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个豪爽的人。他风风火火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他把整个丝绸园都布满中国经典文化。甚至,人们认为他在以丝绸为物质载体,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国经典文化。
创新业绩
达利在2007年注重弘扬丝绸文化,全力打造品牌的同时,也不忘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
2007年,达利以弘扬丝绸文化的方式推广品牌,建立新型生态丝绸文化工业园,开辟丝绸文化之旅项目。
2007年,达利相继荣获“全国十大最具流行影响力纺织品牌”、“全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国名牌”等荣誉和奖项。
2007年,达利引进国际尖端设备和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超宽幅大花回高经密丝绸数码提花家纺面料。
2007年,达利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共同实施启动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项目。
林平的办公室,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弥勒佛、观世音等木雕遍布于书架上,名家书法挂在其后背墙上,从窗口玻璃望下去,园林里的花草在蒙蒙细雨中娇然欲滴……
他是个豪爽者,是办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类型。
他说我做丝绸做了30年了,整个青春都送给了丝绸,所以是带着感情去做的。
三十年丝绸不解之缘,从一个基层技术型管理人员到企业的最高行政总裁,林平,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及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打造现代丝绸形象和品牌,并努力带领着自己的管理团队一如既往、孜孜以求,为发扬光大中国丝绸,为打造世界第一丝绸企业而始终奋力向前。
打造品牌之路
品牌化是优质企业的必然道路。达利的品牌化要追溯至林平加盟新昌绸厂那一年。
由于当时跟香港达利集团就有生意往来,而香港达利有良好的国际网络。再加上香港达利主席恰巧也姓林,也是干了30年丝绸的中国文化追随者,也信仰佛教,有着对中国未来的共同信心与自豪感。于是双方不断紧密合作,于1993年合资,建立了达利发丝绸公司。到2000年,达利发丝绸公司中方股权全部卖给了香港达利,就变成了现在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了。林平说,是丝绸、是理想、是品位把我们结合起来了……
香港达利的庞大国际市场网络与原本的品牌基础带给了林平领导的达利显著的支撑。原本的品牌自我发展、收购以及新成立的品牌,构成了达利现在的品牌体系:面料品牌“达利发”:家纺、家居品牌“AugustmOOn”(雅慕)服装、领带、丝巾品牌“augustsiIk”、“Robbinhow”:时装品牌THEME、CSLR(城市丽人)。现在,达利还成了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当然,更重要的是,达利的步伐尚未停下来,他们还在筹划新品牌。
林平说,自古以来丝绸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以从没按市场化运作。现在大家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品牌化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是行业整合期,差的企业要淘汰。但我们深信中国丝绸的未来。
的确,只要到达利的展厅里看看,那一排排的吊样密密麻麻地悬挂着,整个庞大的展厅就像一片丝绸的海洋。 林平自豪地说,陈列室里有5万多个产品。达利市场总监陈敬星也说,达利一天开发10款面料,近几年来,公司每年开发新产品达4000多种。
这是他们的丝绸产业竞争力的体现。
在林平的指导和部署下,达利丝绸实施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致力于打造世界高档丝绸面料生产研发基地,并立志成就丝绸业内第一的光荣与梦想。
林平亲自带领开发和营销团队奔赴美、法、德等国参加各种展会,开展国际设计合作,引入国外设计理念和国际先进纺织设备与技术,不断打造创新型营销开发组合模式,以“高、新、精、尖”产品和先进科技为竞争利器,不断开拓出丝绸领域的一片片蓝海。
捍卫丝绸文化
说起行业曾经的没落与兴衰史,林平并未感慨,也毫无抱怨。反而如是说:有糟糕的企业,没有糟糕的行业。
他认为丝绸是中国产业标志性行业。尽管非常小、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产业。麻是法国的,棉是印度的,丝绸才是中国的。达利的意大利、法国客户与同行也完全承认丝绸是来自中国的。
他说中国有7000年丝绸文明。一部丝绸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丝绸本就是高档的,没有低档、高档丝绸之分。它自古就是有闲阶级买的。丝绸最贵的就是原料。
当代的丝绸产业问题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问题,是如何加入时尚元素,包括历史、文化、时尚、新科技的元素融入,继而发扬光大的问题。
