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对给予事件概念化形成给予概念,进而用给予句表达出来。随着人类认知由客观到主观和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入,给予概念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也进而得到扩展,给予句则由原型的给予句生成了非原型的给予句。
关键词:给予概念给予句隐喻转喻
1.引言
"给予"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主要通过双宾句式表达出来。认知语法认为語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解释依赖于开放的百科性知识,对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语言观强调,意义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人们根据需要选择和组织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本文拟从概念化与语言生成的关系出发,运用原型理论以及隐喻理论,探讨给予概念以及给予句式的生成与扩展。
2.给予概念
"给予"是人类自身相互交流和同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现实世界的各个实体是离散地存在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克服时空阻隔实现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给予"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给予、现时的和非现时的给予、直接的和间接的给予、自觉的和非自觉的给予、物质的和思维成果的给予、现实的和观念上的给予等等。
给予概念是一种表达事物传递的概念,是人们对"给予"这一事物传递方式进行概念化的结果。由于其普遍性和规律性,给予现象成了人类最先感知的现象之一。感知是认知的基础。通过反复感知,人们了解了给予这类传递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施事者通过某动作让受者领有给予物"这一给予概念。
2.1 给予句的生成
给予句是语言中表达给予概念的句式,它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传递在语言中的反映,它的结构映照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与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具有象似性。给予句的生成涉及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和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
2.1.1 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
在句法结构生成过程中隐喻思维的作用就是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时形成的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结构上。隐喻思维在给予句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将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结构上,具体地说就是将给予概念这一源始模式的"与者+传递+受者+给予物"结构投射到语言中并生成与之相似的语言结构,即表达给予概念的特定句式-给予句。
2.1.2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
给予概念包括与者、受者、传递和给予物这四个概念成分,随着给予概念结构向给予句的隐喻投射,这些概念成分被表征为给予句中不同的句子成分。三个参与者都被概念化为名词,与者在给予句中被表征为主语,受者被表征为间接宾语,给予物则被表征为直接宾语。传递过程是可以感知的,因此它被概念化为给予动词,在给予句中被表征为谓语。
2.1.3 原型给予句生成
经过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和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语言中生成简单的给予句。其句法形式为"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NP1VNP2NP3)例如:
John gave Mary a book. He brought me a new coat.
约翰给玛丽一本书。 老程递给祥子一支烟。
我们可以看出,在上面这些给予句中,"与者"和"受者"是特定的、个体的人,"给予物"是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的物体。而"传递"是一个过程,传递过程是有意的、完成的、完全的,即"给予物"是由"与者"有意地送出,并在瞬间走完了整个传递过程由"受者"接受,实现了所有权完整的转移。
因此,给予概念的原型可以表述为"某生命体有意的将某物有意的转移给某人"其句法形式为:S(HUMAN)VO(HUMAN)O(THING)。
典型的给予概念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就是典型的给予句一般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动词本身具有显性的给予义。如give, hand, throw, pass, offer, bring, lend等, 汉语中有"卖"类,"寄"类,"送"类动词等等。
3.给予概念与给予句的扩展
给予句是一个原型句法范畴,随着给予概念的隐喻化扩展,给予句的范围也不断地由其原型向非原型扩展。给予概念以及给予句主要通过给予事件的参与者———"与者"、"受者"、"给予物"以及给予方式的引伸而扩展.
3.1施事和受事的扩展
"给予"意义是给予句的基本语义。典型的"与者"与"受者"都由人担当,典型的施事和受事是有意志力的,自主的有生命的名词。语言的发展要求给予句的施事表达更抽象的概念。
参与者NP1引申的种类不外乎隐喻和转喻。
A: "机构转喻人": His company sent him a new contract.
B:"事件转喻事件的参与者": 她苦心制造的假象也确实给了我宽慰
C:属性转喻属性的拥有者: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 gave me a shock.
