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风电场以其优越的环保特性,可再生,无污染,前景开阔的优势被大力发展,由于受地质地貌影响,大多风机机位点需要进行基础的石方爆破,以保证风机的顺利施工。在电建的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工程的质量,本文就现代电建行业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风电场;爆破技术;质量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nd farms with its superior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renewable, no pollution, the prospect of developing advantage was open, as geological features influence, the most basic points to need reservation fan of blasting project, to ensur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of the fan. In the turbine construction may will appear all sorts of problems,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urb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modern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a brief explored.
Keywords: wind power; Blasting technology;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国电招远夏甸风电场一期工程共规划安装33台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1500KW,总容量49.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本风电场场址区域地形地貌在夏甸镇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场址区域地势高低起伏变化较大,主要地貌构造单元属海滨山地丘陵,地面高程为10~25m。石方爆破量为35000m3。
爆破区虽然较空旷,但周边金矿分布密集,受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难度较大。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施工的绝对安全,需谨慎选择爆破方案和认真实施。
1.2施工地质
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表明:拟建场址在勘察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总体可分为二层,即素填土(Q4ml)和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
该层位于场区表层,主要为近代人工活动形成的产物。黄褐色、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次为少量粗中砂等。该层厚度为0.20~0.80m,平均0.50m;层底标高为155.42~158.65m,平均157.44m,层底埋深为0.20~0.80m,平均0.50m.。
(2)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该层岩石为场区基岩,属中生代混合岩形成的产物。根据勘察揭露该场地地质情况表明,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分为二个亚层即:砂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碎石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砂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浅黄色,岩石主要成份由长石、石英组成,其中长石多已表部土化,多呈黄白色,暗色矿物甚少,岩石结构松散、易碎,不能复原。手捏呈砂状,裂缝较发育,大部分被粘土矿物及粘性土充填。该层厚度0.30~0.60m,平均0.41m。该层岩石坚硬程度为软石,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碎石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浅黄色,岩石主要成份由长石、石英组成,岩石大部分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缝很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用手掰或轻微捶击易碎,能复原。该层分布广厚度大,均未揭穿。该层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较软石,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招远市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2.爆破要求与方案
2.1爆破要求
1、岩石要爆松,便于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排碴;
2、爆破时碎石不能飞散到输电线和电线杆,以免损伤输电线和电线杆;
3、爆破时的地震波不能影响路坡上的电线杆基础;
4、爆破时不允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5、施工进度必须满足合同要求。
2.2爆破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以下爆破方案:
1、采用药壶定向控制爆破法以减少飞石;
2、采用爆破工作面上方(表面)覆土遮盖以防止飞石和减弱冲击波、炮孔后方筑土堆以阻挡飞石;
3、采用路基两边先挖防震槽以减弱地震效应。
药壶爆破法,又称葫芦炮、扩炮。就是将炮孔(一般为φ38~42mm)钻成之后,在炮孔底部先分次装入少量炸药,分次爆破,将孔底扩大成球形空腔,使之可以多装药,将柱状线药包变成孔底集中药包,以改善爆破效果,提高爆破效率。此法与普通炮孔法相比,药包集中在岩体深部,爆破时为闷炮(最大内部作用药包),不易冲炮(空炮),飞石少,容易控制。冲击波也很小。
3.爆破施工方案
3.1施工工序
爆破准备→爆破参数选择→装药与填堵→警戒、起爆→清理
3.2施工方法
3.2.1爆破准备