谈到技术层面,林平也坦承品质与环保还比不上国外,主要是原材料、染化料方面落后于国际。所以达利重视技改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很积极,从而巩固行业优势地位。
在林平眼中,丝绸不仅仅是一个纺织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而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丝绸文化。所以,尽管不怎么愿意宣扬个人,但还是希望传媒、社会多传播丝绸文化。在他看来,弘扬丝绸文化,就是对中固整个文化的一个弘扬。
背景
达利年销售收入30亿人民币,面料新产品利润率25%丝绸制成品新品利润率30%。
公司积极弘扬丝绸文化,主推三大自主品牌;丝绸面料品牌“达利发”,丝绸家纺品牌“August Moon &雅慕”,服装、领带、丝巾品牌“August Silk &遨世”,在丝绸内销市场已打开一定的局面。
在科技投入方面,公司投入5000万元引进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先行织造设备,用于开发和生产高档丝绸家纺面料和高档丝针织面料,此类面料得意利润都在25%以上。
在新品开发上,公司投入3000万元用于高档丝绸面料和高档丝绸制成品开发,共开发各类丝绸料2000多种,领带8000多款,家纺产品100多套。
记者手记
在陈敬星眼中,林总是个工作狂,有什么事自己开车就去了。他的精力比年轻人还旺盛,深夜出差回来还看电邮,还到车间里看看,发现问题立马解决。其性格雷厉风行,很多事情总是亲自督促、亲自跟进。在与香港合资前他是营销副总,一个人跑销售就做2个多亿。林平在车厢里、大桥下都睡过,饱尝了创业时的艰苦。他原来也抽烟,随着管理推进带头戒烟,中层干部也跟着戒了。
林总总是教导,要有小企业的做法、大企业的思维。“图大于细,图难于易”。公司以市场、客户为中心,每个人都敬业,都风风火火,没完成工作都自觉加班。
因为新昌是个小县城,所以招人不容易,每个大学生走了,林总都觉得非常痛心。
现在,达利建立起收茧——缫丝——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品牌出口——零售的全部产业链。尤其在产品开发模式上,迭利完全以市场为中心,不是让设计人员随便乱开发。每个设计师都在跟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始终在市场第一线。有些开发人员甚至就是接单人员。而每款产品产生的销量也有统计,并与薪酬接轨。
在达利,管理人员不能待在办公室,随处走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这其实就是西方曾经宣扬过的走动式管理。
他们的面料品牌“达利发”本是他们曾经的公司名,后来公司名改了后就将其保留为品牌名,这显然是一种不能忘本的情怀。
创新业绩
达利在2007年注重弘扬丝绸文化,全力打造品牌的同时,也不忘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
2007年,达利以弘扬丝绸文化的方式推广品牌,建立新型生态丝绸文化工业园,开辟丝绸文化之旅项目。
2007年,达利相继荣获“全国十大最具流行影响力纺织品牌”、“全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国名牌”等荣誉和奖项。
2007年,达利引进国际尖端设备和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超宽幅大花回高经密丝绸数码提花家纺面料。
2007年,达利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共同实施启动丝绸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项目。
林平的办公室,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弥勒佛、观世音等木雕遍布于书架上,名家书法挂在其后背墙上,从窗口玻璃望下去,园林里的花草在蒙蒙细雨中娇然欲滴……
他是个豪爽者,是办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类型。
他说我做丝绸做了30年了,整个青春都送给了丝绸,所以是带着感情去做的。
三十年丝绸不解之缘,从一个基层技术型管理人员到企业的最高行政总裁,林平,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及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打造现代丝绸形象和品牌,并努力带领着自己的管理团队一如既往、孜孜以求,为发扬光大中国丝绸,为打造世界第一丝绸企业而始终奋力向前。
打造品牌之路
品牌化是优质企业的必然道路。达利的品牌化要追溯至林平加盟新昌绸厂那一年。
由于当时跟香港达利集团就有生意往来,而香港达利有良好的国际网络。再加上香港达利主席恰巧也姓林,也是干了30年丝绸的中国文化追随者,也信仰佛教,有着对中国未来的共同信心与自豪感。于是双方不断紧密合作,于1993年合资,建立了达利发丝绸公司。到2000年,达利发丝绸公司中方股权全部卖给了香港达利,就变成了现在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了。林平说,是丝绸、是理想、是品位把我们结合起来了……
