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本课程和生活德育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由菲雷马克(Furumark)等人于1973年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school_based curricurlum)。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活动。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活德育也就是在生活中通过道德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其实质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以生活取向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做品德优良、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充满活力的拥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有志青年;第二,教会学生求知——引导学生打好基础,掌握方法,发展潜能,培养特长;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第四,激励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发展自身特长,从而使他们的个性获得生动活泼而又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综上,生活德育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从品德培养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德育的实践形式。
二、实施生活德育,是应对困境的现实选择
1.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存之土壤,乃德育的出发点,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可见,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学校道德的培养也应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生活德育的优越性
相对于传统的知性德育,生活德育具有以下优越性:第一,生活德育能让德育回归生活,充分释放个体的生命潜能,激活个体的创造精神。第二,生活德育能啟发学生的自觉,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第三,生活德育能培养学生整合社会生活经验的能力,自我经验不断丰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因此,生活中德育在任何场景都适应。
3.高等教育实施生活德育的可行性
相对于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生活德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首先,生活德育要求其对象具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对此,大学生比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其次,生活德育要求具备一定的整合经验的能力,而高校学生都已是成年人,具有了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整合经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易把生活德育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高校一般地处城市,大学生能接触更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更多的进行生活德育的资源。第四,高等教育的内容具有职业化取向,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展生活德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化,大学生在生活德育中的收益更大。
三、当代大学生生活德育的实践
1.更新观念,保障大学生生活德育的主体地位
从生活德育的视角看,大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高校德育需要更新观念,还大学生生活德育的主体地位。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活动、社团工作等,既是生活德育的内容,又是生活德育的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这些生活德育的资源,提高分析问题、整合经验的能力。
2.将德育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生的课程体系
高校不仅要开设大学生品德成长课程,更要建立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系统机制,适应社会需求,可包括品德价值、职业憧憬、感恩情怀、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民生情怀、团队合作、情绪管理等主题。对品德成长课程效果的评估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完整,而非教条性的知识。
3.优化生活德育资源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确立“学生集中在哪里,德育工作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拓展、优化生活德育的资源,突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等,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集散地熏陶出优良的德育因子。学校对这些德育资源应高度重视、热情支持,又要严格把关,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加强指导,使其向健康、优良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经验整合,在最基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协调与整合经验的能力,使积极的德育因子渗透到其思想中去。
4.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高校在优化各方面资源的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陶冶和锻炼整合社会生活经验的能力。首先,倡导学生深入生活,锻炼德育能力。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利用科技的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锻炼他们的整合生活经验的能力,使其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原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5.
[2]马昊,何向东.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
[3]张红峻,洪瑾.思想品德修养.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杨蹇,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1).
[5]李香善.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52.
[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9]杜威著,(台)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10]郑永延,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由菲雷马克(Furumark)等人于1973年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school_based curricurlum)。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活动。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活德育也就是在生活中通过道德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其实质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以生活取向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做品德优良、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充满活力的拥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有志青年;第二,教会学生求知——引导学生打好基础,掌握方法,发展潜能,培养特长;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第四,激励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发展自身特长,从而使他们的个性获得生动活泼而又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综上,生活德育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从品德培养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德育的实践形式。
二、实施生活德育,是应对困境的现实选择
1.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存之土壤,乃德育的出发点,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可见,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学校道德的培养也应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生活德育的优越性
相对于传统的知性德育,生活德育具有以下优越性:第一,生活德育能让德育回归生活,充分释放个体的生命潜能,激活个体的创造精神。第二,生活德育能啟发学生的自觉,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第三,生活德育能培养学生整合社会生活经验的能力,自我经验不断丰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因此,生活中德育在任何场景都适应。
3.高等教育实施生活德育的可行性
相对于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生活德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首先,生活德育要求其对象具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对此,大学生比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其次,生活德育要求具备一定的整合经验的能力,而高校学生都已是成年人,具有了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整合经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易把生活德育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高校一般地处城市,大学生能接触更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更多的进行生活德育的资源。第四,高等教育的内容具有职业化取向,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展生活德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化,大学生在生活德育中的收益更大。
三、当代大学生生活德育的实践
1.更新观念,保障大学生生活德育的主体地位
从生活德育的视角看,大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高校德育需要更新观念,还大学生生活德育的主体地位。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园文化生活、学生活动、社团工作等,既是生活德育的内容,又是生活德育的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这些生活德育的资源,提高分析问题、整合经验的能力。
2.将德育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生的课程体系
高校不仅要开设大学生品德成长课程,更要建立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系统机制,适应社会需求,可包括品德价值、职业憧憬、感恩情怀、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民生情怀、团队合作、情绪管理等主题。对品德成长课程效果的评估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完整,而非教条性的知识。
3.优化生活德育资源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确立“学生集中在哪里,德育工作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拓展、优化生活德育的资源,突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等,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集散地熏陶出优良的德育因子。学校对这些德育资源应高度重视、热情支持,又要严格把关,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加强指导,使其向健康、优良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经验整合,在最基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协调与整合经验的能力,使积极的德育因子渗透到其思想中去。
4.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高校在优化各方面资源的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陶冶和锻炼整合社会生活经验的能力。首先,倡导学生深入生活,锻炼德育能力。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利用科技的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锻炼他们的整合生活经验的能力,使其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原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5.
[2]马昊,何向东.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7,(2).
[3]张红峻,洪瑾.思想品德修养.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杨蹇,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1).
[5]李香善.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52.
[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9]杜威著,(台)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10]郑永延,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