为保证开挖尺寸满足要求,保证基础开挖质量,机械化施工采用钻孔爆破法施工,钻孔爆破施工应按爆破设计要求进行。在制定爆破设计的同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时应按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爆破施工必须由爆破负责人统一指挥,由爆破员、监炮员按爆破设计规定进行操作,警戒人员负责警戒其他人员有次序的进行撤退。施工前或施工中应受要求进行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按规范要示执行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成果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用于爆破设计、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基础岩石开挖应主要采用分层的梯段爆破方法,梯段爆破的效果应符合规范要求。紧領水平建基面,应采用预留岩体保护层并对其进行分层爆破的开挖方法若采用其他开挖方式必须通过试验证明可行。
3.2.2爆破参数计算
由于爆破山体面积不是很大,爆破高度不是很高,采用浅眼台阶爆破,多打孔,减少单孔药量,多排多段微差起爆法起爆,以防震动和飞石的危害。采用电力起爆,垂直钻孔、等边三角形布置。
装药量计算采用公式:Q=qabH 式中:
Q----单个炮孔的装药量(Kg)
a----孔距=1.2H
b----排距=W
图1 浅眼台阶爆破布眼
表1爆破时采用的一组药量参数
孔深L(m) 最小抵抗线W(m) 炸药单耗q(kg/m3) 单孔的装药量Q(kg)
1.0 0.8 0.5 0.46
1.5 0.9 0.5 0.87
2.0 1.0 0.5 1.44
2.5
.1 0.5 2.178
3.0 1.2 0.5 3.11
L---孔深=1.0~1.2H(H为台阶高度) q为单位耗药量,取q=0.5Kg/m3 本工程爆破位置空旷,周围无重要建筑物,不进行爆破震动安全分析。
3.2.3装药与填堵
装药结构:采用实装法,上部填堵长度为孔深的三分之二。选用优质粘土、混合物(缓冲层)填堵,每层50mm,用木棍分层捻实。每次最大起爆药量小于1kg,对特殊部位采用相应的起爆药量。
3.2.4警戒、起爆
警戒:爆破工作开始前,明确规定安警界线,警界线的距离300米应大于爆破安全距离,制定统一的爆破时间和信号,并在指定地点设安全哨和警戒人员,警戒人员应有明显标志。在规定时间内非爆破人员和机械设备均应按计划撤至安全地点,如无法转移 ,应采取防护措施,否则严禁起爆。在无照明的夜间、中大雨、浓雾天、雷电和五级(含五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均不得进行露天爆破作业。在电雷管起爆作业区不准携带不绝缘的手电筒,对报话机应经检查无漏电元感应电。工作区杂散电流大于30A和可能产生静电或感应电流时宜采用非电起爆。放炮人员在起爆前,应选定安全的掩蔽处所,掩蔽处所必须坚固牢靠。如需人工点炮撤退道路不得有障碍物并具备擅离条件。
起爆采用电力起爆,每次爆孔不超过30个,全部电雷管串联网路,用起爆器起爆。
炸药选用2#岩石铵梯炸药,雷管采用毫秒、延迟雷管。施工过程由监炮员监督实施。每次起爆间隔时间不应小于15分钟,由组长统一指挥,并用警报器,发出放炮信號和标志。
第一次信号---预告信号。所有与爆破无关人员应立即撤到危险区以外,或撤至指定的安全地点。向危险区边界派出警戒人员。
第二次信号---起爆信号。确认人员、设备全部撤离危险区,具备安全起爆条件时,方准许发出起爆信号。根据这个信号准许爆破员起爆。
第三次信号---解除警戒信号。未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前,岗哨应坚守岗位。除爆破工作领导人批准的检查人员以外,不准任何人进入危险区。经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准发出解除警戒信号。
3.2.5清理
爆破后,爆破人员必须在15分钟后进入爆破地点,检查有无盲炮等现象。如果出现瞎炮,需要20分钟以上才允许人员进入现场。并及时请示爆破工作领导人,派有经验的爆破员处理,仔细检查炮堆,将残余的爆破器材收集起来。并按以下规定处理:
A由于接线不良造成的瞎炮经请示后,可以重新接线起爆。
B严禁在原炮眼内重新装填或掏挖炸药,应在距原炮眼0.6米以外的地方另行打眼放炮。
C在瞎炮处理完毕前,严禁在该地点进行其他工作。
D交接班时必须将瞎炮处理情况交代清楚,待接班人掌握全面情况后,交班人方可离开。
总结
做好爆破工作是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需要说明的是在爆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最好安全工作,防止出现人员伤亡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的破坏等问题。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中,这些工作将越来越精确,并向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转移,使工程的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余茂杰;露天采场临近边坡控制爆破试验及应用[J];矿冶;2007年01期
[2]朱贤明;减少爆后根底的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3期
[3]化一栋;控制爆破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风电场;爆破技术;质量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nd farms with its superior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renewable, no pollution, the prospect of developing advantage was open, as geological features influence, the most basic points to need reservation fan of blasting project, to ensur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of the fan. In the turbine construction may will appear all sorts of problems,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urb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modern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a brief explored.