D:言语转喻人+语言形式转喻语言内容 :The news gives us a shock。
NP3的引申主要是使表示NP3的名词性成分具有 [+事物性] [+有界性]的一个过程。
A:工具转喻凭借该工具进行的动作:你要咬娃娃,我就给你一棒。
B:处所转喻发生于该处所的动作a.给你一脚 b. give you cold shoulder
C: 原因转喻结果 He gave the house a new paint.
D:言语形式转喻言语内容她总是给人安慰、知识和力量
3.2 给予物的扩展
给予句结构中典型给予物是物质空间的有形实体。但在隐喻转喻的作用下,物质空间的实体被映射到非物质空间领域实体或话语空间实体。如:给他白眼:give him a smile
3.3给予方式的扩展
"给予义"是给予句的典型意义。而"给予"是在现场发生的。如"小刘递给我一瓶饮料"等。语言的发展使得"给予"可以在现场发生,也可以是远程给予;"给予"这个动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Tim gave him a box. Tim给他一个箱子。(致使范围---物质)
Tim taught her Chinese.Tim教他汉语。(致使范围---知识)
We elected him president. 我们选他(做)总统。(致使范围---信念)
Mum allowed the kid an ice-cream. 妈妈允许孩子(吃/买)一个冰激凌。(致使范围---意向)
四例中, give, teach, elect, allow由具体到抽象转变,它们的致使范围也相应的从物质-知识-信念-意向,实现了从物质现场到抽象远程"给予"的引申。
4.结语
给予事件是一再发生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交接行为",人类对其概念化后形成给予概念,经隐喻投射和符号表征,给予概念生成给予句;随着人类认知由客观到主观和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入,给予概念的各个成分由原型向非原型投射,,给予概念由原型向非原型扩展,给予句则由原型给予句扩展到了非原型给予句。这些事实说明,语言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互动的产物,语言中的基本句式是客观世界中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在语言中的投射,研究事物间基本关系与语言中基本句式生成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加深对基本句式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发现和把握基本句式发展变化的动因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秦裕祥.论致使概念与致使句的生成与扩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2] 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程琪龙.双宾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网络[J].外国语, 2004(3).
作者简介:朱峡(1986-),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关键词:给予概念给予句隐喻转喻
1.引言
"给予"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主要通过双宾句式表达出来。认知语法认为語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解释依赖于开放的百科性知识,对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语言观强调,意义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人们根据需要选择和组织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本文拟从概念化与语言生成的关系出发,运用原型理论以及隐喻理论,探讨给予概念以及给予句式的生成与扩展。
2.给予概念
"给予"是人类自身相互交流和同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现实世界的各个实体是离散地存在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克服时空阻隔实现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给予"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给予、现时的和非现时的给予、直接的和间接的给予、自觉的和非自觉的给予、物质的和思维成果的给予、现实的和观念上的给予等等。
给予概念是一种表达事物传递的概念,是人们对"给予"这一事物传递方式进行概念化的结果。由于其普遍性和规律性,给予现象成了人类最先感知的现象之一。感知是认知的基础。通过反复感知,人们了解了给予这类传递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施事者通过某动作让受者领有给予物"这一给予概念。
2.1 给予句的生成
给予句是语言中表达给予概念的句式,它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传递在语言中的反映,它的结构映照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与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具有象似性。给予句的生成涉及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和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
2.1.1 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
在句法结构生成过程中隐喻思维的作用就是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时形成的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结构上。隐喻思维在给予句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将给予概念的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结构上,具体地说就是将给予概念这一源始模式的"与者+传递+受者+给予物"结构投射到语言中并生成与之相似的语言结构,即表达给予概念的特定句式-给予句。
2.1.2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
给予概念包括与者、受者、传递和给予物这四个概念成分,随着给予概念结构向给予句的隐喻投射,这些概念成分被表征为给予句中不同的句子成分。三个参与者都被概念化为名词,与者在给予句中被表征为主语,受者被表征为间接宾语,给予物则被表征为直接宾语。传递过程是可以感知的,因此它被概念化为给予动词,在给予句中被表征为谓语。
2.1.3 原型给予句生成
经过给予概念结构的隐喻投射和给予概念成分的符号表征,语言中生成简单的给予句。其句法形式为"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NP1VNP2NP3)例如:
John gave Mary a book. He brought me a new coat.
