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其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数学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进入了重要时期。
1、重视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學”,同时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案例1
学了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数学情景:
(教师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学生感到很好奇)
师:刚才大家学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谁来说说看,这根头发是其中的什么线?(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头发是一条射线,其中发囊是射线的端点,发梢可以无限延伸。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头发是一条线段,既然头发已经拔下来了,那它也就不能再生长了。
师:很好,从头发拔下来不再生长这个角度看,是一条线段:从头发还可以再长这个角度看,又是一条射线,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3:我们觉得老师的问题本身不太准确,头发既不是线段、射线,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因为老师没有把头发绷紧、绷直。(学生大笑)
师:厉害!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一种怀疑态度而感到骄傲,你们小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征服了我,和大家在一起探索数学,老师也收获不少,谢谢大家。
案例剖析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境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个案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开放教学空间,激活学生探索兴奋点
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探究潜能,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尽量多创设能发挥学生这种潜能的时机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打破囿于教室的教学空间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案例2
一位教师带领一群九年级学生来到户外草地,只见两棵树上各拴了一只小羊,老师问:“请大家用36米长的绳子,以树桩为中心,圈出一块四边形的草地,为了使小羊吃更多的草,怎样圈地,圈出的面积最大?”紧接着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组,每组仅提供如下工具:1米长的尺子一把,约50米的细绳一根,随后,老师宣布活动开始。
案例剖析
乍看本节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但细细分析,却不禁要赞叹这位老师设计的独到之处,(1)为什么带小羊参与活动?两只小羊表面上是道具,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们探索问题的兴奋点,为了能照顾好小羊,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任务,(2)为什么分组活动?分组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组员之间通过密切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3)这个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哪些数学知识?它需要学生考虑:①周长一定的四边形何时面积最大?②一把1米长的尺子,一根约50米的细绳,如何迅速得到36米长的绳子?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以树桩为中心近似地构造正方形?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再次验证了“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
这种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视为“作出来的”来看待,较之于一览无余的课堂讲解,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较扎实的知识和较熟练的解题技能而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造了自己所理解的数学,那种欲罢不能的学习欲望,绝对是讲不出来的。
3、革新学生评价,使学生实现自我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
案例3
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总结身份证号码的特点,思考:身份证是如何把每一个人区分开来的?你又准备如何帮助学校教务处为每一名学生设计一个学籍号码,反映出该生的入学年份、班级、性别等信息,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学籍号码?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小论文。
案例剖析
在这个案例中,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考试、活动报告以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式,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照与帮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总之,新课程留给教师太多太多的感受和遐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上数学课的快乐,他们会怎么样?我想,他们肯定会在美丽的数学课堂生活中,主动地去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正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1、重视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學”,同时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案例1
学了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数学情景:
(教师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学生感到很好奇)
师:刚才大家学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谁来说说看,这根头发是其中的什么线?(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头发是一条射线,其中发囊是射线的端点,发梢可以无限延伸。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头发是一条线段,既然头发已经拔下来了,那它也就不能再生长了。
师:很好,从头发拔下来不再生长这个角度看,是一条线段:从头发还可以再长这个角度看,又是一条射线,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3:我们觉得老师的问题本身不太准确,头发既不是线段、射线,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因为老师没有把头发绷紧、绷直。(学生大笑)
师:厉害!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一种怀疑态度而感到骄傲,你们小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征服了我,和大家在一起探索数学,老师也收获不少,谢谢大家。
案例剖析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境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个案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开放教学空间,激活学生探索兴奋点
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探究潜能,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尽量多创设能发挥学生这种潜能的时机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打破囿于教室的教学空间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案例2
一位教师带领一群九年级学生来到户外草地,只见两棵树上各拴了一只小羊,老师问:“请大家用36米长的绳子,以树桩为中心,圈出一块四边形的草地,为了使小羊吃更多的草,怎样圈地,圈出的面积最大?”紧接着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组,每组仅提供如下工具:1米长的尺子一把,约50米的细绳一根,随后,老师宣布活动开始。
案例剖析
乍看本节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但细细分析,却不禁要赞叹这位老师设计的独到之处,(1)为什么带小羊参与活动?两只小羊表面上是道具,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们探索问题的兴奋点,为了能照顾好小羊,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任务,(2)为什么分组活动?分组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组员之间通过密切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3)这个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哪些数学知识?它需要学生考虑:①周长一定的四边形何时面积最大?②一把1米长的尺子,一根约50米的细绳,如何迅速得到36米长的绳子?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以树桩为中心近似地构造正方形?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再次验证了“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
这种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视为“作出来的”来看待,较之于一览无余的课堂讲解,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较扎实的知识和较熟练的解题技能而言,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造了自己所理解的数学,那种欲罢不能的学习欲望,绝对是讲不出来的。
3、革新学生评价,使学生实现自我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
案例3
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总结身份证号码的特点,思考:身份证是如何把每一个人区分开来的?你又准备如何帮助学校教务处为每一名学生设计一个学籍号码,反映出该生的入学年份、班级、性别等信息,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学籍号码?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小论文。
案例剖析
在这个案例中,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的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采用书面考试、活动报告以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式,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照与帮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总之,新课程留给教师太多太多的感受和遐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上数学课的快乐,他们会怎么样?我想,他们肯定会在美丽的数学课堂生活中,主动地去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正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