Keywords: wind power; Blasting technology;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国电招远夏甸风电场一期工程共规划安装33台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1500KW,总容量49.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本风电场场址区域地形地貌在夏甸镇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场址区域地势高低起伏变化较大,主要地貌构造单元属海滨山地丘陵,地面高程为10~25m。石方爆破量为35000m3。
爆破区虽然较空旷,但周边金矿分布密集,受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难度较大。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施工的绝对安全,需谨慎选择爆破方案和认真实施。
1.2施工地质
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表明:拟建场址在勘察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总体可分为二层,即素填土(Q4ml)和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
该层位于场区表层,主要为近代人工活动形成的产物。黄褐色、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次为少量粗中砂等。该层厚度为0.20~0.80m,平均0.50m;层底标高为155.42~158.65m,平均157.44m,层底埋深为0.20~0.80m,平均0.50m.。
(2)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该层岩石为场区基岩,属中生代混合岩形成的产物。根据勘察揭露该场地地质情况表明,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分为二个亚层即:砂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碎石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
砂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浅黄色,岩石主要成份由长石、石英组成,其中长石多已表部土化,多呈黄白色,暗色矿物甚少,岩石结构松散、易碎,不能复原。手捏呈砂状,裂缝较发育,大部分被粘土矿物及粘性土充填。该层厚度0.30~0.60m,平均0.41m。该层岩石坚硬程度为软石,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碎石状强风化花岗岩层(r51):浅黄色,岩石主要成份由长石、石英组成,岩石大部分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缝很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用手掰或轻微捶击易碎,能复原。该层分布广厚度大,均未揭穿。该层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较软石,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招远市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2.爆破要求与方案
2.1爆破要求
1、岩石要爆松,便于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排碴;
2、爆破时碎石不能飞散到输电线和电线杆,以免损伤输电线和电线杆;
3、爆破时的地震波不能影响路坡上的电线杆基础;
4、爆破时不允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5、施工进度必须满足合同要求。
2.2爆破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以下爆破方案:
1、采用药壶定向控制爆破法以减少飞石;
2、采用爆破工作面上方(表面)覆土遮盖以防止飞石和减弱冲击波、炮孔后方筑土堆以阻挡飞石;
3、采用路基两边先挖防震槽以减弱地震效应。
药壶爆破法,又称葫芦炮、扩炮。就是将炮孔(一般为φ38~42mm)钻成之后,在炮孔底部先分次装入少量炸药,分次爆破,将孔底扩大成球形空腔,使之可以多装药,将柱状线药包变成孔底集中药包,以改善爆破效果,提高爆破效率。此法与普通炮孔法相比,药包集中在岩体深部,爆破时为闷炮(最大内部作用药包),不易冲炮(空炮),飞石少,容易控制。冲击波也很小。
3.爆破施工方案
3.1施工工序
爆破准备→爆破参数选择→装药与填堵→警戒、起爆→清理
3.2施工方法
3.2.1爆破准备
