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试验 农业示范打造生态“田园荣州”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full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县是四川丘陵地区农业大县,是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省级农业农村改革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
  然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荣县32个贫困村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落后、传统产业占比大、交通网不够发达、农业产业效益低、竞争力不够……这些,都是荣县此前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荣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8.09亿元,32个贫困村、12093户33192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7.4%降至0,减贫任务全面完成。更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省级脱贫攻坚考核先进县。2020年11月12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荣县,探访其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
  找准路子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荣县针对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基础条件差、增收困难等实际状况,将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入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抢抓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契机,发挥区域产业特色优势,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新路子,努力实现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
  但是,在脱贫攻坚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留给荣县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作为自贡市的饮用水水源涵养地,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省级农业农村改革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决定了荣县只有坚持以现代化绿色农业为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促进“农业+”多業态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荣县县委书记韩明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荣县依托自身农业基础优势和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在产业规划上注重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真正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立足“一环两廊二十园区”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100万亩优质粮油和100万亩柑橘、茶叶、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
  不仅如此,荣县还创新发展模式,量体裁衣,发展“畜-沼-菜”“菜-稻-菜”“旱地粮蔬间套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栽培模式,形成了拱圆大棚、中小拱棚与露地等不同形式相结合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通过传帮带,引导了1700余名贫困人口融入旭水河沿岸20万亩蔬菜产业带建设。
  农业要发展,品牌很重要。荣县对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和培育也倍加重视。据荣县发改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围绕石笋沟茶叶、赖河坝粮油(稻渔)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荣县成功引进了温氏集团肉鸡产业等3个10亿元级项目,通过园区辐射带动、就业安置和企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了周边100余户贫困户脱贫。
  “春来大地第一橘,四川佳果在荣州”,荣县还发挥长江中上游柑橘带的优势,将柑橘品种合理搭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宽皮柑橘最适宜区、国家级农业(椪柑)标准化示范区,形成“荣州”椪柑特色品牌。目前,荣县全县有柑橘专业合作社153个,产值约6亿元。
  此外,荣县依托“四川花茶之乡”县域品牌,借助双古镇(龙都绿茶)、来牟镇(牟芽青茶叶)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打造“一园四区”20万亩茶叶产业园,带动5万人就业,实现茶叶年产量2.1万吨,年综合产值22.14亿元。
  开动脑子  “两山”战略破解难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荣县始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一同进行。既发挥“人才+”作用助技能提升,又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生力军作用,另外,更是积极发挥“互联网+”作用破解销售难题。
  另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荣县也不例外。直到“两山”战略出台,荣县才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荣县坚持“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坚决关停小煤窑、小水泥厂生产,及时调整升级养殖业态,大力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茶叶种植、生态蔬果、乡村旅游等产业,走上致富奔康的幸福路。
  鼎新镇红胜村是荣县32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贫困户有26户92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组以优质大棚蔬菜等绿色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外销型茄果,努力创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区。村里的贫困户董光荣一跃成为致富带头人,红胜村也于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全面脱贫。
  产业规模起来了,荣县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加优美了,产业吸引力越加明显,“田园荣州”品牌越发响亮。荣州茶被省外众多客商争相购买,荣县蔬果销往北京、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乡村旅游也迎来众多游客。幸福的获得感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超级获得感必定超出经济发展之上。
  开拓产业  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在荣县的旭阳镇,有一个叫作“马石”的小山村,因为地处丘陵山地,交通不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十分落后,产业缺乏突破口。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在每个村民小组的人口平均不到三十人,原本贫瘠稀少的土地又出现了一定的撂荒现象,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马石村的乡亲们在返乡人士的带动下,正努力开拓产业,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马石村以种养产业促进近郊观光旅游,进而拉动精准扶贫,走勤劳致富之路的做法,逐步显露出好的效果——沥青路铺到了村委会、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宽带、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马石村还先后获评“自贡市级四好村”“自贡市基层党建示范单位”“四川省级四好村”等荣誉。
  不仅村貌变美了,马石村的产业也红火起来了。
  最高价卖12块钱一斤的脆红李,使马石村15组建档贫困户江录文种植优质李子尝到甜头。2019年,他家1亩脆红李就卖了1200多元。以村委所在地8组为中心,马石村全村因地制宜于2016年发展了脆红李、青脆李1200亩,2019年开始挂果,产量约4000斤,最低价4元一斤。
  该村党支部书记说,2020年和2021年是丰产年,这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希望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前,全村仅有零星李子地30来亩。除了李子,马石村发展起来的还有茶叶产业。“2014年前,全村零星茶园50来亩,2017年新发展了250亩,计划三至五年内发展到2000亩,我们正在努力。”此外,700亩砂仁药材、300亩优质柑橘、600亩芋头……这些新兴种植产业,就是马石村致富奔康的希望。
  (图片除署名外由荣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其他文献
1干净的屋子里,藏着一个家庭的福气和未来。打扫屋子,虽然是一件生活小事,却能折射出你对生活的态度。有一项持续多年的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人们,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进一步作出如是论断。  如今,发展到2021年这个“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国锚定了“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的头号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战略科技”一词,科技首次与“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八大任务的头号任务,“十四五”时期需要完成的十二大任务的头号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倍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理论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摘帽、2019年实现全域脱贫的四川省邻水县,原是集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移民库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贫困县。据2014年数据,全县有贫困村15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150户78304人,贫困发生率9.13%。  多年以来,邻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用力真抓实干
环境治理的问题成企业生产所面对的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污水会使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损害,因
站在大海里的郭淑娟,身线优美,笑容明朗,全身上下充满力量。10年前,她还是懵懂迷茫的小镇女孩;如今,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子长板冲浪冠军,被誉为"中国冲浪女子第一人"。2021年夏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史册中的一段文字,让天府之国的卓筒井名闻天下。一千年后,以卓筒井命名的古镇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镇让这段历史传承变得鲜亮。  去节巨竹牝牡相衔为井,一筒致水数斗,如今,卓筒井镇井旁汲卤的声音穿透历史,还是那么响亮,书写着一段乡村振兴的传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作了再部署,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凭借经济地理位置和城市主城区定位,新时代的广安区又被赋予川渝示范合作的桥头堡和先行区的特别意义。  在2017年率先于全省全国脱贫摘帽后,广安区把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放在首位。2020年,全区按照“四不摘”要求,着力建立完善脱贫奔康长效机制,全面巩固已退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攻坚成果,聚焦重点对象和困难人群,建立健全防贫返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