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个性化程序设计问题研究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现场实验的结果,以及为了揭示这些结果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对一家广告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考虑到可能会打扰到该公司的用户,从而影响到其声誉,我们只能对用户展开一个关于用户体验的简短的调查。
  关键词:智能手机 个性化程序 设计问题
  1 概述
  在跟公司协商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只有4个问题的简单调查,发送给120个智能手机用户(每个手机广告应用的40个用户)。发放问卷以后,有85人回复(回收率有70.83%)。
  问题1:是问用了三个应用的用户,他们对广告的信息数量过度的感知程度。正如期望的那样,那些使用了非个性化广告应用的用户感知程度最高。
  问题2:反映出使用非个性化广告应用的用户对广告的反感程度比使用了个性化广告应用的用户更高,虽然我们发现使用隐私保护版本的用户对广告的厌烦程度最低。
  问题3:正如期望那样,使用该应用的用户表现出对隐私信息存储的担忧更少,并且更大可能会愿意回答一些隐私问题或剖析问题。
  这些结果都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现场实验的结果,并且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用户体验提供了建议。这种高回收率反映出他们普遍都愿意分享他们对使用该应用后的一些感受,那么也减缓了之后的进一步调查的担忧。同时公司也承认如果能做一个综合性的调查,发现出隐藏在用户现场实验行为的心理因素,将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2 问题的提出
  考虑到在初步调查中,个性化应用比非个性化版本的相对优势能更明显,我们第二个实验担忧的对象是使用了两个包含个性化特性应用的用户。第一个目标是找出为什么我们提出的隐私保护技术的设计能够起作用的原因,就像用户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些技术减缓了他们的隐私顾虑,并且能够让他们在与之互动中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在第二个调查中,我们邀请了189个用户,让他们使用个性化的但是非隐私保护的应用;245个用户使用个性化的,隐私保护的應用。回应的用户数量分别是80和113人,回收率是42.33%及46.12%。我们设计的调查问题大约是以下4个主题:
  ①用户对于那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公司如何处理他们个人信息的普遍认知和感受。
  ②涉及用户体验的信息类型是否会因为隐私担忧而不同。
  ③当用户察觉到他们的信息被入侵,即用户的信息隐私担忧,是如何减少他们从使用应用中获得的满足的程度,特别是对于内容的满足程度。
  ④隐私安全特性到哪种程度能够通过减缓用户信息隐私担忧来使得用户从应用中获得比仅仅提供个性化服务更高的内容满足感。
  第一个主题是用开放性问题来完成的,问题是:你怎么看待一个营销者通过他提供的个性化应用来收集你的信息并且利用。另外三个主题围绕着我们基于IBT(信息边界理论)的假设逻辑,并且由项目组成,这些项目用于测量以下结构:信息隐私担忧(在使用应用去执行不同的活动的时候),感知灵敏度(公开不同类型的信息的时候),心理安慰,信息被入侵时的感知。我们同样包括了一些作为控制变量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用于测量应用软件供应商和他们信誉的信任度。总的来说,从两个调查的结果得出了四个关键结论,分别与上述四个主题相对应。第一,用户更倾向于假设那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应用的商家会二次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体现在这样一些评论:“我相信营销者会长时间存储我的信息,这样他们就能够把我的信息用于其他的用途”“我不怀疑营销者会把我的信息卖给第三方”“营销者不经同意而对用户信息加以利用是不道德的,但是这种现象很常见,因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营销者会利用我的信息发许多无用的信息给我”。
  第二,在把广告存入他们手机应用的时候,他们会不得不妥协地提供更多的隐私,明显多于提供基本的个人信息。用户对保存广告和对提供个性化信息的感知灵敏度的平均差异都是显著的。并且,当用户保存广告的时候,比起仅仅浏览广告,这种感知体现出更大的信息隐私担忧。总之,这些调查结果都支持了我们的结论,那就是用户保存广告,会让用户觉得自己的隐私被进一步暴露,增加了他们的隐私忧虑。除了在隐私保护应用中,用户对于保存广告的隐私忧虑跟浏览广告的隐私忧虑一致,这和我们的预想是一致的。我们预想我们提出的隐私安全特性能减缓用户对于保存广告的隐私忧虑。在非隐私保护的应用中,用户对于保存广告和浏览广告的隐私忧虑的平均差异都是显著。
  第三,这种对保存广告而产生的隐私忧虑,会让用户觉得是入侵了他们的信息边界,从而破坏了他们对使用应用的心理舒适感,最终导致他们不会再保存广告。用户对隐私入侵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影响用户对公司信任和声誉的印象。
  最后,用户对我们的隐私安全特性的良好感知意味着他们认为这能够作为减少他们对信息边界入侵的服务,同时能够让他们更能感受个性化的好处。所以我们所提出的隐私安全特性(即把那些用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广告所必须收集的用户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过程都在用户本地手机中完成),能对用户体验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让用户更能感受到个性化的好处),减少消极因素(对隐私入侵的感知),从而增加用户保存广告的频率(反映出他们的内容满足)。
