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
阅读;作文;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7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前两个目标的落实,忽视了第三个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如同一潭死水,课外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参加的学生也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使学生好读书、爱写作、善辩论,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找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阅读教学中,以思启智,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
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选文性,即编者根据一定的编写意图,选取若干文章作为教学的载体,这些选文大都文质俱佳,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情感个性的目的。
1.利用选文内容,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迁客骚人登楼览物,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教师以问题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陶醉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流连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张扬情感个性。
2.利用故事情节,反向立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邹忌、曹刿巧舌如簧,使各自的国家避免了灾难,学生也许会天真地认为进谏是十分轻松的事,殊不知,历史上许多进谏者的建议不但得不到掌权者的采纳,甚至因此而丢了性命。为开阔学生的思维,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历史上进谏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例,学生搜集了大量的事例,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如《贪官和昏君,一对孪生兄弟》《忠言不一定逆耳》《专制,摧残人性的绞刑架》等。
3.利用人物形象,多方考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习了《孔乙己》一课,笔者要求学生设想孔乙己用手“走”出咸亨酒店的情形,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各种各样的孔乙己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作文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就会走出封闭的泥潭,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作文教学中,开放命题,培养学生的思想个性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布置的多是命题相对开放的作文,如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积极思考,转换切入角度,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真”,呼唤“真”,赞美“真”,创造“真”。有人说:“真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有人说:“真情在生活中,要比在舞台上更有价值。”也有人说:“真诚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而走向阳光明媚的天空。”……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一提起“真”,人们自然会想到“假”,所以写“真”,可以从揭“假”入手,在揭露“假”的丑恶面目之时,表达对“真”的向往,对“真”的呼唤。
通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思路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独特了,立意新颖了,在习作中抨击假恶丑,呼唤真善美,写出了一篇篇内容充实、文质兼美的文章。
三、在语文实践中,以趣导情,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如,教师可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剧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感受,一起评价,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学生读书看报,写读后感,记日记,让学生从单纯的感官享受到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回归自然,加强语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与文本合而为一,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找到学好语文的源头活水。
编辑:沈丽琼
阅读;作文;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7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前两个目标的落实,忽视了第三个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如同一潭死水,课外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参加的学生也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使学生好读书、爱写作、善辩论,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找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阅读教学中,以思启智,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
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选文性,即编者根据一定的编写意图,选取若干文章作为教学的载体,这些选文大都文质俱佳,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达到培养学生情感个性的目的。
1.利用选文内容,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迁客骚人登楼览物,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教师以问题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陶醉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流连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张扬情感个性。
2.利用故事情节,反向立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邹忌、曹刿巧舌如簧,使各自的国家避免了灾难,学生也许会天真地认为进谏是十分轻松的事,殊不知,历史上许多进谏者的建议不但得不到掌权者的采纳,甚至因此而丢了性命。为开阔学生的思维,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历史上进谏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例,学生搜集了大量的事例,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如《贪官和昏君,一对孪生兄弟》《忠言不一定逆耳》《专制,摧残人性的绞刑架》等。
3.利用人物形象,多方考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习了《孔乙己》一课,笔者要求学生设想孔乙己用手“走”出咸亨酒店的情形,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各种各样的孔乙己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作文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就会走出封闭的泥潭,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作文教学中,开放命题,培养学生的思想个性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布置的多是命题相对开放的作文,如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积极思考,转换切入角度,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真”,呼唤“真”,赞美“真”,创造“真”。有人说:“真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有人说:“真情在生活中,要比在舞台上更有价值。”也有人说:“真诚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而走向阳光明媚的天空。”……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一提起“真”,人们自然会想到“假”,所以写“真”,可以从揭“假”入手,在揭露“假”的丑恶面目之时,表达对“真”的向往,对“真”的呼唤。
通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思路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独特了,立意新颖了,在习作中抨击假恶丑,呼唤真善美,写出了一篇篇内容充实、文质兼美的文章。
三、在语文实践中,以趣导情,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如,教师可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剧和学生一起观看,一起感受,一起评价,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学生读书看报,写读后感,记日记,让学生从单纯的感官享受到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回归自然,加强语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与文本合而为一,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找到学好语文的源头活水。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