约翰给玛丽一本书。 老程递给祥子一支烟。
我们可以看出,在上面这些给予句中,"与者"和"受者"是特定的、个体的人,"给予物"是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的物体。而"传递"是一个过程,传递过程是有意的、完成的、完全的,即"给予物"是由"与者"有意地送出,并在瞬间走完了整个传递过程由"受者"接受,实现了所有权完整的转移。
因此,给予概念的原型可以表述为"某生命体有意的将某物有意的转移给某人"其句法形式为:S(HUMAN)VO(HUMAN)O(THING)。
典型的给予概念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就是典型的给予句一般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动词本身具有显性的给予义。如give, hand, throw, pass, offer, bring, lend等, 汉语中有"卖"类,"寄"类,"送"类动词等等。
3.给予概念与给予句的扩展
给予句是一个原型句法范畴,随着给予概念的隐喻化扩展,给予句的范围也不断地由其原型向非原型扩展。给予概念以及给予句主要通过给予事件的参与者———"与者"、"受者"、"给予物"以及给予方式的引伸而扩展.
3.1施事和受事的扩展
"给予"意义是给予句的基本语义。典型的"与者"与"受者"都由人担当,典型的施事和受事是有意志力的,自主的有生命的名词。语言的发展要求给予句的施事表达更抽象的概念。
参与者NP1引申的种类不外乎隐喻和转喻。
A: "机构转喻人": His company sent him a new contract.
B:"事件转喻事件的参与者": 她苦心制造的假象也确实给了我宽慰
C:属性转喻属性的拥有者: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 gave me a shock.
D:言语转喻人+语言形式转喻语言内容 :The news gives us a shock。
NP3的引申主要是使表示NP3的名词性成分具有 [+事物性] [+有界性]的一个过程。
A:工具转喻凭借该工具进行的动作:你要咬娃娃,我就给你一棒。
B:处所转喻发生于该处所的动作a.给你一脚 b. give you cold shoulder
C: 原因转喻结果 He gave the house a new paint.
D:言语形式转喻言语内容她总是给人安慰、知识和力量
3.2 给予物的扩展
给予句结构中典型给予物是物质空间的有形实体。但在隐喻转喻的作用下,物质空间的实体被映射到非物质空间领域实体或话语空间实体。如:给他白眼:give him a smile
3.3给予方式的扩展
"给予义"是给予句的典型意义。而"给予"是在现场发生的。如"小刘递给我一瓶饮料"等。语言的发展使得"给予"可以在现场发生,也可以是远程给予;"给予"这个动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Tim gave him a box. Tim给他一个箱子。(致使范围---物质)
Tim taught her Chinese.Tim教他汉语。(致使范围---知识)
We elected him president. 我们选他(做)总统。(致使范围---信念)
Mum allowed the kid an ice-cream. 妈妈允许孩子(吃/买)一个冰激凌。(致使范围---意向)
四例中, give, teach, elect, allow由具体到抽象转变,它们的致使范围也相应的从物质-知识-信念-意向,实现了从物质现场到抽象远程"给予"的引申。
4.结语
给予事件是一再发生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交接行为",人类对其概念化后形成给予概念,经隐喻投射和符号表征,给予概念生成给予句;随着人类认知由客观到主观和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入,给予概念的各个成分由原型向非原型投射,,给予概念由原型向非原型扩展,给予句则由原型给予句扩展到了非原型给予句。这些事实说明,语言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互动的产物,语言中的基本句式是客观世界中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在语言中的投射,研究事物间基本关系与语言中基本句式生成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加深对基本句式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发现和把握基本句式发展变化的动因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秦裕祥.论致使概念与致使句的生成与扩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2] 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程琪龙.双宾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网络[J].外国语, 2004(3).
作者简介:朱峡(1986-),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