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的教学是学生的入门教学,如何让学生打好学习物理的基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学好初中物理并非难事。初中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难点,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源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越发的必要,情景创设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能培养儿童积极学习的情感
利用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初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非常一统一的,上课后在相当一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所以注意的调整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发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在进行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人在街道上推销“金佛”。说“金佛”能保佑一家人平安,且称自己是佛家大师,来保佑一方平安的,“金佛”送给大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的加工等费用,比去金店便宜多了。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师的金佛能保佑平安么?”学生来了兴趣,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话锋一转:“既然不能保佑平安,大师是不是用假金佛骗钱呢?你如何才知道大师的金佛是真是假呢?”学生又来劲了,开始说自己听到方法。“今天我就教给你们另外一个辨别的方法,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密度知识的应用。”于是学生在好奇中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入新课的情境创设,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生活中含有科学的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感到奇怪,产生疑问,跃跃欲试,自己想去探讨这样的问题。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力,都想去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注意力也就提高了。
在进行惯性的教学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场马术比赛正在进行,选手们在马背上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突然,一个选手从马背上腾空而起,来了个后空翻,观众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结果怎么样呢?选手安全地落在了马背上,而没有摔个大嘴巴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虽然讨论的很激烈,但还是不能正确的找到问题的本质,于是我引入本节课。学生帶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了课堂,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学生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学生通过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这也就表现为对情境教学所创设情境的认识,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便于学生们接受。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重点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认识达到抽象的理性的理解,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现象到理性认识本质,这也是学好初中物的关键。在进行力的相互作用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少年进行拔河比赛,大力士穿着溜冰鞋站在光滑的冰面上,少年穿着运动鞋站在粗糙的地面上,紧握绳子不动。而大力士将绳子一段一段地向自己怀中拉。结果呢?少年丝毫未动,大力士却向少年靠近了不少,大力士越慌用力越大,自己却被拉过去的越快。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经过学习解决了问题,实现了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完成了从感性到抽象的顿悟。
四、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从理论引向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学习压强时,我给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一根薄木条放在光滑的桌面上,一端露出桌面,用一个长0.8米、宽0.5米的报纸覆盖在上面,并紧贴在桌面上,用另一个木棒去击打露出端,看谁能让木棒把报纸撬起来。结果都失败了。于是我把问题从实验转向理论,提出问题:是什么力压着报纸?它大约有多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答案:是大气的压力压着报纸,计算方法:F=PS=100000Pa*(0.8m* 0.5m)=40000N.当看到结果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怪不得撬不起呀!学生既增加了兴趣,也提高了能力。
五、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真实情境,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在学完电功率后,我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题目:观察同一盏灯早上和晚上的亮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列出需要的工具,设计出探究需要的简单的表格。经过学生三天的观察、分析讨论、设计方案、设计表格,形成了探究的理论基础。
在我的指导下安全地测出了早上和晚上电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的电流,完成了表格,得出结论:早上和晚上电灯的亮度不同,是其实电功率不同,是由早晚的电压不同引起的。
应该指明的是,创设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不像演示实验,只有教师做学生看,我们物理教学中的演示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实现探究,找出其中的道理,去获得成就感。情境创设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的,但要经常使用,尤其是初中物理这门课,一定不要落下情境的创设,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物理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创设情境能培养儿童积极学习的情感
利用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初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非常一统一的,上课后在相当一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所以注意的调整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发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在进行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人在街道上推销“金佛”。说“金佛”能保佑一家人平安,且称自己是佛家大师,来保佑一方平安的,“金佛”送给大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的加工等费用,比去金店便宜多了。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师的金佛能保佑平安么?”学生来了兴趣,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话锋一转:“既然不能保佑平安,大师是不是用假金佛骗钱呢?你如何才知道大师的金佛是真是假呢?”学生又来劲了,开始说自己听到方法。“今天我就教给你们另外一个辨别的方法,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密度知识的应用。”于是学生在好奇中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入新课的情境创设,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吸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生活中含有科学的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感到奇怪,产生疑问,跃跃欲试,自己想去探讨这样的问题。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力,都想去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注意力也就提高了。
在进行惯性的教学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场马术比赛正在进行,选手们在马背上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突然,一个选手从马背上腾空而起,来了个后空翻,观众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结果怎么样呢?选手安全地落在了马背上,而没有摔个大嘴巴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虽然讨论的很激烈,但还是不能正确的找到问题的本质,于是我引入本节课。学生帶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了课堂,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学生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学生通过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这也就表现为对情境教学所创设情境的认识,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便于学生们接受。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重点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认识达到抽象的理性的理解,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现象到理性认识本质,这也是学好初中物的关键。在进行力的相互作用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少年进行拔河比赛,大力士穿着溜冰鞋站在光滑的冰面上,少年穿着运动鞋站在粗糙的地面上,紧握绳子不动。而大力士将绳子一段一段地向自己怀中拉。结果呢?少年丝毫未动,大力士却向少年靠近了不少,大力士越慌用力越大,自己却被拉过去的越快。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经过学习解决了问题,实现了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完成了从感性到抽象的顿悟。
四、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从理论引向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学习压强时,我给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一根薄木条放在光滑的桌面上,一端露出桌面,用一个长0.8米、宽0.5米的报纸覆盖在上面,并紧贴在桌面上,用另一个木棒去击打露出端,看谁能让木棒把报纸撬起来。结果都失败了。于是我把问题从实验转向理论,提出问题:是什么力压着报纸?它大约有多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答案:是大气的压力压着报纸,计算方法:F=PS=100000Pa*(0.8m* 0.5m)=40000N.当看到结果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怪不得撬不起呀!学生既增加了兴趣,也提高了能力。
五、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真实情境,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在学完电功率后,我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题目:观察同一盏灯早上和晚上的亮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列出需要的工具,设计出探究需要的简单的表格。经过学生三天的观察、分析讨论、设计方案、设计表格,形成了探究的理论基础。
在我的指导下安全地测出了早上和晚上电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的电流,完成了表格,得出结论:早上和晚上电灯的亮度不同,是其实电功率不同,是由早晚的电压不同引起的。
应该指明的是,创设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不像演示实验,只有教师做学生看,我们物理教学中的演示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实现探究,找出其中的道理,去获得成就感。情境创设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的,但要经常使用,尤其是初中物理这门课,一定不要落下情境的创设,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物理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