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规则可以规定教育惩戒措施吗?——基于对现有研究和制度规定的双重反思

来源 :教育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i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教育规范,我国中小学班级规则广泛规定了教育惩戒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班级规则对教育惩戒措施的规定就具有正当合理性.支撑中小学班级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措施的现有理据类型主要包括规则构成论、学生自治论和现实有益论,但它们分别具有明显的语境性错误、显著的对象性错误和严重的价值性错误,不能作为支持中小学班级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措施的理由.同时,在教育类法律和行政法规未就教育惩戒措施进行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为部门规章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措施的系统规定本身也面临着合法性补强的问题,其中的赋权性规定也不能作为中小学班级规则可以规定教育惩戒措施的依据.对于学生的个体失范行为,应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危害后果,主要通过对校纪校规、地区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普遍性教育规则以及教育法律规范等的合理适用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理.
其他文献
在公共危机领导过程中,校长与教师、学生等主体以及校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形成适应性领导行为.为及时捕捉校长在当前新冠疫情中的适应性领导行为,根据目标取样法,我们对上海市11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结果,疫情下校长的适应性领导行为可描述为:危机形成期的长期“未雨绸缪”和及时“敏感警觉”的叠加;危机爆发期的基于“事”和基于“人”的领导并重;危机持续期的学校复学后“恢复”与“反思”共进.公共危机中校长适应性领导行为生成,与坚定的信心信念、前瞻的预防准备、高明的危机决策、主动的担当作为、积极
“依法治教”的命题形成于教育立法的恢复和繁荣阶段,故而“依法治教”之“法”容易被理解为“实定法”,旨在破除教育治理政策化的路径依赖.但这种传统观点难以解释教育制度改革中的“良性违法”现象,同时忽视了教育治理中广泛存在的公共政策、学校章程、校纪校规等“软法”资源,还可能陷入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中心主义.教育治理的普遍性、专业性、自主性和应时性,决定了其对“软硬法混合治理”模式有着极大的需求.“依法治教”之“法”并不局限于具体法律规定,而是指法治体系、思维和方式,亦即在尊重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将“法”之范围确定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蓬勃飞速发展,新兴科技手段正在推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时空灵活、优质高效、智慧便捷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在线音乐教育应运而生.传统音乐教育向在线音乐教育发展与转变的过程中,在教学方式、内容、目标上呈现出由讲台向平台、专业化向大众化等巨大变革.在线音乐教育的未来道路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完善平台、同行、学习者之间三维立体监督机制,探索教师资格和课程质量认证制度的建立工作,进一步提升在线音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