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三月故事:“国家年度教师”的星星之火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jmy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评选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的优秀教师评选,在400万名教师中每年只有一名教师能获此殊荣,获奖者由总统亲自在白宫授奖。“国家年度教师”是美国人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奥巴马总统说:“他们代表了美国最优秀的人。”诗人叶芝的诗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可谓道出了教育意义的真谛。在严冬即将过去,春天悄然发芽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分享几位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的经历,看看他们是如何点燃孩子们心中那一点点星星之火的。
  2015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
  莎娜·皮普斯:
  在某种意义上,我贩卖希望
  莎娜在帕罗·杜洛高中教英语。她的许多学生面临着即使成年人也难免被压垮的压力——大约85%的学生处于贫困,他们很多是来自伊拉克和索马里的难民,许多孩子已经体会过什么是创伤和暴力,而莎娜的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在莎娜身上,他们发现了,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可以激烈地维护他们,深深地信任他们,对他们抱以厚望,并相信他们有朝一日可以创造奇迹。
  莎娜成长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写作和书籍对她来说意味着一切,它们是困境中的逃脱和慰藉,是一条言说生活意义的道路,一个特别的老师——贝尔顿老师,帮助莎娜发现她的热情,她教莎娜用阅读和写作走入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
  如今,莎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她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值得分享的故事。”她努力工作,帮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写作发现成长的新途径,去超越现在,实现未来。
  莎娜说:“在某种意义上,我贩卖希望。”自从莎娜五年前来到这所高中,大学先修课英语III级考试的孩子人数已经翻了倍,2015年,有30名学生参加了难度更大的英语V级考试,在莎娜到来之前,这个人数是零。
  莎娜的影响也超越了她的课堂,她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编写双语教材,还为难民家庭录制在线课程。她经常用《韩赛尔与格蕾特》的童话来结束学年,她说,这是一个教我们怎样成为英雄的故事。她的学生如今已经到常青藤盟校读大学,并获得有声望的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许多学生发现了走出丛林的道路,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素材运用方向:因为有了莎娜这样的老师,即使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被绊倒了,他们仍能够爬起来,拂去身上的灰尘,在未来走得更好。在“希望”“阅读与写作的力量”“走出创伤”“教育与心灵启迪”等作文中适合引用莎娜的经历。
  2014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
  肖恩·麦库姆:
  孩子先于内容,爱先于一切
  出生于1984年的麦库姆是马里兰州帕塔普斯科高中与艺术中心的英语老师,这所公立学校有很多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麦库姆之所以选择在该校执教,是因为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教学改变处于困难中的学生的人生。除了常规的英语教学,麦库姆于2007年发起一个全国性的专门针对学业成绩中等但有雄心壮志的学生的“个人决心进阶”项目。在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中,参与这一项目的学生有98%收到了四年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他们所获得的大学优异奖学金总额超过未参与这一项目的毕业生所获得的大学优异奖学金的总和。
  麦库姆投入大量热情与心血负责这个项目,他“希望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变得快乐,并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能够成为的最棒的人。”他说:“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他们感到老师爱他们,关心他们,并且他们可以尝试挑战他们自己。”
  麦库姆高中时,父母双双失业,父亲还酗酒,他感到茫然无措。但是舒尔茨老师的激励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开始发奋读书,最终考上了大学,所以他决心以舒尔茨老师为楷模,成为他那样的老师。他把自己问题重重的过去与那些面临挑战的学生联系起来,为他们洒下引导前进的阳光。他在孩子心中那块看不见的黑板上,写上了爱与支持,使他们带着那团被点燃的精神之火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棒的人。
