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o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掀起汉语热的今天,以严谨的态度重新审视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对青少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以及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以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强调在教学中“文”“言”并重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光辉体现。钱梦龙先生说过:“当代但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汲取过丰富的营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初中到高中(中专)到大学,语文一直被视为重点难点科目,而文言文则被称为难点中的难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即使在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白话文运动的巨大冲击之后,文言文教学到目前为止也一直占据着当代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课文理解、作文、阅读等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及标准的答案,并且带有学生浓厚的主观思想与情感体验,而文言文由于时代过于久远,因此在结构、句式、字义上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原因,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十分吃力。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在现代文言文教学上花费了大量课时去对字词句进行逐一理解,现代文教学也越发的被架空,但是广大学生对文言文依旧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态度,其教学成绩亦是差强人意,文言文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意,过度重视文言文中的文言字义,而忽视文章的思想性和审美性。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章本是专家们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性精心挑选出来的篇目,但却被不少教师拆句讲字,文章失去了原有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情况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代,文言文的如此境地自然是令人十分尴尬的,这应当重新引起教学工作者对文言文教学工作问题的反思与重视。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盲区。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就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是在语文教学改革十分红火的一个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也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这不得不说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尴尬。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一番景象: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费尽心思,尽可能落实到每个字词来让学生理解透彻;但学生却仍旧是一脸漠然,低头不语,甚至是反感厌倦,这样的情况在乡镇中学更严重。语文教师们普遍反映古文单元是最难上的,相当部分学生宁可打瞌睡也不愿去听课。不管是在中学(中专)还是大学,语文教师们一致认为字词、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好它们就意味着文言文学习的成功。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形成原因
  (一)大中专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
  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的缘故,其大量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甚至已经不再通用,大量的生僻字,佶屈聱牙的字词读音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造成了极大困难;此外,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出入的语法结构,字词意义等也确实给知识积累匮乏的中学生在文章理解方面造成很大不便;而古代文言文中所彰显的价值体系,人生观念与当代中学生所追求的个性解放,追求新潮更是大相径庭,文言文面临如此的境地也是现代白话文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以考试指标为教学准则,并辅之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省略句、倒装句等字词,语法教条式的讲解,这对于中学学生,特别是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是不小的困难,而铺天盖地的一串串专业术语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其学习信心亦是一种变相打击,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相去甚远。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动机问题
  当代社会是强调汉语使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社会,而这里的“汉语”指的自然是现代汉语。而文言文中所使用的古代汉语,在日常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都派不上用场,这是否就意味着文言文永远跨不出校园的门槛?
  至少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的前途是十分渺茫的,即使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也知道文言文承载着祖国的传统文化,但意识与表现出来的现实总是矛盾的,有提高审美情操的想法却仍旧以考试重点为主学习,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却始终不挑起传承的任务。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最大动机就是提高语文成绩,学习文言文的最终追求就是奋力于中考,高考之后的高分,所谓的审美情操,所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这些相比不免略显飘渺虚无。课外会自觉阅读文言文作品的学生很少,能够充分利用学校配套的语文读本的教师也很少,而图书馆中现当代散文、小说,文言文等读物的借阅量更是少之又少。这一切只能说明,在这样一个以功利为主导的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甚至是精神层面的关注越来越少,这不单只是个教育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
  (二)当前大中专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方式重言轻文的现象严重
  钱梦龙先生很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言’是指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很多时候,一堂语文课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在了点拨重点字词、翻译以及背诵上,为了加强记忆,不仅学生需要在课文中进行大量的标注注解,老师还要在黑板上将重点内容通篇板书,因此,文言文教学活动就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难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部分。
  “综观国内外母语教材,结构方式基本有分编与合编两种类型,我国的教材基本都是合编,把听说读写等内容混合在一起编写。而国外教材分编的比较多,有语文和文学分编,语言、文学、写作分编两种情况。” 我国的教材把听说读写的内容都合编到一本语文课本,也没有单独开设文学课或者作文课,而语文课程中课文分析占了主体地位,如果过度重视文言文中的“言”,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文言文知识为重,俨然成了古汉语教学,那教师只利用到了教材的四分之一的内容,课本呈现出来什么就教什么,体现出教师并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反而被教材所牵制。   2.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自主性
  教师于学生的关系时常被忽视,尤其在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的时候,教师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将知识掌握好,常常会犯了“宣宾夺主”的毛病。20世纪80年代初期,语文教学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钱梦龙提出的“三主”观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主导,“授之以渔”而并不是“授之以鱼”。
  满堂灌的课堂看似涉及了很多内容,可效率并不高。正如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所言“把课文逐字逐句的咀嚼得像粥一样,然后喂到学生嘴里。……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处在睡眠状态中。” 学习的主体没有得到好的吸收和自行消化,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只不过是一场精彩的独角戏而已,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划分重点班与普通班并非为了因材施教
  划分重点班这种做法,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话题,不单单是在乡镇普通中学,即使是在市立重点中学,这种现象也相当普遍。“重点班”“实验班”“加强班”对中国的学生和老师都是非常熟悉的名词,关于分重点班的利与弊问题专家学者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强调教学需“因材施教”,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发现现阶段学校所谓的因材施教与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进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言文的教学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教育发生了巨大改革,白话文篇目由此进入了教材。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背离,这点自然是毋容置疑,但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千丝万缕并非可以一刀两断。鲁迅在文坛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同样提倡新文学,也创作出成就极高的白话文作品,但是他本人却是接受过传统教育,有扎实的古文根基,做到古为今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研究发现“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词组和句式,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了,但是在构词法中还保留着。没有古代汉语的知识,就没法深入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还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度。”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祖国的语言,也有助于进行现代文的学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关系,奠定了在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欠缺的地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为了达到目标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中国文学部分囊括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言文是记载古代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教育就是为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将祖国的文化传承。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
