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7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征,总结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1995~2004年发生椎间盘炎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例椎间盘炎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1例因症状重,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而经吸切置管冲洗引流而恢复。结论: 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效果良好。
  【关键词】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早期诊断
  椎间盘炎是腰椎间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其危害大,病人痛苦,疗程较长。我院自1995~2004年共实施腰椎间盘手术627例,其中介入209例,发生术后椎间盘炎5例,院外转入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例椎间盘炎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42.8岁;L4~5 5例,L5~S1 2例;发病时间:最短5天,最长25天,平均发病时间11.3天;2例行半椎板切除术,3例行开窗切除术,2例行经皮摘除术,2例术后未放置引流。
  1.2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术后3天~3周原已消退或缓解疼痛突然加剧,呈痉挛性,日轻夜重,疼痛常向会阴、髂骶部放射,任何使躯体移动或震动均可诱发疼痛加剧。病人惧怕咳嗽,排便及翻身,叩击床板亦可使症状显著加重,但原有根型症状不明显。切口处一般无明显红肿,但有明显深在后痛。病人体温在37.5℃~38.2℃,白细胞一般显著增高>10×109/L。血沉35~140mm/h。
  1.3特殊检查
  1.3.1 X线片 7例患者早期X线片无明显改变,6周后摄片发现椎间隙变窄、上下椎体边缘模糊、毛糙,其中3例可见椎体不规则破坏。
  1.3.2CT扫描 5例在发病后1周行CT扫描,3例可见病变椎间隙密度降低,骨质破坏,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其中1例合并有椎管内血肿。2例无明显变化。
  1.3.3 MRI检查 4例在发病后1周行MRI检查发现T1W病变椎间盘及邻近椎体信号减低,T2W则信号明显加强。
  2 讨论
  2.1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引起术后椎间盘炎的原因较多,其与病人自身条件、手术室无菌环境及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有密切关系。在7例患者中,2例为PID术后,分别在术后4天及第20天发病,均是在同一下午,同一手术台上完成。转入我院的2例由同一医生,自带器械,于同一天在两个不同医院内实施。术后由于管理者经验不足,均在24h内拔除引流管,分别在术后第7天、13天发病。椎间盘手术操作并不复杂,但椎间盘无血液供应,抵抗力较差,加上手术室无菌环境差,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中组织碎片残留,切口出血及手术后留下空腔,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条件,是导致术后椎间盘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椎间盘手术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操作规范,技术娴熟,术中止血彻底,术后引流良好且时间充分。同时手术室必须具备良好的无菌环境,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
  2.2术后腰椎间盘炎临床表现 6例病人主要表现为术后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缓解或消失,继而出现剧烈腰骶部疼痛、酸胀,并向臀部及髂骶部放射,其中2例向大腿内侧、会阴部放射。强迫伸直体位,拒绝翻身,惧怕一切活动,不敢咳嗽及深吸气。1例腰部肌肉明显痉挛,压痛剧烈,稍有触摸或盖被时疼痛加重,只能借用烧伤烘干器进行取暖。椎间隙深压痛、叩击痛明显。6例均有震床疼痛,5例病人有不规则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最高达39.5℃,白细胞数3例正常,4例在10~21×109/L之间,全部病人血沉增快在35~140mm/h。
  2.3诊断与治疗 术后椎间盘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直接影响其疗效及预后[1]。早期X线无明显改变,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CT对椎间盘炎早期诊断尚存在争议,邱勇等认为CT对椎间盘炎早期诊断并不可靠[2],而滕皋军等则认为CT能较早发现椎间隙改变 。我院5例患者发病1周后行CT扫描,2例无明显改变。这可能与阅片者认识水平有关。MRI则较为敏感,能为椎间盘炎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2.4术后椎间盘炎治疗 椎间盘炎治疗应按照外科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特别是二重感染。由于椎间盘解剖结构特殊,血液循环较差,故抗生素难以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应用抗生素时间宜长,应持续6周。应用抗生素原则:广谱、高效、足量、低毒、联合用药。对于效果不佳,全身中毒症状显著,有脓肿形成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本组1例经1周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改用吸切置管冲洗引流后,症状迅速控制。细菌培养为变形杆菌生长。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血象不高者多为低毒性感染,不易培養出感染菌种;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多数能取得良好疗效。 因此,我们选用头孢唑啉2.0g+生理盐水100ml于15min滴完,8h 1次,对头孢唑啉过敏者可选用阿奇霉素,症状基本能控制,中毒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酌情减量给药2~3周,整个疗程约5~7周。术后椎间盘炎病程长,机体消耗大,支持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缩短疗程。术后腰椎间盘炎,由于组织破坏、炎性渗出致椎管压力增高,导致剧烈疼痛,绝对卧床休息、轴样翻身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总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术后管理不当会加重损伤,引流不畅,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手术室无菌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椎间盘突出症无论是手术还是介入治疗,都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细致地做好术前各项准备,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提高手术者操作技能,以杜绝细菌生长繁殖环境,防止术后椎间盘炎发生。一旦出现症状应早诊断,采用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邱勇,朱泽章,王斌,等.成人自发性椎间炎.中国脊椎外科杂志,2004,14(1):18.
  [2]滕皋军,何士诚,郭金和,等.经腰椎间盘摘除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5:14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3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对其治疗要点,疗效,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除,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0% ,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3% 以上。采用人工全髋关节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和心肌梗死后相关的全身症状;特征性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升高;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但据统计,约32%急性心肌梗死无胸痛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很容易产生误诊和漏诊,因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影响疾病预后。为更好的早期识别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降低误诊率,以便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现对我院的40例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