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课程思政”而言,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而是要充分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文章以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挖掘思政元素和课程思政教育生态圈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专业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该实践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对相近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土建类;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70-04
  Abstrac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original attribut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ut to fully refine the value genes it contains, through invisible permeation and element integration,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cluding spiritual guid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paper di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system. The paper explain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use classroom. With limited time and profession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ractice has also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al exploration
  大學生作为潮气蓬勃的新一代,是国家的精英,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青年大学生更是时代的弄潮儿,针对当前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浙江树人大学作为一所民办应用型示范高校,人才的培养定位是高级应用型,土建类学生更多是面向工程一线的一流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良好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便是顺应此举的创新。要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的合格人才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责任,更是高校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责任。但高校学科众多,各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授课方式也各有特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专业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探索和研究,本文以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为例。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筑“树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课程思政”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顶层设计的牵引作用,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树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树干”,以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五个专业为“树枝”,以“课程思政”元素为“果实”,构筑了特有“树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积极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自顶向下的设计,着重打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习实践课程”三类课程,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具体如表1所示。
  二、融盐于汤,打造课程思政教育生态圈   “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载体,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协同实施、教学设计竞赛及培训等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融盐于汤,打造课程思政教育生态圈。具体如图2所示。
  (一)方案大纲修订,细化育人目标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双贯线”,确立“吃苦耐劳精神、复合应用素质、行业翘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課程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全面梳理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和融入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载体,深入挖掘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融合专业基本原理和前沿知识,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切实将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二)课程体系优化,提升育人能力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在每一门课、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中,在知识体系、目标设定、方法选择、过程编排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教书育人的完美闭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以通识类课程为导入,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以工程实践应用和工程创新训练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全德育”的复合课程体系,坚持将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及“创新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如图3所示。
  (三)课程协同实施,协同育人格局
  注重课堂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至各门类课程,实现教师队伍的扩充、授课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讲授方法的创新,这正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举办了首届“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竞赛,促进教师深挖各类课程的潜在思政元素,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参赛教师从各自的专业特点出发,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展示和分享。有的教师通过引入本专业的名人故事、学科领域的优秀人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有的教师利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树立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的教师把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的教师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片段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参赛教师或激情讲演,或娓娓道来,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将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具体如表2所示。
  三、凝练成果,深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田
  通过深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田,认真开展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和调研交流、举办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及教学观摩等活动,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提炼工科类学科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伴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学院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展现了全面育人的新面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 建筑制图、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桥梁工程四门课程为土建类课程思政重点培育课程。2019年这四门课程都获得了浙江省一流课程立项,其中建筑制图和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还获得了省本科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和一等奖,建筑制图课程教师获得了省第11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
  2. 师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发挥学科特色、服务地方建设、筑牢责任意识,用专业智慧回馈社会,形成了“行走的思政课堂”,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院老师所指导的“青春筑想家”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和筑梦新青年、振兴新农村团队,在“青春心相当,建功新时代”2019年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中荣获优秀团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使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让学生“专业成才”,更使他们获得了“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9.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3]张天航,张鹏,郑元勋,等.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0(19):172-174.
  [4]蔡静,张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5-37.
  [5]黄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与文化,2020(6):189-190.
  *基金项目: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浙江树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高厅函(2019)46号);浙江省本科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备案类)“浙江树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浙教高教(2017)29号)
  作者简介:金小群(1971-),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工学硕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混凝土和组合结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教学为例,论述构建微课矩阵的要点:粗读板块——三十秒粗读、精读板块——审读结合、解答板块——按题型指导,为构建优质微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 矩阵 语文阅读理解 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52-02  微课是新兴的教育形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在实际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从内容规划、表现形式、制作工具、碎片化模式、发布平台和互动反馈六个方面,论述优化微课制作效果的办法,目的是提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關键词】微课 制作效果 优化办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44-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行业的
【摘要】本文針对小学高年级作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并结合微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作文课堂的优势,提出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打开写作思路;利用微课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利用微课展示资源,扩大写作视野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微课 作文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49-02  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简、针对性强”的特点,
【摘要】本文论述从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途径、能力提升、心理情感角度出发,通过实施归类整合旧知、具体方法指导、学案辅助巩固、成果展评驱动等写作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生本理念 思维品质 人物写作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37-02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
【摘要】本文论述微课让英语学习更高效的做法:利用微课导学,提高课前预习效果;选用恰当的微课形式,高效归纳课中知识;借助微课线上优势,有效助力课后复习。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课堂 英语学习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47-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
【摘要】本文基于统编语文教材在一年级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实际,论述《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教学的策略:创设阅读环境,让孩子静心阅读;方法引导,让孩子享受阅读;成果展示,共享阅读成果,以使孩子爱上阅读,尽快从依赖式阅读过渡到自主性阅读。  【关键词】一年级 《和大人一起读》 教学策略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57-02  统
【摘要】本文論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努力创设校本课程,以传统经典滋养心灵,以传统节日活动感悟文化,以传统课程修身养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16-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