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2) 2012年网络经典语句: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据说“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若鲁迅先生在世,大概会把它加入阿Q的语录中去,倒也不赖。
这句“心灵鸡汤”实在无趣。佛陀慈悲为怀,尚有金刚怒目。甚至那些成天嚷嚷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陈腐老先生们也不敢这么说吧,其所为何?就是因为生气是人生而拥有的情绪,或者说能力。婴儿初啼,哭的莫不是对这世界的愤怒:为何把我从那么舒适的母体带到了这污浊的尘世?对此,我们何从劝止?
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不生气?若这句话不算反问,我便能作出回答:懦弱。因为懦弱,我们有了“人善被人欺”这样的俗语;因为懦弱,我们有了“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经典;因为懦弱,我们有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评价。“好人”们总是被人欺负而不生气、帮人做事却被埋怨而不生气,诸如此类,不公、不正都能被“好人”们吞下肚去。何等恭顺的良民!但你想想这样的人组成的国家最终会落得个什么下场!
世事繁复,怎会没有我们生气的时候?《好汉歌》中唱“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生气时就得生气。面对秦王的失信与戏弄,蔺相如冲冠一怒,持璧睨柱,不惧共亡。面对另一个秦王的强辩与威逼,唐雎瞠目一怒,直欲血溅五步,天下缟素。面对外族入侵,岳飞振臂一怒,壮怀激烈,金戈铁马,气吞如虎。面对这些,如何能不怒?但这种情况下,除了他们,又有谁人敢怒?而历史巨轮的舵,正是被这一群愤怒的人以血肉之躯生生扳动。
那么生气之后呢?无所作为而偃旗息鼓了么?当年孙中山先生向袁世凯妥协之前,何尝不生气?可之后却还是将革命成果拱手相让,最终让人怀疑“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乃是痼疾。所以,生气之后,更要有所作为。或者说,生气本就是指这样一组连贯的行为:怒而后发。若是怒而不发,那么与受人欺而忍气吞声、只言“就当儿子打老子”的阿Q有何区别?
敢怒,敢言,敢为。在蔺相如他们那个古旧年代,尚有愤而一争公平者,何况现代法治社会呢?夫子言:“以直报怨”,是生气之道也。
得分: 52分
作者目光犀利,思考深刻。开篇从网络语录“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中读出了隐藏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颇深。接着分析“有些人不生气”乃是源于懦弱,从“人善被人欺”的俗语,到“乡愿,德之贼也”的经典,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价,举例论证,层层剖析这种懦弱深入国民骨髓的危害,最后提出结论——只有做到敢怒、敢言、敢为,才是真正的生气之道。文章借“生气”这一常见的情绪,思考国家民族的命运,立论高远。
但文中关于“生气”的观点似乎有些绝对,“生气”与否,受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限,应更辩证地看待,且文中关于“生气”的论证缺乏到位的因果分析,影响了得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2) 2012年网络经典语句: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据说“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若鲁迅先生在世,大概会把它加入阿Q的语录中去,倒也不赖。
这句“心灵鸡汤”实在无趣。佛陀慈悲为怀,尚有金刚怒目。甚至那些成天嚷嚷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陈腐老先生们也不敢这么说吧,其所为何?就是因为生气是人生而拥有的情绪,或者说能力。婴儿初啼,哭的莫不是对这世界的愤怒:为何把我从那么舒适的母体带到了这污浊的尘世?对此,我们何从劝止?
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不生气?若这句话不算反问,我便能作出回答:懦弱。因为懦弱,我们有了“人善被人欺”这样的俗语;因为懦弱,我们有了“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经典;因为懦弱,我们有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评价。“好人”们总是被人欺负而不生气、帮人做事却被埋怨而不生气,诸如此类,不公、不正都能被“好人”们吞下肚去。何等恭顺的良民!但你想想这样的人组成的国家最终会落得个什么下场!
世事繁复,怎会没有我们生气的时候?《好汉歌》中唱“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生气时就得生气。面对秦王的失信与戏弄,蔺相如冲冠一怒,持璧睨柱,不惧共亡。面对另一个秦王的强辩与威逼,唐雎瞠目一怒,直欲血溅五步,天下缟素。面对外族入侵,岳飞振臂一怒,壮怀激烈,金戈铁马,气吞如虎。面对这些,如何能不怒?但这种情况下,除了他们,又有谁人敢怒?而历史巨轮的舵,正是被这一群愤怒的人以血肉之躯生生扳动。
那么生气之后呢?无所作为而偃旗息鼓了么?当年孙中山先生向袁世凯妥协之前,何尝不生气?可之后却还是将革命成果拱手相让,最终让人怀疑“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乃是痼疾。所以,生气之后,更要有所作为。或者说,生气本就是指这样一组连贯的行为:怒而后发。若是怒而不发,那么与受人欺而忍气吞声、只言“就当儿子打老子”的阿Q有何区别?
敢怒,敢言,敢为。在蔺相如他们那个古旧年代,尚有愤而一争公平者,何况现代法治社会呢?夫子言:“以直报怨”,是生气之道也。
得分: 52分
作者目光犀利,思考深刻。开篇从网络语录“生气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中读出了隐藏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颇深。接着分析“有些人不生气”乃是源于懦弱,从“人善被人欺”的俗语,到“乡愿,德之贼也”的经典,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价,举例论证,层层剖析这种懦弱深入国民骨髓的危害,最后提出结论——只有做到敢怒、敢言、敢为,才是真正的生气之道。文章借“生气”这一常见的情绪,思考国家民族的命运,立论高远。
但文中关于“生气”的观点似乎有些绝对,“生气”与否,受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限,应更辩证地看待,且文中关于“生气”的论证缺乏到位的因果分析,影响了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