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出爱国情操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j1963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应该是最大的政治。热爱文物,收藏古玩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了解了我们的前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当是多么的自豪!
  北京智化寺被偷卖的供器
  可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美妙绝伦的文物却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中吗?有人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被世界各地200多个博物馆或收藏组织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有160余万件。我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发生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个时期政治腐败,国弱民穷。我举一个元青花的例子。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陶瓷专家还在讨论:元代到底有没有青花瓷?到80年代中晚期,美国人约翰·波普早在20世纪50年代写的一篇《明以前的青花瓷》的文章被翻译了过来,还把一只青花云龙象耳瓶的照片也登了出来。可以说震惊了中国的文物界。这只青花象耳瓶上有明确的纪年,是“至正十一年”。至正是元代惠宗的年号,“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这只青花象耳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
  原来,在元代青花瓷烧造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不过烧造出来的器物大都用于出口,还有一部分是来料加工,主要集中在伊斯兰国家,国内很少见。
  研究陶瓷的专家们知道后,于2001年3月19日飞赴土耳其和伊朗。他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见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其中就有40件精美的元青花。
  接着,2005年在佳士德拍卖会上,“鬼谷子下山” 纹元青花大罐拍出了两三个亿。于是,元青花在国内大量出现,经专家鉴定,全是新仿。据专家披露,目前全世界的元青花不超过350件,且国内少于国外。因此,提醒诸位,在元青花问题上,不能听忽悠,没有那么多的元青花。
  咱们回过头来说说波普的那只“至正十一年”的云龙象耳大瓶的故事:1929年,有一个叫吴赉熙的华裔古玩商,他抱着这个云龙象耳元青花大瓶来到琉璃厂,要卖掉它。吴赉熙是从哪儿得到这个元青花的呢?是从北京的智化寺“买”的。当年作为供器的“至正十一年”的云龙象耳大瓶是一对儿,就摆在供桌上,被四处寻找猎物的英籍华裔古玩商吴赉熙瞄上了。
  当时国弱民穷,民不聊生,寺庙里的和尚生活更是艰苦。按说,再艰苦你也不能卖寺里的供器啊!可是他们卖了,就卖给了这个吴赉熙。智化寺的值守人员不单卖了元青花大瓶,还把彩绘顶棚给卖了。这彩绘顶棚专业术语叫“藻井”。这个精美绝伦的藻井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再说吴赉熙把智化寺的元青花大瓶拿到琉璃厂去卖,可当时琉璃厂的人不认元青花。您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没人知道中国元代有元青花,早在1929年更没人认识元青花了。没人买。无奈,吴赉熙把它拿到了英国,卖给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这才有美国人约翰·波普在20世纪50年代写的那篇研究元青花的文章《明以前的青花瓷》。
  在我们国弱的时候,国宝大量流失。现在我们的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加强了,有些流失海外的国宝开始踏上回归之路。1995年故宫博物院斥资2000万人民币,回购了北宋张先的《十咏图》;2002年财政部又斥资将近3000万,买了米芾的《研山铭》以及圆明园海宴堂前喷水池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今年6月,兔首和鼠首又回归了祖国。
  这是一段元青花发现的历史,也是国弱民穷致使国宝外流的辛酸史。
  北京历史的物证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有人说,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文献的局限在于主导者的意志及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对文献的修正与补充乃是证物的作用。证物虽然不能说话,却能真实地反映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
  今天我想说说我们祖国的伟大首都北京。在北京之前,冠以“伟大”二字,绝不是无聊的恭维。说出它已有3059年的建城历史,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有证据吗?当然有。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克盉和克罍就是物证。它们是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黄土坡墓出土的器物,上面刻有大致相同的铭文。收藏界有句行话:“青铜有铭,价值连城。”铭文中有“令克侯于燕”的字样。“克”是召公奭的嫡长子。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乙丑日在商都国社举行克殷即位的大典之后,同年四月庚戌日,周武王在镐京周室太庙举行隆重的燎祭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封召公奭到燕做燕侯。由于种种原因召公奭没有能够实际到任,而是由召公奭的嫡长子“克”代就燕侯。这事发生在公元前1045年。因此,北京市政府把召公封燕之年,暂定为北京建城之年。
  我为什么要把年代说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对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敬意,对这两只器物——克盉、克罍充满了敬畏。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站在楚国曾侯乙的编钟面前,感到的是一种强大的震慑力。
