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徽州妇女生活状况初探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古徽州的徽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徽商的勤恳经商、吃苦耐劳,自古就有“徽骆驼”之称。而留守在家的的徽州妇女们,默默地维持家庭、生儿育女功不可没。关于古徽州妇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比较集中在明清时期,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徽州妇女生活进行初探,对徽州妇女在民国时期的一系列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古徽州位于安徽南部,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古徽州地域,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地处原始江南古陆,总面积大致在10000平方公里左右。[1]徽州共“一府六邑”,分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府治歙县。在外面各处经商的徽州男人很多,他们往往被人家称作“徽骆驼”,这些“公骆驼”在外工作挣钱,那些留守在家庭的“母骆驼”也承担着重大和艰辛的家庭工作,她们的艰辛程度,不亚于在外操劳的丈夫们。有一首新安竹枝词这样写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这就是当时徽州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劳动生活
  (一)种地
  男子大多出外经商,家里的田地农工,自然大部分落在了留守在家中的女人手中。徽州的农妇们不仅要照顾家中一家老小,还要去田地里担任粗重的农活。插秧、耕田,割麦等等繁重的农活都落在了她们柔弱而又坚强的肩膀上。歙县农妇的日常生活就是种地种山,她们都能背着一百多斤的作物,上下行走。也不觉得十分吃力,一年收获下来的农作物,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作为养活全家的一项重要收入。休宁的乡下女子的大部分种田,譬如插秧,割稻等等,收获了以后多余的粮食也是拿去卖钱,补助家中。每年八九月秋收的时候,大户人家就会雇女工下地干活,她们整日暴晒在阳光强烈的日光之下,每日的收入也不过区区五百文。
  (二)制茶
  徽州地理环境优越,适宜茶叶的生长。徽州的茶叶是重要物产之一,远销海内外。祁门和婺源是产茶之地,所以每年春季去园里摘茶是当地妇女头等大事,在当时的妇女中,有一种极为流行的传说:“从前有一家人家的媳妇,在春天摘茶的时节,她放了自己的茶树不摘,却去帮别人家摘茶。等她丈夫回家,看见自己的茶叶都长老了,于是将她打死。后来她就变成一只杜鹃鸟,每到春天采茶季节,她便在林间喊着‘kuoco kuoco’来提醒各家的媳妇及时摘茶。[2]”很多妇女信以为真,每到春天听见杜鹃鸟在林间发出清凄的咕咕叫声时,她们便认为这是在催促她们下地采茶,警告她们的使者来了。大清早就去平底或者山坡上的茶园里,胸前吊着一个竹篮,有的还背着小孩子,一片片的采好放在篮子里,采满了再倒入大篮里再来。低的就坐下摘,高的站着摘,再高的就站在凳子上摘。早饭在家随便吃点,午饭在茶园里吃着晨间带去的冷饭,到了太阳下了山,她们也就收工了。如果是她们帮别人家摘的,就要称一下她这一天所摘的生茶叶,取她应得工资。当时的市价的一个铜元一斤,一天可以摘四五十斤,有时候也会因摘的是细茶和粗茶之分而不同工价。到了晚上,如果没有男人来担任炒茶、做茶的任务,她们也一样的要做。将茶叶烘焙后,再卖给茶号。
  (三)其他
  绩溪县北乡许多人家,均已种桑为业,卖给养蚕的人。当春天时候,桑叶长得茂盛,一般养蚕人家,都雇了很多穷苦的女工去采桑,工资不过每斤铜元二三枚,每日勤苦工作,可得四五百文。[3]徽州为万山所包围,行路起来较为不便。民国时期虽然通了汽车,但很多地方汽车还是不能通行,用轿子代步。一般情况下抬轿的多数是男子,但徽州男子大多在外,只能由女子来代替了。这些女子扛着轿子来往于崇山峻岭中。并且不以为苦,真是令人敬佩。徽州的屯溪为皖南唯一的首镇,且在钱塘江上游。每天往来的商船,都有女子在船上帮助撑船。她们多在船上掌舵,同时还要处理船上煮洗衣服等杂事。这一类女子被当时的人称为“撑船娘”。[4]徽州的女人们,白天在外面辛苦了一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还不能懈怠,家中的家务活才刚刚开始。晚上她们还要做针线、做饭、洗衣。还要做鞋子,在乡下,如果谁家的男人买鞋穿,这会被传为笑柄的,自己做的手工布鞋暖和又实用,另外还要补衣服,预备冬衣等等。在男丁少的徽州人家中,女人不仅要做女红、做饭这些轻体力的劳动,还得去自己磨坊磨米、磨麦等重体力的活。挑个上百斤的担子、下河去挑上百斤的水,在她们看来都不算稀奇。
  二、婚姻生活
  徽州是宗法社会的组织,大部分女子是服从礼教的,经营家庭是她们最大的心愿和责任。在徽州,童养媳是最盛行的,一般徽州人家有儿子的,都早早的就把媳妇抱在家里养着,免得儿子长大了不容易讨媳妇,因此早婚制度非常盛行。才十几岁的小女孩,就嫁为人妇,包揽所有家务。女孩子最天真烂漫的青春,就这样早早的埋葬了。有些人家的儿子还是个小孩子,她们便成为了“等郎媳”,徽州有一首民谣《等郎媳》就这样唱道:
  娘啊娘,做事真荒唐,
  你讲帮我给个好人家,
  童养媳等童年郎,
  我大他十岁怎样讲?
