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定的常见误区及对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抒情类文本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进入中年级之后就开始大量出现,这一类文本借助对景物特点的描绘抒发作者情感,展现景物特质,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欣赏美景,陶冶情操,还要能够从表达视角积累写景抒情的策略。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能够从学生学情和文体特点入手,合理制订课堂教学的目标,导致教学效益不佳。笔者结合《荷花》一文的教学谈谈写景抒情类文本在目标制订时的常见误区及对应策略。
  一、把握精准定位,让目标制订不再混沌不清
  同一类型的文本,很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总是会采用大一统的模式,语言描述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未能精准定位“这一篇”文本的内在价值。比如很多教师针对《荷花》一文就制订了这样的目标:(1)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中“饱胀”“莲蓬”“翩翩起舞”等生字新词;(3)感受荷花之美,感受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貌似全面,不仅关注了知识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又涉及了情感目标,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又对表达方法进行了体悟,但如果仔细揣摩就不难发现,这一目标中的描述其实是混沌不清且残缺不全的,尤其是生字词板块就显得过于笼统,对于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未能从字音、字形和字义等多个维度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从文本内容来看,全文都聚焦荷花,一个课时难以一下子学习完整,究竟应该紧扣哪一部分內容展开学习,教学目标中并没有阐述清晰。相同的道理,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众多,中年级究竟应该围绕着哪一种学习方法,要学到何种程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在课堂中也就没有能够得到明确落实。基于这一目标下的教学流程,就只能泛泛地浮在文本表层,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
  鉴于此,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就需要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出发,渗透三个核心维度,强化文本语言和精神的交融共生,但更为关键的是关注课时教学的本体性任务,聚焦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进行具体而清晰的呈现。为此,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如下修改:(1)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胀”“蓬”“蹈”等生字,并能够紧扣课文的语境相机理解“挨挨挤挤”等词语的韵味;(2)正确、流利且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3)紧扣课文的关键性词语,感受荷花的美丽,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并进行仿写练习。
  如此修订之后的教学目标,无论是生字内容和要求,还是写作方法的着力点,或者是学习度,都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抓手,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扎实地学,集中地练。
  二、关注文本内容,让目标制订不再重心偏移
  由于写景抒情类文本洋溢着浓浓的情感元素,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在解读时,常常会犯下过于偏重情感等错误。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荷花》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就设定了这样的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同时,能够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2)在品味语言时,体悟荷花的美丽多姿,让学生真正爱上荷花;(3)感受荷花的神奇和美妙,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乍一看,这一目标的设定完全抓住了写景抒情类文本的特点,尤其是对景物特点的关注和寓景于情的体悟,堪称这一目标设定的绝对亮点,但如果从“这一篇”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就过于聚焦人文情愫而忽视了教材所赋予的文体资源,完全将教学的重心偏移到对情感元素的体验上,对文本中的语言价值和写作方法置身世外。所以秉持这一目标展开教学,课堂氛围会热烈,学生好像学得非常主动,但真正语言能力并不会得到提升。
  其实,每一类文本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元素,它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也是完全不同的。课时目标的制订需要从教材特质和创作者本身的初衷入手,更需要从文本的整体视角关注每个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目标之外,要能够让学生形成文本所描述的整体画面,并紧扣其中一个典型画面进行重点感知,洞察作者的写作策略,这需要将教学目标从“感受美丽”“体悟情感”的维度转移到“如何写景”“如何抒情”的维度上来,着力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在研讨和交流之后,这位青年教师对这一课时的部分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重点关注课文第2自然段,紧扣语段中“冒”“挨挨挤挤”等关键性词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想象荷花多姿多彩的魅力,并能够在深入感知的同时进行模仿性练笔。
  依照修改后的目标重新执教之后,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能够转移到对文本语言的表达上,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语言所描述的画面之美,更为洞察蕴藏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学生搭建了语用实践的表达平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紧扣课程标准,让目标制订不再难度失衡
  目标的制订说到底就是三个维度,即要学的内容、要学的方式和要学的程度,其中根据具体的学段,在准确制订了教学目标之后就可以将学习内容所要达成的程度进行必要的考量,防止出现过于浅薄或者过于深刻的错位现象。如还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的第二课时就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借助鲜活图片,罗列荷花还会出现怎样的姿势;(2)富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并背诵规定的语段;(3)学习作者从远至近、虚实交融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仿写另一种花。
  这一目标的制订已经完全聚焦在语言训练层面,能够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选择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目标中既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又有学生阅读思维的练习,在积累语言、感知语言和表达语言的维度上都有所涉及。但如果进行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这一目标的设定其实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难度失衡,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教师未能从中年级的实际情况入手,失去了对学情的基本考量。比如“目标(1)”难度过低,基本属于提取信息,学生自己就能够解决;“目标(3)”已经是着眼于整篇课文写作方法与运用,这显然应该是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作为中年级的核心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我们可以紧扣课标中对各个学段提出的具体目标,针对学生具体的学情和文本的特质,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到学习的最后终点,都以语段为单位展开教学,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感受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而在语言表达层面上,一般都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具有典型价值的片段,紧扣某一个侧面展开研读,并且将说得清楚翔实、写得富有顺序作为教学的关注点,巧妙地将人文情感的熏陶融合在语言训练中,从而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将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平台来落实。为此,这位教师在执教之后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修改:(1)整合图文资源,说说荷花的美丽姿态,结合语境能够理解“翩翩起舞”“随风飘动”等词语的意蕴,感受荷花姿态的变化;(2)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并相机感受作者欣赏荷花时心情的变化轨迹;(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并合力展开想象,进行迁移性实践仿写。