香港达利的庞大国际市场网络与原本的品牌基础带给了林平领导的达利显著的支撑。原本的品牌自我发展、收购以及新成立的品牌,构成了达利现在的品牌体系:面料品牌“达利发”:家纺、家居品牌“AugustmOOn”(雅慕)服装、领带、丝巾品牌“augustsiIk”、“Robbinhow”:时装品牌THEME、CSLR(城市丽人)。现在,达利还成了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当然,更重要的是,达利的步伐尚未停下来,他们还在筹划新品牌。
林平说,自古以来丝绸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以从没按市场化运作。现在大家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品牌化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是行业整合期,差的企业要淘汰。但我们深信中国丝绸的未来。
的确,只要到达利的展厅里看看,那一排排的吊样密密麻麻地悬挂着,整个庞大的展厅就像一片丝绸的海洋。 林平自豪地说,陈列室里有5万多个产品。达利市场总监陈敬星也说,达利一天开发10款面料,近几年来,公司每年开发新产品达4000多种。
这是他们的丝绸产业竞争力的体现。
在林平的指导和部署下,达利丝绸实施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致力于打造世界高档丝绸面料生产研发基地,并立志成就丝绸业内第一的光荣与梦想。
林平亲自带领开发和营销团队奔赴美、法、德等国参加各种展会,开展国际设计合作,引入国外设计理念和国际先进纺织设备与技术,不断打造创新型营销开发组合模式,以“高、新、精、尖”产品和先进科技为竞争利器,不断开拓出丝绸领域的一片片蓝海。
捍卫丝绸文化
说起行业曾经的没落与兴衰史,林平并未感慨,也毫无抱怨。反而如是说:有糟糕的企业,没有糟糕的行业。
他认为丝绸是中国产业标志性行业。尽管非常小、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产业。麻是法国的,棉是印度的,丝绸才是中国的。达利的意大利、法国客户与同行也完全承认丝绸是来自中国的。
他说中国有7000年丝绸文明。一部丝绸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丝绸本就是高档的,没有低档、高档丝绸之分。它自古就是有闲阶级买的。丝绸最贵的就是原料。
当代的丝绸产业问题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问题,是如何加入时尚元素,包括历史、文化、时尚、新科技的元素融入,继而发扬光大的问题。
谈到技术层面,林平也坦承品质与环保还比不上国外,主要是原材料、染化料方面落后于国际。所以达利重视技改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很积极,从而巩固行业优势地位。
在林平眼中,丝绸不仅仅是一个纺织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而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丝绸文化。所以,尽管不怎么愿意宣扬个人,但还是希望传媒、社会多传播丝绸文化。在他看来,弘扬丝绸文化,就是对中固整个文化的一个弘扬。
背景
达利年销售收入30亿人民币,面料新产品利润率25%丝绸制成品新品利润率30%。
公司积极弘扬丝绸文化,主推三大自主品牌;丝绸面料品牌“达利发”,丝绸家纺品牌“August Moon &雅慕”,服装、领带、丝巾品牌“August Silk &遨世”,在丝绸内销市场已打开一定的局面。
在科技投入方面,公司投入5000万元引进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先行织造设备,用于开发和生产高档丝绸家纺面料和高档丝针织面料,此类面料得意利润都在25%以上。
在新品开发上,公司投入3000万元用于高档丝绸面料和高档丝绸制成品开发,共开发各类丝绸料2000多种,领带8000多款,家纺产品100多套。
记者手记
在陈敬星眼中,林总是个工作狂,有什么事自己开车就去了。他的精力比年轻人还旺盛,深夜出差回来还看电邮,还到车间里看看,发现问题立马解决。其性格雷厉风行,很多事情总是亲自督促、亲自跟进。在与香港合资前他是营销副总,一个人跑销售就做2个多亿。林平在车厢里、大桥下都睡过,饱尝了创业时的艰苦。他原来也抽烟,随着管理推进带头戒烟,中层干部也跟着戒了。
林总总是教导,要有小企业的做法、大企业的思维。“图大于细,图难于易”。公司以市场、客户为中心,每个人都敬业,都风风火火,没完成工作都自觉加班。
因为新昌是个小县城,所以招人不容易,每个大学生走了,林总都觉得非常痛心。
现在,达利建立起收茧——缫丝——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品牌出口——零售的全部产业链。尤其在产品开发模式上,迭利完全以市场为中心,不是让设计人员随便乱开发。每个设计师都在跟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始终在市场第一线。有些开发人员甚至就是接单人员。而每款产品产生的销量也有统计,并与薪酬接轨。
在达利,管理人员不能待在办公室,随处走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这其实就是西方曾经宣扬过的走动式管理。
他们的面料品牌“达利发”本是他们曾经的公司名,后来公司名改了后就将其保留为品牌名,这显然是一种不能忘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