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本土化特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从目标、制度、绩效"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之间存在依次影响关系和动态变迁机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制度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制度旨在回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根本绩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显著特征.中国在不同阶段形成的阶段
【机 构】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JL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本土化特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从目标、制度、绩效"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之间存在依次影响关系和动态变迁机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制度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制度旨在回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根本绩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显著特征.中国在不同阶段形成的阶段目标、阶段制度和阶段绩效是"三位一体"框架的具体展开.土地制度为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提供了案例,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服务于根本目标、根本制度和根本绩效的关联逻辑,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进具体制度的变迁,以此回应重工业优先发展、经济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阶段目标,土地制度变迁验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依据文章的分析,可以引申出对中国主动构建经济理论和指导新时代经济实践的相应政策含义.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系统中,劳动具有基础性价值和意义.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随着其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成熟起来的.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涵,崇尚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劳育人、以勤修身,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者整体劳动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原有基于粮食产量和粮农个体的"外生性"补偿为主的政策下,出现了粮食丰产但农民增收慢及农民种粮意愿降低、粮食主产区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局面,这表明该政策的作用日渐弱化,且与新时期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不相适应,急需优化与完善.文章提出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粮食大安全观,完善中央政府和粮食主销区多层利益补偿主体,明确粮农和粮食主产区为多维利益补偿对象,且突出区域性整体补偿,此外,还要在粮食主产区布局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构建行政、经济、市场相互协调、相互补
唐前期"文武并重"风尚在开元、天宝前后逐步改变,重文之风渐兴.伴随藩镇体制的确立,幕府内也同步走向"文武分途".在藩镇林立的特殊政治格局下,文、武幕僚均有各自的升迁渠道.在"顺地"藩镇,文职幕僚的前景相对更好;在河朔这类半独立藩镇,文、武幕僚前景大致均势.此时幕府内较常见的文武冲突反映了双方对资源的竞争.农民起义后,武人地位急剧上升,并染指地方行政,文士地位下降不可避免.然藩镇幕府离不开文职幕僚的辅佐,文士重"实干"、去"浮华",提高自身行政素养以契合时代需求.历经大混战后,五代强藩幕府文、武幕僚地位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