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用于做饭和采暖;沼液、污水经过专用管道排入防渗化粪池,经两周沉淀后用泵抽至水解调节池,进一步水解酸化和均衡调节,最后将污水抽至草地利用,达到无害化零排放。
1. 猪舍设计与舍内环境控制
猪舍地面采用防渗型混凝土地面,防止尿液渗入地下。育肥猪舍地面落差4~5厘米,产床和保育舍地面落差5~8厘米,以便于废水、尿液流入排污沟内。排污沟设置在屋檐内侧,污水和雨水分离,污水通过污水沟收集管汇入处理站。猪舍内部设置通风、取暖设备,保证猪各饲养阶段适宜的环境条件,目的是提高饲料报酬,减少排泄物中的有机物成分,控制舍内有害气体水平。结合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地热饲养保育猪、应用干湿料槽饲喂育肥猪等综合节水措施,以减少饮用水浪费。在管理上做到科学管理,尽量节约用水,将猪舍内的干粪及时清除,保持干净的猪舍环境。
2. 健康减排型饲料的选用
采用阶段饲喂技术,按照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确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饲养标准,重点将仔猪、保育猪、育肥猪日粮中的粗蛋白由19%、16%、14%相应降至17%、14%和12%(土种猪降至16%、13%和11%),降低猪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此外,在不影响日增重的情况下,采用合成氨基酸平衡日粮必需氨基酸技术。在仔猪混合日粮中,铜的添加量要低于200毫克/吨,其他阶段控制铜的含量低于150毫克/吨。同时,在日粮中添加1000国际单位/千克的植酸酶,可减少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中磷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总磷排出量;还可按0.1%的比例添加EM菌,旨在增加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清除粪便恶臭,净化生态环境。
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建设
①设计参数。“猪-污水(沼渣)或干粪-草(绿萍、菜、果、粮)”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年饲养万头规模的猪场(存栏6000头),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的需配套495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 一级厌氧的需配套195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采取人工捡粪 固液分离 二级厌氧的需配套120亩耕地(草地、果园、农田)。按存栏量设计氧化池、二级沉淀池和沼气池的容积:每存栏1000头配套900米3露天氧化池、170米3二级沉淀池,存栏200~500头的猪场每5~6头建1米3沼气池,存栏500~1000头的猪场每6~7头建1米3沼气池,存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每7~10头建1米3沼气池。
②材料与结构。氧化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二级沉淀池底层和四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方设防雨棚。当容积超过200米3时,最好分隔成几个小池;沼气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层设保温层,圆台形保温顶结构。沼气池内温度在10℃以上才能正常产气,适宜条件为温度25~35℃,pH值6.6~7.5。因此,北方建造沼气池要考虑冬季保温问题,可在猪舍内地下建造常温发酵沼气池。
4. 干猪粪堆肥发酵处理
自然堆肥法是利用微生物好氧发酵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
防渗型堆粪房根据猪场的饲养量设计大小,每存栏1000头配套110米3。自然堆腐时,第三至第四天堆内温度为60~70℃时翻堆倒垛1次,此后10~15天内再酌情翻倒1~2次,以供氧、散热,使之发酵均匀,再静置堆放两个月左右使分解产物生成较稳定的化合物而完成堆肥,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后还田。
5.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①焚烧炉焚毁。在猪场的污染区建造面积60米2的焚烧间,内设焚烧炉,炉内容积为2米3,炉底采用专用铸铁或A3钢筋焊接,炉体用高温耐火砖砌成。以煤或油为燃料,炉内温度可达1200℃,将确认患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水疱病、猪痢疾、猪丹毒等传染病的死猪尸体或割下来的病变组织和内脏投入焚烧炉内烧成灰烬。自制焚烧炉与购置焚烧炉相比,既科学规范又省钱实用,不仅处理效果优于购置焚烧炉,而且还省70%的费用。
②铁锅高温煮沸。在焚烧炉附近用耐火砖砌一直径为1.2~2.0米的灶台,上置大铁锅。对非传染病致死的病死猪或胎衣、死胎,投入加水的铁锅内高温煮沸2~3小时后用来喂猪,变废为宝。
③尸体窖发酵分解。在远离住宅、猪场、水源和道路的僻静地方建造尸体窖。尸体窖为圆柱形,深8~10米,直径2.5~3米,用防水材料建造,窖口略高出地面,窖上加盖,盖上设小的可上锁的活门。将确认患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疾病的病死猪的内脏和其他烈性传染病同群猪以及怀疑被其污染的肉尸和内脏,抛入窖内,利用生物热将尸体发酵分解,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五、循环生态生产工艺流程
(作者联系地址:胡成波 辽宁省丹东市畜牧兽医局 邮编118000;柴昌元 辽宁省凤城市动物卫生监督局 邮编:11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