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家庭状况低下,导致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质量一直都不如人意,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分析山区语文课堂教育现状的表现形式与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的解决这些弊端,进行了深入研究,加快山区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西部 经济 山区 语文 课程
我区西部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方面与教学理念层面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面临的现状不容忽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地读书、乡村人口日趋向城区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均衡、中小学生择校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小学生源急剧萎缩[1,2]。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对西部山区小学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促进山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近年来,山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增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更为明显,目前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现状与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老师教学方式滞后
教学方式以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授为主,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语文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学历层次偏低,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3,4]。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部分教师便认为课堂上,问题提得越多,就越具有启发性。于是不少语文课上,便成了师生一问一答贯穿始终的“满堂问”。
2.教学环境恶劣
我国西部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教育水平和设施较以往有所改观,但整体上来说,基础教育薄弱,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面临的现状不容忽视[5,6]。教学硬件基础设施简陋,语文教学无其他任何辅助教学工具,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地读书、乡村人口日趋向城区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均衡、学生择校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小学生源急剧萎缩。山区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父母为了生活奔波沿海,家里基本上都是老人作伴,因此一定程度上留守儿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物质无保证,学习环境差,学习压力大,因此又成了山区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学法指导缺失
国家财政人均投入相对少,师资力量薄弱是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又一突出现状。由于地区贫困,停留在山区的教师人数少,任务量大,一般老师都是身兼多科课程,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此外山区教师队伍门槛低,普遍存在的综合素质不高;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最终指导效果没有起色,尤其是在语文这种文科领域,主观效果非常强,师资力量的薄弱、学习方法指导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对策分析
结合目前西部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对策应从财政投入、开展新课题教学改革、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及提高现有师资力量并及时补充新的血液等方面进行着手,具体分析如下:
1.加大财政的投入
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提高西部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消除贫苦,在物质上给足学生基本保证,才能让他们安心学习。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大量的投入购买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的装备,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声音图像等多样化教学;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丰富对语文的爱好,陶冶情操,提高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开展新课题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思想、方式就是落实在教学当中,最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搞新课改,就是要改变旧有的、不适合新时期特点的理念与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以教科研为载体,用课题带动课改,围绕相应的课题进行系列教研活动,促进我区西部山区小学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
山区学校,师生基础都相对薄弱些,要从实际出发,降低教学难度,教学由浅入深,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如将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语文教学课堂,通过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课堂练习,采用分层,改变“满堂灌” 现象;课堂提问让学生能正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西部农村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家庭贫困,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从而导致师资力量投入过低,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针对于目前的现状,应加大财政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以及改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对山区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谢荣平.农村小学教研工作的现状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2).
[2] 李智华.对农村学校教研工作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5).
[3] 张招萍.学校教研工作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1994(06).
[4] 白玛占堆.浅论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0(10).
[5] 龚治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09(12).
[6] 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周妙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关键词:西部 经济 山区 语文 课程
我区西部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方面与教学理念层面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面临的现状不容忽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地读书、乡村人口日趋向城区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均衡、中小学生择校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小学生源急剧萎缩[1,2]。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对西部山区小学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促进山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对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近年来,山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增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更为明显,目前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现状与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老师教学方式滞后
教学方式以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授为主,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语文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学历层次偏低,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3,4]。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部分教师便认为课堂上,问题提得越多,就越具有启发性。于是不少语文课上,便成了师生一问一答贯穿始终的“满堂问”。
2.教学环境恶劣
我国西部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教育水平和设施较以往有所改观,但整体上来说,基础教育薄弱,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面临的现状不容忽视[5,6]。教学硬件基础设施简陋,语文教学无其他任何辅助教学工具,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地读书、乡村人口日趋向城区集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均衡、学生择校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小学生源急剧萎缩。山区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父母为了生活奔波沿海,家里基本上都是老人作伴,因此一定程度上留守儿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物质无保证,学习环境差,学习压力大,因此又成了山区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学法指导缺失
国家财政人均投入相对少,师资力量薄弱是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又一突出现状。由于地区贫困,停留在山区的教师人数少,任务量大,一般老师都是身兼多科课程,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此外山区教师队伍门槛低,普遍存在的综合素质不高;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最终指导效果没有起色,尤其是在语文这种文科领域,主观效果非常强,师资力量的薄弱、学习方法指导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对策分析
结合目前西部山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对策应从财政投入、开展新课题教学改革、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及提高现有师资力量并及时补充新的血液等方面进行着手,具体分析如下:
1.加大财政的投入
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提高西部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消除贫苦,在物质上给足学生基本保证,才能让他们安心学习。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大量的投入购买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的装备,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声音图像等多样化教学;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丰富对语文的爱好,陶冶情操,提高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开展新课题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思想、方式就是落实在教学当中,最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搞新课改,就是要改变旧有的、不适合新时期特点的理念与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以教科研为载体,用课题带动课改,围绕相应的课题进行系列教研活动,促进我区西部山区小学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
山区学校,师生基础都相对薄弱些,要从实际出发,降低教学难度,教学由浅入深,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如将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语文教学课堂,通过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课堂练习,采用分层,改变“满堂灌” 现象;课堂提问让学生能正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西部农村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家庭贫困,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从而导致师资力量投入过低,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针对于目前的现状,应加大财政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以及改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对山区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谢荣平.农村小学教研工作的现状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2).
[2] 李智华.对农村学校教研工作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5).
[3] 张招萍.学校教研工作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1994(06).
[4] 白玛占堆.浅论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0(10).
[5] 龚治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09(12).
[6] 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周妙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