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四有心人”,引出真情实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要做“有心人”,在学生写作中通过从课本里找例题;在生活中欣赏、采撷;将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锤炼“妙手”,寻找捷径等方法让学生有真话可写,有真情敢诉,有方法可学,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说真话 诉真情
  当虚构之风甚盛,当背诵仿写甚多,当真实真情被虚构“围攻”……试问,一个有志气、有智慧的老师是否甘于妥协?今年刚刚带过一个班,班里有三个学生是我们学校老师的孩子。写第一篇作文时,发现三个人都非常有文采,选材立意也不错。但是写到第三篇,忽然就发现落差很大。调查下来,结果很失望:是父母或者小学的老师要求他们背诵了几篇很好的例作,他们的前几篇文章是仿写出来的。我哭笑不得了,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反思着,在今天的课例中也获益匪浅,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平时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于是,就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将这些做法简单概括成“四有”,也激励自己做个有心人——研究语文教学,永不懈怠。
  一、有真例可考——从课本里找例题
  虽然有不少专家谈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但是我在此还是要强调语文学科和理科学科的共性——例题。
  我们是可以将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作为例题呈现给学生的,只是要花一些心思。例如:可以以《我的老师》为例感受直抒胸臆的写法;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看戏途中的景色描写为例,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又有多少例题可以来参考呢?用《荷叶母亲》做例题引导学生寓真情于物;用《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做例题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洞察人物内心。这些例题可以在阅读课上做练习,更可以在作文课上精彩呈现、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有真话可说——在生活中“欣赏”、“采撷”
  无视自己真实的生活,是学生没有真话可说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回归真实,是语文教师职责所在。怎样去做呢? “一路欣赏、一路采撷”——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和兴趣,教给学生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当春日嫩芽出绽,给他们几个观察的任务,把孩子放到校园里(自然会乱一些),让他们嬉笑、讨论、观察。在教室等他们一脸热气地回来,准备好几张PPT,甚至带点视频、配点音乐,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细节。某个秋日,捡到一片落叶,不妨做个简单的标本,张贴在走廊、黑板、墙面,引导学生看落叶、听秋风、想秋风染红秋叶的无情或有情。在某个突来的雪天,让学生看雪、描摹,再来个“大雪纷纷何所似”的小小讨论会,写“飞扬……飞扬……”之类的小诗。慢慢地,学生在热闹里学会“欣赏”,在优雅中学会“采撷”。
  三、有真情敢诉——将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生的作文里真情越来越少。如果被老师点评到,有的孩子甚至用这样的话为自己掩饰:“我编的”。我认为孩子们并不是没有真情可说,而是不敢说。为什么呢?怕人笑话,怕老师从一篇作文里看到自己的弱点,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怕自己的隐私被同学们发现,被他们取笑;怕说了真话,失去了朋友……
  怎样给孩子们“壮胆”呢?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我必须先试着关注、观察他们。这个关注和观察就从他们的作文开始。为了打消学生们的疑虑,我改批改1/2为全批,有的学生就不再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其他学生知道,要求老师为他们保密。后来,只对提出保密要求的学生采取只老师批阅而对其他同学保密的方法;再后来,“真”作文的氛围建立起来了,也没有人要求自己的作文“保密”了。其次,要学生真情表达,老师必须真心爱他。爱是一切教师的出发点。记得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叫况美丽,一个很有文采的女孩,但性格里多是叛逆。她将自己因为不适应初中生活的愤恨写在了作文里,并且暗示自己已经沉迷于网络。我开始关注她,并用各种方式暗示、谈话、警示……在她的作文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次次引导她摒弃网络,关心周围的真实世界。最终,她的网名从“恋上寂寞”改成了“美丽生活”,作文水平突飞猛进,她写的文章《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也在校报上发表。
  四、有真法可依——锤炼“妙手”,寻找捷径
  虽然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箴言,但是这“妙手”的锤炼可不是朝夕而就的。作文方法千千万万,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有方法可依,有捷径可走。另外,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体验和教学作文中一定也有很多的方法和经验,这些也要精心设计教学,在适当时机传授给学生。
  总之,老师要做“有心人”,在学生写作的路上担当引领者、示范者、协助者,让学生有真话可写,有真情敢诉,有方法可学,终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只要用心,法法可循!
  参考文献
  1.万强 周云波 做有心人 写个性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9期。
  2.叶袁梅 仿写——锤炼作文语言的捷径.《学苑教育》,2012年,第2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该是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的教育,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素质。 在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依然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追求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
期刊
摘 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要目标,是我们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的首要条件。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应该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过程,变成以教师给予适当性启发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以探究性学习为理念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一直以来,学生都感觉到物理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有些同学
期刊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把好题材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我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适时增加一些欣赏内容,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三大原则: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作品;要选择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本身富有儿童情趣、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
期刊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也有部分学生喜欢套用作文书上的范文模式,从而限制了思维,成为学生写作创新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写作应该源于生活,进而形之成文,由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入生活的“源水”,来激起学生的写作“涟漪”。  一、借助地域文化资源,激发写作欲望  寿光历史悠久,鼻祖仓颉曾在这里创造了象形文字,秦
期刊
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写作本身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小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每逢作文课,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然后再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支离破碎,落入俗套,究其原
期刊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
期刊
我们在高三阶段物理复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解能力,2.快速搜索知识的能力,3.自我否定的能力,4.规范解题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中的“理”应是整理、梳理的意思,“解”是懂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靠简单的重复记忆。  我们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从不主张学生去多记一些总结性的结论。高一高二的学生“书应越读越厚”,到了高三,学生“书应越读越薄”。高三更要注
期刊
摘 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作业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差异性、重现性、开放性。作业布置可以采用的形式有自选作业、分层矫正作业、自编“测验”作业  关键词:数学作业 设计 应材施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精心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努力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本文笔者根据自身课堂提问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提问 方法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
期刊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告诉我们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深入生活、回归生活。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导致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本应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因此,如何使思品课的教学不再成为脱离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