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创设情境,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 学会探究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式学习。一、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注重问题的提出, 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 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同时,问题的难度, 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 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例如, 在学习《题西林壁》一课时, 学生对于"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句诗所包的哲理的理解就有一个" 跳起来摘桃子" 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我就抓住关键词" 不识、真面目" 和" 只缘" 的理解, 让学生一步一步深人思考: 这首诗的后两句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它的隐含意思吗? (请大家思考3 分钟, 准备发言) 学生经过思考发言道: " 要看清庐山的全貌, 除了多角度地看之外, 还要跳出山外, 站远一点、站高一点, 才能看得清口"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看山应该是多角度, 全面地去看, 那么看待一个人呢? 希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小组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 学生由物到人,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出了: 越是好朋友, 越不容易看清他(她) 的原因, 是只看优点, 不看缺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角度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为了让学生将这一认识内化为自己看人看事的观点和方法, 我还布置了课后习作: 全面认识我的朋友(或同桌)-读《题西林壁》有感。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朱熹说过: "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探究学习应从发现问题开始,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二、开展实践,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听、说、读、写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锤炼思维过程, 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 多采用辩论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例如, 教学《登山》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 情中探知,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这次登山与一般的登山有什么不同。通过速读, 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 而他所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 " 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的有关的片段和句子。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情中探知。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 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反复朗读、辩论之后, 基本达成了共识: " 列宁再走小路, 很有必要。"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 意志是什么? 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 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 在教师的帮助下, 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 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它, 所以, 我们应在学习、生活中" 随时、随地" (他们引用了列宁的话) 磨炼自己的意志。最后, 我让学生用" 意志" 一词造句, 从而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含义。三、运用策略, 激发学生创新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 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 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 自主探究, 集思广益, 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 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在探究学习中, 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评价中最常用的是两种评价。一种是暂不评价, 即在学生得出一答案时, 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 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 " 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 " 你是通过哪几种途径得出这个答案的?’ 这样提出问题, 常可引起师生之间的热烈争论, 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例如, 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反复读了课文之后问道: " 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怎么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 " 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这一矛盾, 我立刻抓住机会创设情境。我故作不解地呼应学生: 是啊, 伽利略当时不过是一个年轻学生, 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家, 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 人类的真理" 。伽利略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 哗众取宠呢? 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一片哗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了, 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一种看法: 伽利略不是不自量力, 更不是炫耀和哗众取宠, 而是敢于追求真理, 不迷信大人物。我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何以证明? 学生找出课文内容做论据, 与我据理力争。此时我水到渠成地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 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和教材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 在思辩中解决问题, 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另一种评价是" 归谬法" ,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 为了让他(她) 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 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 采用归谬法, 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 从而获得真知。对学生而言, 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 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 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 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人的探究。在学习《太阳》和《冬眠》等科普说明文时, 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 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 找信息, 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 还有的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动物冬眠的详细资料。我及时在班里召开" 新闻发布会" , 让他们把太阳和冬眠的最新信息发布给全班同学, 共一享获得新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