  所有的这些结果不单单证实了我们现场试验的发现,而且还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隐私担忧是如何破坏用户在使用手机个性化广告应用的时候的满足感,同时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隐私安全特性是如何解决这些担忧的。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为之前的研究做贡献,同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处理隐私-个性化矛盾问题的有用的指导。注意到消费者常常会陷于一种困境,就是既想享受个性化带来的好处,又很担心他们的个人信息的隐私问题。我们认为在IT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这种额外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够让智能手机应用的好处能够被充分利用。同时我们发现,用户对于个性化(没有隐私保护)和非个性化应用(广告保存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的内容满足感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IBT,我们认为这种结果可以解释为用户是如何在他们周围形成信息空间,这个信息空间具有边界,从而可以控制自己的信息流的进出。相比那些广泛的、平常个人信息(年龄、性别等),保存广告明确的表明了个人对某个特定产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要求用户暴露更深层次的信息,所以会引起用户的担忧,从而会让用户犹豫是否要把广告存入应用。我们的后续调查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即当保存广告的时候用户会有更大的隐私忧虑。认识到这些情况以后,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提高个性化手机广告应用,才能使得用户能够存储更多的广告?   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用户能够保存广告信息比起仅仅应用浏览广告信息是一个质的飞跃。当一个营销者研发出一个手机广告应用以后,当然希望用户能够经常登陆使用,但是他们更希望的就是用户能够更进一步,就是用户能够在浏览广告后保存它们,这样就显示出他们对这信息感兴趣并且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购买行为。
  在讨论本研究的影响前,我们有些地方需要注意。我们用用户登录应用的频率来说明他们的过程满意度,之所以认为这种测量方式对于我们的自主研发应用是合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故意这样设计来限制用户浏览广告清单的活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的说明用户登录应用的频率就是反映出他们喜欢使用的程度。但是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会用现成的应用代替我们自主开发的应用,这样可能会导致测量过程满足感的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应用自带了搜索功能,那么就能够让用户更快更直接地找到自己有兴趣的广告(他们已决定购买广告产品),这样就会导致更加难以把过程满足感与内容满足感分开。
  尽管在设计应用的时候我们会留意这些问题,但是有些用户是因为他们已经对某些广告感兴趣而登录应用的这种可能性仍然难以被排除。我们基于用户对广告态度的变化展开了进一步的评测(平均每一次使用,即从登录到关闭应用),以及找出这个测试与用户登录应用频率的相关性。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如果许多用户登录应用是浏览那些他们早已感兴趣的广告,那么就应该在系统中显示出用户是如何浏览广告内容。为此做出了两个观测结果。第一,用户每次浏览广告的平均数量的变动是很低的,表明他们每次浏览广告的数量或多或少都相似。不会出现有些用户浏览广告数量特别的少,因为他们心里早已有想要看的广告。这可能就与我们的应用的设计有关,我们的应用是鼓励用户浏览和保存广告,同时不提供搜索功能,不让他们直接获得广告。第二,用户每次浏覽广告的平均数与登录应用的频率的相关性很低。这可能表明,在用户登录应用和他们对某些广告内容感兴趣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模式。也就是说没有迹象能够说明用户经常登陆应用是因为他们对某些广告感兴趣而不是仅仅是浏览广告。虽然有了这种因果分析,研究者也能尝试通过记录每一个用户与应用程序的互动情况(通过检查之前的活动模式来区分用户有目的的和漫无目的的搜索)。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会被认为是对顾客的一种过度监控。实际上,最小干涉和偏见和确保数据收集程序可以被接受这三者的平衡在现场实验中是一个复杂的挑战,必须被认真谨慎地处理。
  4 总结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信息边界理论,本研究目的是找出个性化—隐私矛盾的基本推力是如何能够通过技术被有效解决。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通过在用户本地手机存储和处理用户信息这种隐私安全方法来传递个性化广告信息,能够有效的增加应用的使用率(过程满足感)和保存广告(内容满足感)。除了陈述IT方法是如何开发来解决个性化-隐私矛盾,本研究还针对了一个更广泛和持久的挑战,就是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用户的信息隐私忧虑。
  参考文献:
  [1]Xu,H.,Luo,X.,Carroll,J.M.,and Rosson,M.B.2011.“The Pers-
  onalization Privacy Paradox:An Exploratory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 Location-aware Market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51),pp.42-52.
  [2]朱吟啸.基于移动交互设备应用程序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陈栋良.基于.NET平台架构P&G移动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廖骏杰(1978-),男,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及计算机通信。
其他文献
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然后扩展出较长期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常常表现为以偏概全、以貌取人等特征,它常常以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突出优点扩展到对一个人其他方面也予以积极肯定;或一个人某一方面缺点突出,它往往就会认为这个人的各个方面都不行。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优点取人、以貌取人上,而且还表现在以服饰定地位、性格,以及以初次言谈、印象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尤其是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参与,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可以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不难发现,轰轰烈烈地开展动手操作,有的收获的却是零零碎碎的边边角角。笔者现就动手操作常见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1.经过思考可得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案例]有这样一道题:正方形中最大的扇形与正方形中除去最大的扇形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比较。  师:我们如何
“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即指个人的不愿公开的私事或秘密。“数学学习隐私”,就是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隐蔽自己的学习想法、观点的
青藏高原地理形貌特殊,气候独特,冻土区域占有比例高。冻土可严重影响道路路基,影响道路施工,同时也增加了道路施工的难度和成本。文章分析了青藏高原冻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并依据其
笔者就如何实行“六个必须到位”筑牢“六道安全防线”管理基本经验进行初步探讨。
从教学层面来说,课前、课中、课后是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的三个组成要素;从思维层面上说,课堂教学既要包含教师自身对教学所作的思考,更要去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师除了需要梳理教材、选择突破、确定思路等,更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进学习。因此,运思于课前、激思于课中、反思于课后,就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一、巧解牛,“龙骨”初布——运思于课前  古
2008年10月8日,《 中国教师报 》刊载了一篇《 教育生理学,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 》的文章。该文报道了沈晓明同志(以下简称“沈同志”)试图从医学角度来研究教育、解决教育问题的事迹。笔者认真地拜读了这篇报道。沈同志从教育生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教育,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只是沈同志对现行教育的某些评价和看法,笔者认为与现实不甚相符,现提出来与沈同志商榷。  一、现行教育状况概述  沈同志说:“师
1998年颁布的美国跨世纪数字化版权法规定了版权者技术保护措施,并禁止对这些措施的规避。面对版权保护的新挑战,跨世纪数字化版权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可取性,本文将从学理
针对建筑工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防治措施。
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学习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小觑。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设置问题的目的应该明确。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为了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提问之前,老师对这些都应该心中有数。  所提问题应该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在提问前,老师应该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