  一个名叫布兰迪·巴迪的女孩年仅16岁就怀孕生子,被赶出家门,是麦库姆鼓励她不要辍学,还推动她努力向前。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布兰迪边哭边说:“他是一个英雄,没有他,我想我今天就不会坐在这里。”麦库姆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也鼓励了他的一名学生立志成为一名教师。麦库姆问他想教哪一科,他说:“这不重要,我只是想和你一样,每天都开开心心地教书育人。”
  素材运用方向:麦库姆的教育哲学是“孩子先于内容,爱先于一切”。在“教育的力量”“爱与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作文中可以运用麦库姆老师的经历。
  2013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
  杰弗里·沙博诺:帮学生找回刚上学时的热情
  12年前沙博诺开始在齐拉高中教书时,学校没有工程学课程,科学课程十分落后,计算机资源非常匮乏,沙博诺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教授机器人课程的老师。
  机器人是一门将理论、实践、技能完美结合的课程。沙博诺的学生不只需要编程,还需要自己动手组装、调试机器人。学生为了制造出完美的机器人,需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需要用到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同时组装和连线还需要物理知识。
  为了增加趣味性,沙博诺还让学生进行机器人比赛,在场地上画一个圈,两个机器人上场,先把对手推到圈外就算获胜。学生们总是玩得不亦乐乎。这一比赛后来成为面向整个华盛顿州中学生的“齐拉机器人挑战赛”。
  “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这项比赛的初衷。”沙博诺说,“你见过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进教室时的样子吗?他们是那么快乐,让人感到上学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不幸的是,大多数高中生走进教室的时候,这种兴奋的感觉明显减退。但是,我偶然发现,一所特殊的学校、一位特殊的老师或者一项特殊的学习活动,能够重新点燃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沙博诺运用热情的话语,营造积极的氛围,帮学生主动投身科学课程的学习,每天,他都用“欢迎在新的一天回到乐园”热情问候学生。他还创设了一个帮助学生在自己学校里就能获得大学课程学分的项目,参加了他的化学、物理、工程学与建筑学课程,学生就能获得大学里这些课程的学分。这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个项目使齐格高中每个高中生毕业时,都获得了一些大学的学分。以2012年为例,9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继续他们的学业,这在教育资源相比私立学校弱势很多的公立学校中是非常难得的。   素材运用方向:“教育的激情”“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的兴趣”等作文中可以运用沙博诺老师的故事。
  2011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
  米歇尔·希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995年,希勒从普林斯顿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生、成绩优秀、专业热门,在别人看来,她前途无量,她却决定前往马里兰州的一所公立学校任教。我们的社会很奇怪,一方面呼吁让最优秀的人成为教师,另一方面却认为长青藤盟校毕业生当老师是大材小用。希勒决心要让人们看到:“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
  从教十余年,希勒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各种远离科学边缘的弱势学生带入科学世界。她坚信,每个人都能学化学、用化学、爱上化学这个看似高冷枯燥的学科。“我的秘诀是,让所有学生从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觉得是在学自己最喜欢的学科,不管你擅长还是不擅长。”
  希勒的教室里没有元素周期表,也没有化学家照片,储物柜里摆满了瓶瓶罐罐:防晒霜、洗发水、洗涤剂……这与众不同的教室其实是她别有用心的安排。因为学生们在科学课上经常会问,“这些符号、公式跟我有什么关系?”而这些日常用品能让他们看到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样孩子们就会变成热切的探究者。
  希勒的名言是“能自己在实验室做出来的,决不在黑板上演示”。她的实验课没有给定的步骤、没有标准的结果,“走进这个教室,你就是一名科学家”。
  比如制作电池,她让学生从寻找材料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电池,而且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以实现体积更小、效率更高、更轻便等。同样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她也不会直陈解决办法,而是看着学生的眼睛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我相信你能做到!”
  这招是否奏效?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在她班上,那些声称自己是“非科学人士”的学生,后来变成了未来的科学家;饱受阅读障碍困扰的学生,有的取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有的成为医生、工程师或科研人员;她让化学课上,出现大量“非主流”学生的身影:聋哑人、少数族裔和声称不喜欢科学的女生;她所教授的进阶先修化学课出勤率100%,考试通过率高达90%以上……
