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也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
1 分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合作学习是大家共同商讨,共同进行的学习,这样才能共同提高。但是,有的教师在分组时,简单地按队伍的位置临时凑合在一起,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的技能,缺乏必要的训练和默契,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信任,也不能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小组之间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
2 注重形式,缺乏实效性
现在普遍存在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当成课堂中一种点缀的现象。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境条件等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变成形式,没有实效。
3 参与度不均衡。缺乏主动性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时,优秀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扮演帮助的角色,合作学习常常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而困难的学生往往落在后面,处于从属或被动的地位,无形中也失去表现的机会,变成了观众。
4 合作学习,缺乏指导性
学生合作学习时,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分组以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学生根本没有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5 评价单一,缺乏全面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予评价,特别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有效合作学习实施的策略
1 合理分组,明确责任
教师廊根据学生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分成互补型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员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了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比如:小组长、教练、表演者等。
2 营造有序,常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给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困难,但也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3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完成或者开展全班教学活动,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保证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掣,生进行合作学习。
4 教师适时指导,不能自由放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介绍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长,小组长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等给予适时的指导。
5 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在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不能轻视或放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使之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总之,合作学习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体育知识,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
1 分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合作学习是大家共同商讨,共同进行的学习,这样才能共同提高。但是,有的教师在分组时,简单地按队伍的位置临时凑合在一起,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的技能,缺乏必要的训练和默契,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信任,也不能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小组之间力量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
2 注重形式,缺乏实效性
现在普遍存在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当成课堂中一种点缀的现象。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境条件等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使合作学习变成形式,没有实效。
3 参与度不均衡。缺乏主动性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时,优秀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扮演帮助的角色,合作学习常常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而困难的学生往往落在后面,处于从属或被动的地位,无形中也失去表现的机会,变成了观众。
4 合作学习,缺乏指导性
学生合作学习时,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分组以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学生根本没有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5 评价单一,缺乏全面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予评价,特别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有效合作学习实施的策略
1 合理分组,明确责任
教师廊根据学生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分成互补型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员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了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比如:小组长、教练、表演者等。
2 营造有序,常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给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困难,但也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3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完成或者开展全班教学活动,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保证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掣,生进行合作学习。
4 教师适时指导,不能自由放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介绍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长,小组长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等给予适时的指导。
5 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在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不能轻视或放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使之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总之,合作学习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体育知识,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