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珠林寺壁画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zs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敏珠林寺,始建于公元10 世纪,17世纪扩充再建

  对西藏缺少了解的人们普遍认为,西藏绘画仅有一种样式而已,那就是最容易见到的在18世纪以后逐渐定型的勉唐派标准样式。这种印象会影响人们对西藏壁画艺术的准确判断,容易错误地认为,近三百年来西藏绘画艺术水准总体上不是很高,这也是今天国内和国际的主流艺术界不重视和不了解西藏绘画史的原因之一吧。事实确是如此,从现在上溯三百年,“标准样式”成为西藏民族绘画形式和特色的典型代表,这样的绘画作品遍布了大多数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但是,在看似千篇一律大量重复的壁画当中,个别特色鲜明,突破常规的精彩壁画也是有的,这些珍贵的艺术个性张扬的作品成为西藏绘画史后期的亮点,敏珠林寺祖拉康三楼的壁画就是最优秀的例证之一。
敏珠林寺白塔

  敏竹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重要寺院,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境内,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十公里处扎囊河以东的山谷中,在四面群山环抱的西侧高坡之上,寺院深藏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敏珠林”在藏语中是成熟解脱之意。原敏珠林寺本为10世纪实现了“下路宏法”壮举的“鲁梅十人”之一的重要人物楚臣西绕大师所建,当年只是一座小寺院。历史上敏竹林寺以注重研习佛教经典、天文历法、书法修辞及藏医、藏药等而闻名全藏,历年的《藏历年表》均出于此。
  在五世达赖时期,格鲁派成为教派势力最强大的门宗。由于五世达赖本人对宁玛派的教法十分喜爱,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五世达赖授命自己的经师,宁玛派伏藏大师德达林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寺院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宁玛”是旧教之意,其教法传自一千多年前的莲花生,遵循前宏期所译佛经典籍,是以大圆满为法门的教派,也称为“红教”。这次由德达林巴居美多吉主持的扩建,完成了由三座主要祖拉康、大白塔、僧房等构成的建筑组合体。寺院围墙呈多边形,主体建筑祖拉康坐西朝东,规模宏大。
《菩萨、莲花生、赤松德赞》,敏珠林寺大殿三层壁画局部。
《宁玛派高僧》,敏珠林寺大殿三层壁画局部。

  1718年(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部侵扰西藏,寺院建筑部分被毁,蒙古军官才朗珠布下令禁止宁玛派信仰,并毁坏宁玛派的佛像、经书和佛塔等。敏竹林寺的活佛、经师、译师、施主等多死于战乱之中,寺院中的珍贵文物也遭到毁灭性破坏。
  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在七世达赖与僧俗官员的倡导下,宁玛派信仰被恢复,各地被毁的宁玛派寺庙也得到修复。吾坚尕桑和吾坚曲扎两位格西主持重修了敏竹林寺。
  在敏珠林寺主殿祖拉康的第三层殿堂内,存有完整的壁画,画有数百个佛像和宁玛派的高僧像。人物形象整齐排列没有主尊,形象全部一样大小。壁画的特色是以白描为主要造型手段,仅施以红、绿、黑色的渲染,三种色彩极为浓重,达到了类似于版画的强烈视觉冲击力,露出的黄底色成为壁画的主色,呈现完整统一的暖黄色调。在全西藏也不可能见到有如此画法的第二例,表现出异常独特的绘画风格。
  根据颇罗鼐的文字记载,这铺壁画的作者是大师德达林巴的弟弟——罗千 · 达玛释利 · 曲巴嘉措。他是宁玛派敏竹林系的传承者、大译师、佛学教育家、画家和书法家。达玛释利少年出家为僧,在十五岁和二十岁,由五世达赖授予沙弥戒和比丘戒。在他的一生里,留下了关于教法和五明的繁多论著,在他众多的弟子中多有成就卓著的高僧大德,颇罗鼐就是他的著名弟子之一。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入侵破坏敏竹林寺时达玛释利被蒙古人杀害。
敏珠林寺所在的小山村