为保证开挖尺寸满足要求,保证基础开挖质量,机械化施工采用钻孔爆破法施工,钻孔爆破施工应按爆破设计要求进行。在制定爆破设计的同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时应按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爆破施工必须由爆破负责人统一指挥,由爆破员、监炮员按爆破设计规定进行操作,警戒人员负责警戒其他人员有次序的进行撤退。施工前或施工中应受要求进行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按规范要示执行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成果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用于爆破设计、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基础岩石开挖应主要采用分层的梯段爆破方法,梯段爆破的效果应符合规范要求。紧領水平建基面,应采用预留岩体保护层并对其进行分层爆破的开挖方法若采用其他开挖方式必须通过试验证明可行。
3.2.2爆破参数计算
由于爆破山体面积不是很大,爆破高度不是很高,采用浅眼台阶爆破,多打孔,减少单孔药量,多排多段微差起爆法起爆,以防震动和飞石的危害。采用电力起爆,垂直钻孔、等边三角形布置。
装药量计算采用公式:Q=qabH 式中:
Q----单个炮孔的装药量(Kg)
a----孔距=1.2H
b----排距=W
图1 浅眼台阶爆破布眼
表1爆破时采用的一组药量参数
孔深L(m) 最小抵抗线W(m) 炸药单耗q(kg/m3) 单孔的装药量Q(kg)
1.0 0.8 0.5 0.46
1.5 0.9 0.5 0.87
2.0 1.0 0.5 1.44
2.5
.1 0.5 2.178
3.0 1.2 0.5 3.11
L---孔深=1.0~1.2H(H为台阶高度) q为单位耗药量,取q=0.5Kg/m3 本工程爆破位置空旷,周围无重要建筑物,不进行爆破震动安全分析。
3.2.3装药与填堵
装药结构:采用实装法,上部填堵长度为孔深的三分之二。选用优质粘土、混合物(缓冲层)填堵,每层50mm,用木棍分层捻实。每次最大起爆药量小于1kg,对特殊部位采用相应的起爆药量。
3.2.4警戒、起爆
警戒:爆破工作开始前,明确规定安警界线,警界线的距离300米应大于爆破安全距离,制定统一的爆破时间和信号,并在指定地点设安全哨和警戒人员,警戒人员应有明显标志。在规定时间内非爆破人员和机械设备均应按计划撤至安全地点,如无法转移 ,应采取防护措施,否则严禁起爆。在无照明的夜间、中大雨、浓雾天、雷电和五级(含五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均不得进行露天爆破作业。在电雷管起爆作业区不准携带不绝缘的手电筒,对报话机应经检查无漏电元感应电。工作区杂散电流大于30A和可能产生静电或感应电流时宜采用非电起爆。放炮人员在起爆前,应选定安全的掩蔽处所,掩蔽处所必须坚固牢靠。如需人工点炮撤退道路不得有障碍物并具备擅离条件。
起爆采用电力起爆,每次爆孔不超过30个,全部电雷管串联网路,用起爆器起爆。
炸药选用2#岩石铵梯炸药,雷管采用毫秒、延迟雷管。施工过程由监炮员监督实施。每次起爆间隔时间不应小于15分钟,由组长统一指挥,并用警报器,发出放炮信號和标志。
第一次信号---预告信号。所有与爆破无关人员应立即撤到危险区以外,或撤至指定的安全地点。向危险区边界派出警戒人员。
第二次信号---起爆信号。确认人员、设备全部撤离危险区,具备安全起爆条件时,方准许发出起爆信号。根据这个信号准许爆破员起爆。
第三次信号---解除警戒信号。未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前,岗哨应坚守岗位。除爆破工作领导人批准的检查人员以外,不准任何人进入危险区。经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准发出解除警戒信号。
3.2.5清理
爆破后,爆破人员必须在15分钟后进入爆破地点,检查有无盲炮等现象。如果出现瞎炮,需要20分钟以上才允许人员进入现场。并及时请示爆破工作领导人,派有经验的爆破员处理,仔细检查炮堆,将残余的爆破器材收集起来。并按以下规定处理:
A由于接线不良造成的瞎炮经请示后,可以重新接线起爆。
B严禁在原炮眼内重新装填或掏挖炸药,应在距原炮眼0.6米以外的地方另行打眼放炮。
C在瞎炮处理完毕前,严禁在该地点进行其他工作。
D交接班时必须将瞎炮处理情况交代清楚,待接班人掌握全面情况后,交班人方可离开。
总结
做好爆破工作是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需要说明的是在爆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最好安全工作,防止出现人员伤亡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的破坏等问题。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中,这些工作将越来越精确,并向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转移,使工程的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余茂杰;露天采场临近边坡控制爆破试验及应用[J];矿冶;2007年01期
[2]朱贤明;减少爆后根底的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3期
[3]化一栋;控制爆破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