  上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难度上就较为贴近中年级的基本学情,也契合了学生的原始生活经验,尤其是语言训练上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层次性和思维活跃性,能够保证更多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让整节课的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纲领,一旦目标定位错位,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结构模式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写景抒情类文本的表达特质入手,谨防典型误区,通过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写景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重在通过写景抒发情感,托物言志。一般会有以下三种情感:诗中景(人)带给我们的情感,作者借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学诗之后感悟生活的情感。《江雪》就具有代表性,它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他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现的是一种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的高远意境。如何在教学中从“景语”走向“情语”,笔者以《江雪》为例谈谈写景诗情感的激发策略。  一、抓住景物,连“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了阅读策略单元的单独设置,这些阅读策略包括预测阅读策略、提问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等,这些阅读策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指引,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与抓手。其中,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阅读策略单元,这单元的课文主要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三篇精读课文和《蝴蝶的家》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要素
《信任》是一篇记事文章,文中的“我”在路边告示牌的指引下顺利来到了桃园,小狗的热情引路使“我们”很快摘到了又大又甜的桃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我们”自觉付款。文字显浅易懂,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所创造出的和谐境界,令人心生向往,作者真诚又朴实的遣词造句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一、告示板多次传递细心  “我”第一次见到告示板就觉得真有趣:“桃子—自采—三里路”,简短有趣,只怕世间仅有一例。“自采”
一群小伙伴,来到大森林寻找朋友。  小刺猬找到仙人掌,仙人掌和他拉拉手,成为一对带刺的好朋友。  小鸽子找到珙桐,珙桐笑了,说道:“太好啦,我的小名就叫‘鸽子树’,欢迎小鸽子来我家做客。”  小甲虫,很害羞,不敢和花草交朋友。他低着头,悄悄走,看见一株含羞草。小甲虫鼓足了勇气,说:“含羞草姐姐,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含羞草,垂下了头,原来她也很害羞。小甲虫快乐地唱起来:“你害羞,我害羞,害羞也
本文所谓的“放手”,是指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往往会有些懒散,漫不经心。学得较好的学生,觉得该会的都会了,学得不太好的学生,本身就比较懈怠,往往需要教师推一步走一步。其实,复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复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一、复习计划学生订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要让学生“当家作主”,使学生有事可做,不
【教学目标】  1.厘清说明顺序,与《太阳》对比阅读,感受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内容角度的不同。  2.品读关键词句,再次对比,体会事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及情感强烈、观点鲜明的特点。  3.整体对比,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布局谋篇,总览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初次对比,发现内容角度不同  1.太阳和地球都是宇宙中耀眼的星星。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回顾,谁来说说学过的《太阳》一
一、读题导入,了解背景  1.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感受?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不是种给自己看呢?我能感受到德国人有一种善良的品质,会将美丽的花让别人看。  生:自己的花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看呢?自己的花又是如何讓别人看到的呢?  师:带着这些疑问及不一样的感受,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  2.简介季羡林: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语言学家、国学家、史学家
【文本解读】  《天地人》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对于渗透传统文化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篇课文作为无注音识字的第一课,共有6个生字:“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生字分两行排列,“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你、我、他”是“人”的三个代称。背景是国画《一望大江开》,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中间是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
主题性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立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主题性群文阅读中关注学生习作视角的多样化结合,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遵循在常态中找非常态、在偶然中找必然、在对比中发现闪光点等,选择有探讨价值的习作视角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温儒敏教授强调要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新时期教学应该在
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倡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好玩也是天性使然,因此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游戏,能使学生充满快乐。所以在教学中融入部分游戏元素,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有效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借助趣味游戏,深化语言积累  语言知识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让学生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