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人体综合捐献在汉实施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素材】
  2010年11月18日上午8时许, 33岁的农家女魏霞微笑着在武汉长航总医院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按照她的遗愿,武汉市红十字会随即启动了器官捐献程序,魏霞成为全国多器官、多组织人体综合捐献第一人。
  魏霞是麻城市人,2005年查出患脊髓肿瘤,但她坦然面对,毫不灰心。2010年8月4日,她的病情进入晚期,在社会各界和爱心志愿者同盟的关爱下,她住进武汉长航总医院,与病魔“最后一搏”。入院当日,乐观、坚强的她与市红十字会签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志愿将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连同遗体一起捐献。魏霞手术后病情几度反复,但她毫不悲观,与死神苦苦搏斗,然而,她最终因多种并发症和颅内感染,不幸去世。
  “我的生命,是因为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关爱,才延续到今天,若手术失败,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捐出所有器官,带给别人希望与幸福。”魏霞留下的遗愿,将让多名患者获得新生。魏霞这种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迅速在神州大地上传播开来,传承下去。连日来,有多人加入了遗体捐献队伍,魏霞基金会也成立了。
  【素材解读】
  33岁的魏霞在走完人生的历程之际,将她的多个器官捐献给被病魔缠身的他人,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从而享受人生的美好。我们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很难用言词表达她心灵的博大和崇高,以及我们对她深深的敬意。
  在生命尽头,志愿捐献出全身所有的器官、组织和遗体,跨越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和伦理,我们难以想象魏霞和其他人体综合捐献志愿者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们的胸怀该是多么宽广!他们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着每一个人。
  “霞光”点亮他人生命,让我们永远记住魏霞这个名字,永远感怀这个了不起的人——我国多器官、多组织人体综合捐献第一人,一位坚强、无私、高尚的人,一位把生命的光芒、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的人。
  【精彩速用】
  话题1    坚强,乐观
  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坚强搏斗多年。从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到进入手术室,魏霞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这微笑,伴随她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魏霞的这种勇于同病魔顽强斗争、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话题2    爱心,感动
  爱心志愿者为营救魏霞而结成同盟、携手相助的高尚行为感动了魏霞,她为了感恩,回报社会,将她的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器官捐献出来,用来救助等待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让生命延续,爱心传递,“霞光”照亮了爱心传递的路。
  话题3    价值,奉献
  学习魏霞生命垂危、不忘关心他人、不忘奉献社会的可贵品质。她为他人的幸福、为医学的进步作出了最后的贡献。这些无私的奉献者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通过一次彻底的献身,将自己化作了生命信息不断传递下去的一个符号。一位已经75岁高龄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曾用这样一句话诠释着捐献遗体的含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魏霞们用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真谛。
  话题4    习惯,科学
  科学可以改变习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传统的习惯是人死尸全,入土为安,但魏霞及遗体捐献者们跨越了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和伦理,所诠释的是这样一种信念:一切相信科学、热爱生活、富于爱心的人,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摒弃传统的丧葬观念,更豁达地对待疾病与死亡。
  【习作片段】
  魏霞走了,年仅33岁的她在身后捐献了遗体、所有器官及皮肤,成为我国首例人体综合捐献者。互联网上的遗体捐献者纪念园首页,有这样一段铭文:“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宝贵。然而,这里的人却战胜了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魏霞和志愿者以自愿捐献遗体的高尚行为,为人类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基石,使一些人获得新生,让光明成为可能。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之精神,因他们的善举又获弘扬,人类生命的长河因而更添光辉。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很多城市都为遗体捐献者修建了纪念馆。在武汉,也有这样一个纪念馆,纪念碑上刻着所有捐献者的名字,魏霞的名字将镌刻在石门峰武汉遗体捐赠纪念碑上,成为在此丰碑上留名的第351人。他们静对青山,倾听着石门峰的松涛声。春花秋雨,月缺月圆,生命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们告诉我们:当树木抛尽了黄灿灿的枯叶,春天,就藏在光明的后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