  素材运用方向:对希勒而言,这真的是一个看似“普通”却蕴藏着巨大“不普通”能量的职业。她的故事适合“优秀的教学方法”“实践的重要性”“学历与职业”等作文。
  精彩链接
  2015年5月,肖恩·麦库姆来到中国,与中国师生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看法:
  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学生就像一棵树,成绩只是暴露在地表外的枝桠,思维模式才是深埋地下的树之根本。
  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可塑的“思维肌肉”,只要合理训练,就会越来越强。
  教育目标不是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培养“全人”(Whole Child),后者必须满足“智商 情商 好奇”的三维要求。
  教育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告诉学生今天确信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辨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便在未来将世界改造得更好。
  【一课一练】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那可能是关乎教育,关乎理想,也可能是关乎亲情,关乎心灵……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请你以真挚的情感记录下那段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时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相寻暮色晚
  江苏省如皋市初级中学 严涵
  暮色下,愿寻星光酿一杯,你我共饮。
  ——题记
  我的启蒙教育,始于五岁。很幸运,我的第一本名正言顺的启蒙教育书便是《诗经》。
  但母亲怕年幼的我不能理解里面生涩难懂的文章,便将之束之高阁。我自是看不懂几个字,只是觉得满眼的锦玉交错,字句珠玑,便有时瞒着母亲偷过来看看。
  不,不是看,是享受。摩挲着厚实的纸页,恍若有一泓清泉在耳畔蜿蜒,半蒙半猜着字义,宛如阳光隔世般,眼前的瑰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幼时的世界是极为单纯的,认为最美不过满架蔷薇香,可每每读诗经时,只觉满纸花香溢,道不尽那繁花似锦。
  那又是一个午后,我在飘浮着阳光音符的小院里静静“享受”着这独属于我的缤纷时光。你披一身灿烂就这般闯进我的世界。从此,那扇通往古典文学的大门向一个无知的我敞开了它的怀抱,而你,恰恰是我的引路人。
  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你从不苛求我去多学些什么,除了念书与认字是每天的必备功课外,其余的闲暇时光可以自由安排。
  清宵良夜,红泥小炉,剪烛西窗,共一卷心事,一壶香茗,一阕宫商,夜露沾湿纸页,你我吟诵着千百年的风流韵事,一种不知名的情愫蔓延。于是,无数幅画卷展开,古老的门扉是何时淡了颜色的?星点的绿苔是否仍记得那年今日?迷蒙的流水是否仍映满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喜悦?那一年的芳香是否仍浸染菲薄青衫?那一句的承诺是否仍挂于那人的心头?就这般想着,念着,不知不觉中竟穿越千年,当夜露的清凉坠下梢头时,我才悠悠回神,惊抬眸,发觉你正笑意吟吟地看着我。不好意思地晃晃脑袋,重新投入于朗诵之中。
  曾经有那么一瞬,我恍若明白你为何将朗诵时间放至暮色浓重之时,因为只有那时,才是最好领悟古人世界的时机,只有那时,才能使人有置身千年之前的感受。
  如若读倦了,便沏半盏枫叶露,听你清润的嗓音漫话古今,如李隆基驱逐李白出宫的良苦用心,如唐伯虎一生的穷困潦倒与始终如一,如金庸与古龙的行文特点各自形成的原因云云,这些理解之深刻透彻是我穷尽一生都不可达到的高度,我只能一叹再叹,如若没有你,我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落花如雨的夜里,独对月色阑珊,红香如云,一任罗衣浸湿,心事拨乱。曾经花开,曾经花谢,花开几度,遥想今昔。常青藤盟校毕业的老师希勒,正是一位拥有着高超教学技术的老师,她不会给予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一步一步领导学生走向光明。正如你一般,在我最需要养分之时,不是直接赠送果实,而是教我如何在泥土中汲取营养,慢慢长大。
  我想,对于一棵树来说,直接输送的养分远没有自己吸收的养分来得细水长流;对于一个人来说,告诉他成功的道路远没有让他自己探索光明的道路来得有意义。诚如希勒经验之谈,比起表面上的枝桠来说,其深埋地底的思维深度才是重中之重。
  谢谢你,祖父,陪我走过生命中最完美的时光。
  【教师评点】
  作者的思路非常巧妙,没有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凸显文章的主旨——最好的老师永远不会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而是一步步去引导。此外,作者还将浓厚的亲情蕴含其中,勾起人们对于温暖与美好的种种想象。文章华美流畅的语言、巧妙的安排、诚挚的感情,无一不令人叹服。
  (指导教师/夏年凤)
其他文献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我背靠储藏室的木门,比平时任何时候都站得挺直,然后妈妈用一把尺子抵住我的头顶,郑重地用笔在门上刻下一道记录我成长的线条。  也记不清是哪一天,当我的视线慢慢顺着那些疏密不一的线条下移,直至定格在最开始那条最模糊不清的线段上,我才猛省到,自己已被时间悄无声息地改变了。  那扇門却永远记录下属于我的光阴的故事。  九年来的每个早上,外公总会紧紧握住我的手,陪我走那段并不远的上学路。
前不久,成都下起暴雨,成都地铁上有人拍到很暖的一幕:老奶奶的鞋子被雨淋湿了,同行的老爷爷脱下自己干的鞋子和袜子,赶忙给她换上,自己則换穿着已经湿了的鞋子,毫不在乎周围人的眼光。网友将这一幕拍下后发到微博上,并配文:“平凡的感情最真挚。”其实,只要有温暖与爱,生命就常在!