  不像老婆不像娘。
  歇着要撒尿,哭着要吃糖,
  日间领他嘻,夜间驼上床,
  清早起来帮他着衣裳。
  等到郎大我已老,
  命里注定没法怨。[5]
  她们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熬白了头发,到头来还是难逃独守空房的命运。对这种遭际她们心存抱怨,但在严酷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束缚下,她们也只好自认了命运的安排。古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贞节之风盛行。有些年轻的女子,才刚刚结婚一两个礼拜,丈夫就抛开家庭出外经商。如果丈夫在外一旦发生了不测,徽州女子只有为其守贞一辈子,才能获得社会和家族的尊重。
  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宣布了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夫妻平等的法律内容,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这是中国婚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这股新时代的春风也吹进了古徽州的大山里,有少数的女子已经开始意识到早婚制度的不合理性,积极的反抗旧式婚姻。在当地报刊《徽州日报》上,出现了大量的徽州女性否认父母给自己安排的婚事的声明,还有妇女登报称 “丈夫在外多年未归”要求离婚的声明。更有甚者,还有女子不满婚姻生活,“受人教唆”后与其他男子私奔的新闻出现[6]。尤其可见,徽州妇女还是不能完全依据当时的法律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们不敢公开离婚,只能选择私奔这样极端的方式追求自由,一旦被人抓住,等待她们的就是夫家的严厉惩罚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但相对来说,民国时期的徽州女性拥有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意识和法律武器,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   三、文娱生活
  想要从彻底上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必须重视对女子的知识文化教育。在民国时期,徽州新式的现代的女子教育从女子小学堂、女子中学到女子师范的教育体系基本建立。1920年前后徽州各县相继开办了多所女子小学,黟县第二区第一女子国民学校、第一区第一女子国民学校分别于1917、1920年创办。祁门县立女子小学校于1922年开办,1927年在校女生有50名,分为四级两班,实行复式教学。婺源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有4位女教师,女生66人。[7]虽说民国时期徽州女子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学习新知识新文化的权利,但大部分的徽州女子,仍然被封建思想荼毒,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部分还是以家庭为重。女子入学人数总体偏少,女子社会地位仍然较低。
  徽州妇女平时劳务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整个家庭操劳。在农闲的时候徽州妇女结伴而行,参加一些乡里组织的活动比如说看庙会、看花灯、看社戏等等,给她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在乡间,秋天常常有社戏出演,这是徽州女人在村子里最大的娱乐。她们盛装打扮,穿上自己做的青布衫、绵绸裙子,再带上一朵绒花,高高兴兴地去看戏。有些还在口袋里装了三五个铜板,买些瓜子、花生等小食,远远地对着戏台子边看戏边吃,吃不完的还带回去给自家的娃娃当零食吃。平时在家的时候,偶尔打打牌,或者拿着一根土做的毛竹烟筒抽抽草烟。在田间干活的时候唱唱山歌,哼哼小调、小曲,与同伴聊聊家常,这差不多就是她们全部的娱乐生活了。徽州女子在家中的休闲程度还远远比不上少数待在家中的男人,他们除了偶尔帮忙干点活外,大部分都是待在家中享福。平时里除了打牌抽烟以外,富裕的人家还会养鸟赏玩。
  四、结语
  总体来说,徽州妇女的日常生活是很艰辛的。她们的劳动和工作都是如此的繁忙,娱乐生活却又是那么的少,受到知识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她们的丈夫大多是三年两次的回家住上一两个月,在精神上也给不了太大的安慰。但是徽州妇女仍然勤劳勇敢、独立坚强。她们可以不依赖自己的丈夫独自撑起整个家庭,她们自食其力,还遵守孝道,赡养公婆。比民国时期城里的那些依赖着男人的供养,整天游手好闲的阔太太们要强得多。徽州妇女是伟大的,是她们的奉献、坚守、付出,才缔造了徽商往昔的辉煌。另外,徽州女人也很注重文化教育、全力支持丈夫、儿子读书,为徽州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的身上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但是却世世代代的坚忍坚守、百折不挠,她们才是徽州真正的“徽骆驼”。
  参考文献
  [1] 梅立乔.晚清徽州文化生态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3,11.
  [2] 万孚.徽州妇女的生活[J].今代妇女,1928(6).
  [3]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徽岭南北[M].1998.
  [4] 朱书麟.徽州的妇女劳动生活[J].女子月刊,1935,3(12).
  [5] 钱惠英.从徽州民谣看徽州妇女[J].徽州师专学报,1996,10.
  [6] 胡娟.民国时期徽州女性的生存状态——从《徽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说起[J].新闻世界,2010.
  [7] 张小坡.社会转型与近代徽州乡村妇女生活的变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5.关键字:徽州 妇女生活 民国
其他文献
《欲望号街车》是1951年由一代巨星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联袂主演的黑白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获得奥斯卡12项提名、四项大奖,除此还闪耀在各种国际电影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的类型和特色出发,对曾流传于民间表演舞台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浅显的探析。分析当前传承现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非遗保护的政策影响。提出对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发扬的思考,提出应该吸引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地域文化保护的推动,以开放和创新的心态继承传统,加大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等对策。  关键词:艺术表演 非遗项目 传承创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
摘 要: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信息也不例外。本文使用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大背景下民谣音乐的传播方式,认为移动互联使得民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移动互联 民谣 传播 “5W”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和3G技术的商用,移动互联的浪潮悄然来袭。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又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在「互联网+」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智能生活方式已成为时尚潮流发展的新方向,企业必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与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和体验世界的基础,还是一种人脑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各不相同,从而使隐喻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而这些反过来又作用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信息,丰富了文化蕴含。从隐喻方面去认知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曾填了对于研究各国文化差异的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隐喻 认知 思维 文化差异  一、 引言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