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4例,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研究组患者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疗效对照情况,研究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总有效率98.07﹪,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8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高危患者明显减少,分层情况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56-02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提高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4例,男68例,女36例,患者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4.5±2.28)岁,患者的体重指数23.5-28.3㎏/㎡,平均体重指数(24.9±3.21)㎏/㎡。其中,血脂异常患者27例,心脏和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2例,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遗传史患者27例,有吸烟史患者11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遗传史;②患者有吸烟史;③胆固醇总体水平较高,总体高于>5.72mmol/L;④患者年龄女性在55岁以上,男性在65岁以上,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为1-3级;⑤过于肥胖、BMI体重指数高;⑥经心脏超声、心电图、肝肾功能、眼底检查显示异常;⑦有糖尿病[1]。
1.3 方法
1.3.1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方法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于患者入院时依据《高血压防范指南》危险性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低危为高血压1级,且无其他的危险因素;中危为高血压1-2级,至少存在一个危险因素;高危为高血压1-2级存在三个危险因素,或是高血压3级,若患者有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以及伴有临床疾患的任何一项也可判定为高危[2]。
1.3.2 治疗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一种或两种降压药联合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以及个体间的不同差异给予中枢性降压药、利尿药、 受体阻滞剂、神经节阻断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等各种中长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根据心血管危险性层次适当的调整服药剂量和次数。除上述药物治疗方法以外,对患者进行非药物的健康指导教育,指导患者多加强身体锻炼、提倡低盐低脂饮食,并忌烟酒和控制体重。
1.4 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以显效、有效、无效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并把显效和有效作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舒张压下降到正常水平,下降>10mmHg,或是未下降到正常水平,但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未下降到正常水平;无效:舒张压的下降情况没有达到以上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照情况 研究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总有效率98.07﹪,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8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变化情况 研究组治疗前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高危31(59.62%)例,中危12例,低危9例,治疗后高危15(28.85%)例,中危18例,低危1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类慢性疾病,也是威胁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容易引起多种心、脑等并发症。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在于降低患者心血管的危险性,心血管危险性因素不仅仅是血压整体水平的高低,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如:舒张压水平、胆固醇高低以及糖尿病因素等。
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治疗,可以掌握患者具体的病情,从而采取综合的对症治疗措施。除此之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及时地降低高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性水平。同时,分层治疗能够很好地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高危患者的比例,有效指导高血压的临床治疗[4]。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总有效率98.07﹪,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8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高危患者明显减少,分层情况优于治疗前。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永,安艳玲.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分层与个体化治疗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18(4):81-82.
[2] 项连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与研究[J].中外医疗,2012,15(25):148-150.
[3] 赫瑞.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治疗效果的指导意义[J].医药前沿,2012,22(27):21-22.
[4] 孙文润.城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危险性分层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25):618-644.
【关键词】 高血压;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56-02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提高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4例,男68例,女36例,患者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4.5±2.28)岁,患者的体重指数23.5-28.3㎏/㎡,平均体重指数(24.9±3.21)㎏/㎡。其中,血脂异常患者27例,心脏和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2例,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遗传史患者27例,有吸烟史患者11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遗传史;②患者有吸烟史;③胆固醇总体水平较高,总体高于>5.72mmol/L;④患者年龄女性在55岁以上,男性在65岁以上,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为1-3级;⑤过于肥胖、BMI体重指数高;⑥经心脏超声、心电图、肝肾功能、眼底检查显示异常;⑦有糖尿病[1]。
1.3 方法
1.3.1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方法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于患者入院时依据《高血压防范指南》危险性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低危为高血压1级,且无其他的危险因素;中危为高血压1-2级,至少存在一个危险因素;高危为高血压1-2级存在三个危险因素,或是高血压3级,若患者有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以及伴有临床疾患的任何一项也可判定为高危[2]。
1.3.2 治疗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一种或两种降压药联合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以及个体间的不同差异给予中枢性降压药、利尿药、 受体阻滞剂、神经节阻断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等各种中长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根据心血管危险性层次适当的调整服药剂量和次数。除上述药物治疗方法以外,对患者进行非药物的健康指导教育,指导患者多加强身体锻炼、提倡低盐低脂饮食,并忌烟酒和控制体重。
1.4 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以显效、有效、无效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并把显效和有效作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舒张压下降到正常水平,下降>10mmHg,或是未下降到正常水平,但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未下降到正常水平;无效:舒张压的下降情况没有达到以上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照情况 研究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总有效率98.07﹪,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8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变化情况 研究组治疗前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高危31(59.62%)例,中危12例,低危9例,治疗后高危15(28.85%)例,中危18例,低危1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类慢性疾病,也是威胁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容易引起多种心、脑等并发症。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在于降低患者心血管的危险性,心血管危险性因素不仅仅是血压整体水平的高低,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如:舒张压水平、胆固醇高低以及糖尿病因素等。
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治疗,可以掌握患者具体的病情,从而采取综合的对症治疗措施。除此之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及时地降低高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性水平。同时,分层治疗能够很好地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高危患者的比例,有效指导高血压的临床治疗[4]。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治疗的总有效率98.07﹪,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8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心血管危险性的分层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高危患者明显减少,分层情况优于治疗前。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永,安艳玲.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分层与个体化治疗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18(4):81-82.
[2] 项连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与研究[J].中外医疗,2012,15(25):148-150.
[3] 赫瑞.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治疗效果的指导意义[J].医药前沿,2012,22(27):21-22.
[4] 孙文润.城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危险性分层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25):61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