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20-01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步骤及内容:预习:1、字词整理;2、课文读两遍;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淺层、片面、主观 自私 ,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三、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四、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类、我、每个人)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五、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六、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谷川俊太郎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六、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山外:自我主观→功利立场
  山: 自然客观→生态立场
  我: 自省转变→反思立场
其他文献
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09-01  “作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作文难写”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心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不再望“题”生畏呢?众多语文前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三部曲”,并以此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告诉学生要善于观
【摘要】词汇是语言组成的最基本单位,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语言。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丰富性与准确度。特别是一些经常使用的高频率词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感知技能,还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英语 高频词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
H型钢柱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用接触网H型钢柱,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工艺稳定,强度大,使用寿命长,制违成本比较低,现已大量应用于我国高速客运专线上,针对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
职业技术学校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技术能力的培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钳工技能实训中出现了
【摘要】数学是一门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中很多内容需要经过反复的推理和验证才能得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具体实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108-01  相对于语文这种相对感性的学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