  (二)改善文言文教学法
  1.从文本出发挖掘文言文自身魅力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必定需要“文”和“言”的巧妙结合,但是大多数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字词、以翻译为主,“言”是落实了,“文”却被忽略,“文”“言”分裂,缺乏对文本的讨究,文言文“文”的魅力被封尘。
  大中专院校的教学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大都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如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五柳先生传》;用词锤炼、语言典雅、意境优美的美文比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藤黄阁序》;或者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论语》;学习之道《劝学》、《师说》;人生哲学《鱼我所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逍遥游》;有辞令,课探讨说话艺术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描写生动的说明文《核舟记》等。难道枯燥无趣的真的是文言文本身吗?文言文不应该只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学的鉴赏,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与语文具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相一致。
  将所有的篇目都拆分出来讲字词、句式,那每一篇文章都会是无区别无特点的文字堆砌,一本微型词典而已。但是挖掘出课文中的兴趣点:讨论人生价值观、分享旅游经历、哲学道理的探讨、历史人物的评论等课堂有了互动沉闷的气氛便会有所改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文言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朗诵提高学习兴趣
  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便是吟诵,即节奏很慢地反复的诵读,而文言文正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摇头晃脑”吟诵的学习方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叶圣陶先生对古今学习法的利弊做了很好的总结,强调诵读的必要性:“以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研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在吟诵的功夫太少了,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语感是语文课程中重点训练的能力之一。“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直觉的感知、领略和把握的能力。它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训练的基础,而朗读则是语言训练的基础途径。”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为名篇经典之作,不少篇目甚至可以找到著名朗诵家配乐朗诵的音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表现形式,语流音变的巧妙运用于背景音乐的配合,将文章语言的抑扬顿挫、作者情绪的变化等非常生动地表现,其所给予学生得艺术熏陶,艺术魅力的感染是不言而喻的。教学朗读的方式可以有教师的范读、集体朗诵、个人朗诵、分男女读、分组比试读等,例如,遇到对话多的文章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便可以采用典型的分角色朗读法,角色与语言整理好,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就显而易见,有助于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课堂气氛也会因学生的朗诵表演而活跃,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然会慢慢得到改观。   (三)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语文科目的专业一致性要求没有其他科目明确,多数学校都有一些非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教师,乡镇中学这一情况则更为普遍,在初中语文教师方面尤甚。文言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知识,单凭看懂文章或借助教学用书进行教学,照本宣科,文言文的教学是不会取得太大效果的。
  当然,我国也有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如“于漪(教育系)支玉恒(体育教师)、窦桂梅(音乐、数学、美术教师)” 均不是汉语言文学班子出身。但他们都是入职之后不断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深度之后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曹明海教授在其《语文教育文化学》中指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以汉字为中介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对字意了解不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浮光掠影,甚至走向误读。’” 文言文教学中,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但是影响到课堂氛围,更是关系到学生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四、结语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与学生,老师,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绝非是突然的事情,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文化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摒弃文言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区区几十年历史的白话文与已经流行了五千多年的文言文是毫无比较可言的,文言文为什么会面临当前如此的境地,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因为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是学习它的发音,它的字体,它的语法,对于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我们祖先们的人生价值,思想内涵更是是我们接触文言文的本质所在,而这恰恰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也许当社会重新拾起久违了的精神价值,当学校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文言文学习的标准时,才是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重放异彩的时刻。
  参考文献:
  [1]褚香.莫因距离忽略了美——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J].现代语文,2011,(6)
  [2]颜家明.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5,(5)
  [3]谭桂声.文言文朗读训练刍议[J].教程·教材·教法》,1997,(9)
  [4]欧阳芬、吴子兴.文言文教学应有恰当位置[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
  [5]袁彬.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J].教学大参考·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6]郑小英.利用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上)
  作者简介:
  蔡旭(1988.09~),女,汉族,广西浦北县人,研究生,大学助教,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
  李其军(1981.07~ ),男,汉族,广西浦北县人,研究生,大学讲师,现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
  项目名称:本文系广西自治区2015年高校科研课题《汉语运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研究》(编号: KY2015YB559)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化学发泡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化学发泡剂的作用机理、影响发泡效果的因素、发泡剂对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规范发泡保温板生产和建筑应用的建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其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英语教学的成败。阅读是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手段,阅读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实用价值。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固定的任务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学生阅读一些简易的英语美文。在诵读中,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流派“自由”作为反映新兴市民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的一个口号,开始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但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的自由主义,则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的合理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综合性、人文性、针对性三个方面入手,对城市规划区绿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数学课体验教学的实施,关键看教师能否实现角色的转变。数学课体验教学对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体验教学的模式探究,并对相关的数学课体验教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体验教学中数学课教师角色转变现状的分析,发现教师角色转变存在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
本文作者通过两个建筑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以点带面的说明了建筑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应具备的关键技术,并对建筑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高度统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抵御西方价值观念
本文作者主要论述了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类型,介绍了如何诊断病害虫类型及预测方法。
人事代理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用人制度改革进程应运而生的,目前在国内许多高等学校得到广泛实施.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