  达玛释利·曲巴嘉措的壁画风格十分鲜明,在藏传佛教绘画史当中也是仅见的特例。線描粗壮有力又流畅劲健,造型饱满鼓胀。红黑两色以平涂为主,在形状的边缘处留出亮边,有效地表现出前后层次和立体的起伏。宁玛派的僧人都有一个突出的标志,那便是蓄有长长的头发,一般不规则地盘于头顶。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后期。朗达玛灭佛时,僧人们为了能够继续传法和修行,转入了民间,蓄发成家,形同俗人,教法靠父子、叔侄间一代代传播和接续。后宏期佛教经上下两路传回西藏腹地,译经建寺的高潮再次兴起时,称旧译教法的门宗为宁玛派(旧教派),僧侣们为有别于其他新兴宗派,仍然成家蓄发,故此,长发为宁玛派僧人的明显标志。
  这种差别证实了画师过人的造型能力。往往这类“标准量度”之外的西藏本土人物塑造,最能见出大师与庸匠之间的差别。一个好的画师能够在规范中找到自己创作状态的自由天地,能够在法度程式间游刃有余,化僵化的定式为有用的语言和工具。
  法身普贤。普贤菩萨意指有遍及一切众生所望的贤德。以双身示现的法身普贤是西藏密宗所独有的。整个壁画的人物造型都强烈的显露出属于达玛释利 · 曲巴嘉措个人习惯的造型类别。他们都有较夸大的五官,特别是一双巨大的眼睛。头饰、飘带、着装、人物的面部和双手的造型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里南亚的特征已无影无踪,就是汉地的飘带花饰也早已改变了味道。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勉唐派确立之日起,西藏样式终于完整出现。 17世纪以后大量简化了新勉唐画派的“标准样式”主导了画坛,这一典型的西藏绘画样式成功践行了弘传佛法的伟大使命。因此,敏珠林寺独具个性的壁画艺术就更显得珍贵了。
《上师像》,敏珠林寺大殿二层壁画局部,公元17世纪
《上师像》,敏珠林寺大殿二层壁画局部,公元17世纪
敏珠林寺大殿三层壁画局部,公元17世纪
其他文献
这张照片背后一组窑洞是当年18军在四川修建甘孜机场时,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在机场跑道南侧、西侧修建的“延安式”窑洞群,有七八个女兵,因半夜大雨窑洞坍塌,全部牺牲了  “作为18军的后代,我宣誓:做‘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让父辈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我们一定为18军前辈的伟大形象添彩增光。”铿锵有力的誓词,在拉萨烈士陵园回响。  2020年10月底,在拉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24名18
让云飘浮在萨普神山。  让娜秀大地的麦田更加丰满。  又到了比如的黄金夏季,  花儿绽放,青稞酒更浓香。  让蜜蜂飞吧,让心里留着最后的芬芳。  谁此刻不在荒原,就不是过客。  谁此时落寞,就永远落寞。  但愿长醉不愿醒。做梦,发呆  在怒江峡谷不停地游走,  迂回,大雪纷飞。  离开比如那天是七月底,驱车不到半个小时,就爆了胎,距离之前遭遇泥石流的地方,也就几公里。天上飘着小雨,我在怒江大峡谷边
作者:陈家辉、杨永平  内容简介:纳木错地处羌塘高原南部,湖面海拔4725米,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东南部为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广袤的羌塘高原,地势高亢,景色优美。  《纳木错常见植物图册》系统介绍了纳木错的主要植被类型。全书以图片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为野外植被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被旅游人士作为高原植被方面的科普读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容包括高寒湿地景观之一、
上午,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藏族人推开我的办公室,憨笑着问我:“老局长,还认识我吗?”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摇摇头,真的是认不出来。他说:“我是索朗旺堆,是李彬的儿子啊!”说着,他抓着我的手,放在他脸上亲亲。  哦!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是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我的同事李彬是副局长。在藏北,说李彬恐怕知道的人不太多,可要说他的藏名“土敦”,就都知道了。我问他土敦是什么意思?李彬解释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奔向西藏的那群时尚青年中,牟森是显眼的一个。  显眼的个子、显眼的才华、显眼的情怀。  和那个时代所有同龄人一样,他揣着梦想来到西藏;  离开后的几十年,西藏仍是他生命不变的主题之一。  人物:牟森,上世纪80年代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后创建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被称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先驱”,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由其开创的新门类课程“跨媒体巨构”。  “青春戛然而止”  
瓊林村最后的米剂(即助理巫师)达果老人,也是南伊沟最后一个会看鸡肝算卦的人秋物  密林里的一声虎啸。林芝的秋天,因森林之虎珞巴人的存在而显得别有生机。  我对西藏民间的流通一向敬佩有加,曾经在那曲买到过阿富汗的杏仁蜜饯,在拉萨买到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手电筒,但是当我在成都某个德格藏家的私人博物馆中看到珞巴族崩尼、阿布达尼等部落的竹编小帽时,还是觉得震撼。  “这些都是民族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好
拉丁學名:Dremomys lokriah  形态特征:头体长16.5~20.5厘米;尾长13.5~22厘米,体色呈暗赤褐色;耳背面有一个明显的白色略带淡黄色的斑,腹毛橘黄到米黄色。尾上下有黑色和浅黄白色相间而不甚有规则的环纹。  生活习性: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等地,栖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树林中,以果实、坚果和植物其他部分及昆虫为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中最常见的哺乳动物。
车子经过一个巨大的垃圾堆,一拐弯开进了嘈杂的岗底斯宾馆大院中。我探头看看窗外。七八辆越野吉普旁,一群穿着大红大紫冲峰衣的人正叽叽喳喳地搬他们夸张的行李,氧气袋、睡袋和摄影包。同行几个从日喀则来阿里机场打工的藏族小伙和姑娘们早下了车,一脸怯怯的表情,挤在一旁。  九年前,我和两个日本青年一起住在岗底斯旅馆的一间小屋里,好几次被从屋顶漏进的夜雨打醒。那时的岗底斯旅馆不过是几溜简陋砖房围出的院子,院子外
1950年8月1日,陈忠义出征前给家中的一封信甘谷车站陈忠义和战友合影(右一)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火车站,是西行铁路线上一名不见经传的小车站。2014年7月以来,我连续三年乘坐广州经由武昌至拉萨的Z264列车途经这里。由于列车在此不停站,我只能用手机拍下飞驰的站牌,默默敬礼。  新疆先遣连烈士陈忠义之子陈永泰的一家,就生活在这个县城。  陈忠义报名参军离家时陈永泰只有3岁,因为年幼,他对父亲基本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如今你四海为家  ——许巍《曾经的你》  之所以以许巍的这首歌开头,是因为这几句歌词映照了自己离家后到现在这些年的状态。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不甘于在父母身旁平凡地生活,2007年从步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毕业前我骑行滇藏线,全程2750千米,骑了31天。毕业后不甘心只是坐在办公室写代码,独自踏上了从珠海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