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特殊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30万人口以上的县级行政,必须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从西部6个亿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等,充分显示了国家已经把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工作纳入国计民生的议事日程。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图谋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呢?
一、以人为本,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我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盲、聋、智障学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寄宿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日常管理和教学外,在生活上还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像医生一样指导学生,其工作的艰苦、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敬业、乐业呢?学校领导必须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使其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首先,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善于换位思考。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分解、任务的落实,只有多与教师商量,考虑教师在接受和完成任务时会有怎样的心态,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困惑,把教师的能力、兴趣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才能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才能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使教师自觉地去选择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目标,从而真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要以赏识和宽容对待每一位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的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擅长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教师擅长于科研,学校领导就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赞赏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让他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帮助教师正确对待,为他们提供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使他们将学校的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提高素质和愉悦身心;通过外出参观、外出学习,让教师走出校门,从社会的评价中对职业产生自豪感。近两年来,我校除按规定、按要求足额派员参加全区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培训外,还积极与区内各兄弟学校联系,派老师先后到百色、宜州、环江、金城江等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让老师们大开了眼界,充分地认识了自我,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以人为本,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孩子,为了残疾孩子的一切”的办学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关爱育人”的办学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特别重视对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 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为标准,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残疾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坚持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 以个性凸显特色,发展特长教育。根据盲、聋、哑及弱智等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准不同的项目进行强化教育和训练。例如,大部分聋、哑学生虽然听觉有障碍,但他们视力优于常人,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美术、书法和文艺表演的潜能,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
三、以人为本,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一样,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是直接的,做得好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做不好将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孩子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不愿意接触更多的人群,生活圈子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交往的主要对象也仅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因此,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学校和家长一定要互相配合,让学校教育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平时的喜怒哀乐情况等,从而发现其潜能特长,予以挖掘;帮助家长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缺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政府有关弱势群体的教育政策法规,了解家庭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把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特殊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关怀,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关于这一点,我校在近两年来的体会最为深刻。首先,学校积极配合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抓好“两基”攻坚等中心工作的开展,争取政府拨款人民币43.45万元,修建了学校通往育才路口的道路,扩大校园(约700平方米)等,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学校认真办好每年“助残日”庆祝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全社会都能了解特殊教育,力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扶残助教的风气和氛围。再次,我们还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及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发展状况、感人事迹传播出去,让社会了解学校,树立学校形象,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和公众的理解,为学校在新课改中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创新,坚持人本管理,才能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韦春艳)4
一、以人为本,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我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盲、聋、智障学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寄宿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日常管理和教学外,在生活上还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像医生一样指导学生,其工作的艰苦、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敬业、乐业呢?学校领导必须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使其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首先,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善于换位思考。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分解、任务的落实,只有多与教师商量,考虑教师在接受和完成任务时会有怎样的心态,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困惑,把教师的能力、兴趣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才能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才能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使教师自觉地去选择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目标,从而真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要以赏识和宽容对待每一位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的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擅长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教师擅长于科研,学校领导就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赞赏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让他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帮助教师正确对待,为他们提供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使他们将学校的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提高素质和愉悦身心;通过外出参观、外出学习,让教师走出校门,从社会的评价中对职业产生自豪感。近两年来,我校除按规定、按要求足额派员参加全区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培训外,还积极与区内各兄弟学校联系,派老师先后到百色、宜州、环江、金城江等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让老师们大开了眼界,充分地认识了自我,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以人为本,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孩子,为了残疾孩子的一切”的办学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关爱育人”的办学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特别重视对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 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为标准,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残疾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坚持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 以个性凸显特色,发展特长教育。根据盲、聋、哑及弱智等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准不同的项目进行强化教育和训练。例如,大部分聋、哑学生虽然听觉有障碍,但他们视力优于常人,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美术、书法和文艺表演的潜能,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
三、以人为本,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一样,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是直接的,做得好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做不好将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孩子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不愿意接触更多的人群,生活圈子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交往的主要对象也仅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因此,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学校和家长一定要互相配合,让学校教育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平时的喜怒哀乐情况等,从而发现其潜能特长,予以挖掘;帮助家长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缺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政府有关弱势群体的教育政策法规,了解家庭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把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特殊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艰苦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关怀,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关于这一点,我校在近两年来的体会最为深刻。首先,学校积极配合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抓好“两基”攻坚等中心工作的开展,争取政府拨款人民币43.45万元,修建了学校通往育才路口的道路,扩大校园(约700平方米)等,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学校认真办好每年“助残日”庆祝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全社会都能了解特殊教育,力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扶残助教的风气和氛围。再次,我们还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及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发展状况、感人事迹传播出去,让社会了解学校,树立学校形象,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和公众的理解,为学校在新课改中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创新,坚持人本管理,才能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韦春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