音乐的呼吸,因绿茶的浸润,悠悠回转心头。淡书春色,浅描晓月,笔尖在信笺上滑动。将缕缕遐思曲卷,缓缓飘落……  枝桠的梧桐叶被秋日抹上片片金黄,天气渐渐转凉,家中添置了不少羽绒被。夜晚,我蜷缩在羽绒被中,轻轻软软的,十分舒服。  第二天一大早,家中填满了对羽绒被的赞赏,奶奶却嚷着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责任全推到那羽绒被身上。“我宁愿用我的棉花被。”奶奶鼓起眼睛,扯着嗓子抱怨。  我盖过那所谓的棉花被,沉
一块简易小黑板,写着“某某,我爱你”“生日快乐”或“买某产品,找某某,非洲人都知道”的字样,随后,10多个非洲小朋友,跟着画面外的拍摄者念着黑板上的词。连日来,这类时长在20秒以内,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或打广告的视频,在朋友圈中走红。  原来,以“非洲小朋友举牌”的形式制作产品广告,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视频拍摄者大多为在非华人,制作后由淘宝卖家标价出售,多为每段200元左右。尽
阳光流淌进房间,照亮了那些泛黄的书页,也照亮了一段泛黄的爱恋。那一封封老了、旧了、痴痴傻傻的老情书,那些花开、花落,却明澄依旧的记忆碎片,在日光里,像一只只振翅的蝶,起舞翩跹。  乍读《湘西散记》,觉得沈从文简直有点儿啰嗦:他泛舟沱江,他听渔夫高唱,他遇见一位老友,他食了一尾鲜鱼,他添了一床棉被,他收到一封来信……事无巨细,一样一样数给他爱的“三三”听,不过小别几日,何以思念至此?  那时,我爱上
亚运赛场上的一起事故,变成了佳话。北京时间8月19日晚间,对孙杨来说是人生的又一高光时刻。在首次奪得男子200米自由泳亚运会冠军后,孙杨已是包揽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男子200、400、1500米自由泳项目全部金牌的第一人,达成个人游泳生涯的“金满贯”。而在领奖台上的意外一幕,更让孙杨获得无数赞誉。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在嘹亮的中国国歌中,国旗徐徐升起,就在国旗即将升至旗杆顶部时,横杆断裂,国旗掉
高考结束后,浙江永康18岁的李恩慧接到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李恩慧家庭贫苦,家里最值钱的是冰箱和洗衣机,这还是李恩慧打工赚钱添置的,“家里的剩菜饭,我爸不舍得倒掉,有冰箱就能多放几天。”  李恩慧决定卖西瓜挣够学费。但出师不利,第一天下来只卖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能出来自己赚学费,不容易。”瓜行老板心疼他,教他怎么选瓜,怎么吆喝,还在朋友圈帮他卖。  白天他骑着电瓶车,在永康城区穿街走巷
站在老树下,看一片片椭圆形的叶错落有致,层层交叠,神奇有序地呈现出一方碧青温润的世界。这样的老树在长长的胡同里至少有几十棵,天天相见,却是相见不识。以往,我每每从树下走,走过也就走过了,从未想它们叫什么名字,有多少年轮,见证过多少老岁月,目睹过多少人世悲欢。  春天,桃之夭夭,如此灼灼华美的季节,驿动的心怎会安于在一株老树下怀想呢?夏之绚烂,炎热亮烈,而这时脾气也总是古怪莫测,动辄上火,似乎也没有
极少这样一本正经地回忆母亲,并为之写文。  努力回想着脑海里的片段,我只觉得母亲变矮了。只在须臾间,她需要抬头才能看见——当年如猴儿一般上蹿下跳、鼻涕横流的顽皮儿子,已经变得高出她一个头,变得沉默寡言、沉毅坚韧。日益浓密的胡须与坚实的肩膀,让她不得不把早已编织好的问候丢进他疲倦迷惘的眼神里,彻底沉溺。她只能用一句“他长大了”来宽慰自己。  不知从何日起,与整个世界渐生出一种厚厚的障壁。  每一个青
2017年8月底,英国ins上的一本“字典”突然火了起来,这是一本完全由网友定义的“众筹字典”,每一个普通的字词都被网友们重新定义,然后评选出最贴切的那个释义,加入到“字典”中。  “众筹字典”里关于日常词汇的定义特别接地气。比如“尴尬的”一词,普通的词典就是正常的解释,然后注明它是形容词。但在“众筹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当你发现根本没人在听,所以你缓慢停止说话时的感受。简单的一个场景类比,淋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