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接受的教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精华,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的国学知识,将国学中的知识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手法,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与国学传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国学积淀,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基于自身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为载体,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这一问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与阐述。
  一、当代小学生的传统知识学习现状
  传统知识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般难以主动想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课程的设计,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助力了,或者说学生学习的兴致是由兴趣引起的,且学生的兴趣会让他们的学习更长久,学习效率更高。对于传统知识的学习来说,首先学生兴趣不足,当学生对我们的传统国学知识不感兴趣的时候,语文教师的课堂便不容易开展。现在的一些学生对于传统知识的兴趣不大,网络的实时资讯、游戏、多种视频都让学生有了很多的选择,此消彼长,很多时候学生对于知识、对于教材、尤其对于课本之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就更不会关注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对于传统知识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小,这是目前教学的一个问题。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高
  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科知识,更是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要求,学生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但是,现在一些学校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的程度不高,他们秉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宗旨”,以语数英的基础科目为准,对学生的国学知识教学力度不大,只是利用平时的一些课堂活动或社团活动进行,不足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对于传统知识的兴趣寡淡,学校、教师是其中的一项原因。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于国学的大力倡导,学校、家长、教师也将更多关注投入传統文化对语文课堂的影响,因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策略探究:
  (一)传统文化知识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一些传统故事、成语、典籍或者古诗等进行导入。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应用古典诗词进行课程的合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致、言简、意深,因此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将其导入,引入新课当中,将课文内容与相关的诗句进行结合,开门见山,明晰文章主旨,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也体会了古诗的内蕴,体会到传统知识的美丽。
  例如,我在讲解在《敕勒歌》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设计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入。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美丽的图片,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曲,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改编再演绎,这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讲述了北国的美丽壮阔的草原风光,因此,学生可以以此编排舞蹈展现民族风情,还可以“吟诗作画”,用画笔勾勒出最美丽的草原景色。教师应该打造实践性的语文课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读写一体化的能力,真正培养起学生“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内在修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诗情画意的熏陶。传统文化知识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传统知识。
  (二)增多经典书籍阅读,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开设专门的“读书角”“精读书房”活动,提供学生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比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史记》《左传》等历史散文,还有各家流派的古诗词,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小组讨论各自的收获,还可以书写读后感,写下自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加深对君子文化的认同。君子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可以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这样丰富了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灵性。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例如《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等诗,这些篇目的出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阅读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传统知识的理解,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课堂内容。
  (三)进行国学文化实践,打造活动课堂
  国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广泛,所以,教师不仅大力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对优秀知识的及学习,还应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言与行切实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我国国学的范围涉及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我国传统教育机制所要求的六种技能,小学班级管理要想实现对学生国学教育的完美渗透就必须涉及全面,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遵循传统知识的礼法,严于律己;在家庭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孝顺的儿女,加大对《弟子规》《女儿经》等经典的讲解;在社会中,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化,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真正体会我国传统知识的悠长内蕴,继承久久历史。
  例如,我在讲解《寒食》《清明》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开设了实践的活动,我指导学生自主搜集一些关于寒食、清明等节气的资料,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助于传承国学的优秀节目,如《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一本好书》等,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实践,比如说踏青、扫墓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同时,我们的个人修养也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国学中包含学生个人生活礼仪、校园师生交往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等方面内容,这些知识虽然是古代文化,但是可以延伸到现代,鼓励所有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认真地品读每一个理论的现实意义,从挖掘教材礼仪信息、展示礼仪案例、组织礼仪活动等角度切入,抓住礼仪渗透时机,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实践性新型课堂,从节目中找出关于国学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学习。国学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活跃了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在平日课程中体悟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国学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以及创新者。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不断学习国学,并优化小学语文中的国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国学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知识的热情,让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升华我们的整个世界观,让整个民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责任编辑林娟)
其他文献
一、卵石画的初步认识  卵石画,是在卵石上作画,这种绘画种类是一种技法、形式上的创新。在美术课程中,教授学生创作卵石画,能够使学生对本地区的地方特色产生了解,并运用这种地方特色进行美术创作,既可发挥地方特色的作用,又可使学生的美术课程富有趣味性。  在创作卵石画时,还需要带领学生收集一些鹅卵石,再将收集回来的鹅卵石进行清洗,之后才可以根据鹅卵石的形状用铅笔勾勒出图形,再用毛笔为鹅卵石上色。如此一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与投入,“三通两平台”建设成为各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程。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设施,为教师应用现代化手段实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深入我区20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听课调研,笔者发现,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使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实现了新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各显神通,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无
猪舍地面用水泥铺设,坚固耐用,便于清扫和冲刷,被广泛采用。但在养猪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容易影响效益。
科学革命论的核心概念"范式"在库恩的论述下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式:范式在前科学向常规科学发展时期的第一种建构和在科学革命时期的第二种建构。因为这两种建构是在科学发展
学校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普及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核心价值观提升的平台,并且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中各种价值观相互交错,互相融合,因此,为学生培养有益于其健康成长的价值观属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将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核心,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建议和策略。  一、校园隐形课程中物质文化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的隐性物质文化具体可以指校园的环境建设、建筑、绿化、景观等外在的对象。
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与学生相关的措施和制度,加强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学校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本文就此对初中学校德育管理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中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的初中德育管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