  收藏活动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容,譬如文物及藏品中反映出的古代宇宙观,天圆地方说、阴阳五行说等。古人认为宇宙之初是混沌世界,老子称之为道;《周易》称之为太极;后来有个叫盘古的把混沌的宇宙一劈为二,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这就是《易经》中说的“太极生两仪”。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好多事情有着深刻的影响。譬如说天坛是圆的,地坛就是方的。在家具中,宋代出现了交椅,到了明代演变成了圈椅。厅堂中摆放圈椅是有讲究的,就是两把圈椅之间放个方形的茶几。这叫作天圆地方。而北京的建筑严格遵循了这个理念。1911年,当时的洋务派学习西方,要在北京搞个冶铁公司。当时有好几个侯选的地方,有房山、琉璃河、石景山等。最后选中了石景山,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石景山离原料产地近。非也,当时的原料产地在河北,离石景山较远。那为什么呢?根据阴阳五行之说,北京的西方属金,所以把钢铁厂放那里最合适。
  近如国家体育场“鸟巢”与“水立方”。先建的鸟巢是圆形的,那么水立方应该建成什么形状?当时出了许多方案,其中被大家看好的设计方案是个“波浪形”。但是最后还是建成了方形。为什么?鸟巢是圆的,水立方是方的,符合“天圆地方”。   天上的使者:隹
  收藏中有文化,而且很深。我再举个例子,说说“隹”字,就是后来的“惟”字。在夏商周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中,如果有这个字,它一定是第一个字,“惟什么什么”。这个惟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书上就注释成“发语词”。有人提出疑问,在青铜器上铸铭文是要惜字如金的,王的每篇诏书第一个字有必要都铸上这个没用的“发语词”吗?显然是解释不通的。在《新华词典》是这样注释“隹”(惟),“古书中是指短尾巴的鸟”。于是有个学者考证出,“隹”是庙号、族徽或是图腾,因此在王的诏书中,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我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下面是我的观点,写出来就教于诸位——
  在上古,中国人认为世界分为三极或称三界,即上有天界,天界里有神仙;下有地,地有地狱;中间是人世。中国的皇帝,在秦始皇之前称王,称天子。他们说自己是天之骄子,是代表上天在统治人民。上天的旨意是怎么传达给天子的呢?是通过“巫”。那么“巫”是用什么沟通天地的呢?大家去过三星堆,见到过那棵“青铜神树”吧?这棵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9枝,每个枝上都有立鸟,枝下有成组的硕果和象征太阳光焰状的圆环,树旁有龙攀援而下。这是一棵什么树?我说是棵“通天树”。那九只鸟就是“隹”。每只鸟都是天上的使者。
  巫师是靠“隹”与上天联系的。因此在天子或皇上的诏书中,第一个字铸上“隹”(惟)意思是说,以下的话或事情是报告给上天的,或者是下面所要说的话或事情,上天已经批准了。有点像我们今天首长在文件上画圈,叫圈阅。
  后来就不写“隹”或“惟”了,干脆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奉天”就是原来的“隹”的翻译。这是上天的意志在青铜器上的反映。而大多数的上天旨意不可能都铸在器物上。最简单的办法是用乌龟壳和兽骨。这才有我们发现的甲骨文。
  顺带说一下,当时先民们沟通地界靠什么?靠一种叫“琮”的礼器。这个东西内圆外方,呈筒状。杨振宁先生认为这东西是古代的望远镜。《周礼》上说“黄琮礼地”。所以,在商周贵族的墓室中陪葬用这个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她唯一的爱女被送到国外去读大学,毕业后又留在了国外工作生活,看来一切都很完美。但是,在这位母亲与爱女的一次无意交谈中,女儿对祖国的一些不屑的言谈让母亲很担心,她担心女儿对祖国了解的缺乏和对祖国文明失去了敬畏之情。
  我给这位母亲开了药方:你的女儿不是喜欢旅游吗?下次回国休假,不如让她去看看祖国的文物。果然,女儿与其恋人游览了云岗石窟、莫高窟和西安碑林。回来后,女儿惊叹地说:“我一进云岗石窟,简直被惊呆了,简直不愿意离开。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我相信这个可爱的姑娘对祖国的崇敬和自信,很快会找回来的。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此次会计法修订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事实、完整。而事实上,每一项经济活动从其预算,发生到会计记录,
在当今,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推动创新角色,他们不仅是企业的决策者、社会的精英人才,更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他们在商界叱诧风云,他们拥有巨大财富.然而,即便如
期刊
直线与圓的位置关系共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其中相切作为一种最特殊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往往也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相切问题时,常用的知识有切线的性质及其判定定理,但通常都需要添加辅助线,把切点和圆心连接起来,构造半径,我们称之为“见切点,连半径”。  一、“连半径”,解决与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
期刊
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无处不在的噪音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发生听力损伤甚至是听力损失的风险日益加大.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
期刊
目的:观察分析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4例呼吸衰竭新生患儿,征得家属同意,随机分为NSIMV组和CAPA组,
教育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品德知识的灌输,文化知识的灌输,科学知识的灌输.学校教育的意义旨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教育,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尽力让每位受教育者都收获满满,信心十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寄托,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中国优势,实现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