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图形和数学模型分析去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政府行政职能,这给行政专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教师探索一种适用于行政专业的政府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以便让学生理解政府经济学的内涵。高校政府经济学教学中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府经济学的兴趣,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
关键词:政府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一、 在《政府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经常运用案例来说明自己观点,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也是案例教学的一种体现。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先贤们也经常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而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 是由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的。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但随着大高校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
政府经济学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它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图形和数学模型分析去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政府行政职能,加之行政专业学生大都为文科生。不同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开设过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前置课程,行政专业的学生只在《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中接触了部分经济常识。这给行政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感到内容抽象而枯燥,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教师探索一种适用于行政专业的政府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以便让学生理解政府经济学的内涵。高校政府经济学教学中如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府经济学的兴趣,便于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二、 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现实应用
政府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范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与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政府与市场,市场机制及政府经济职能;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政府经济学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学习政府经济学既要具备政治学的基本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面对大量数据、图形和数学模型,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案例教学法,将深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浅显化,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应用政府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如讲授我国的财货政策时,就结合建国后我国历年的财货政策的更迭,着重介绍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财货政策,分析其原理、效应及机制,课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未来财货政策走向,强化所学。另外选取学生感兴趣又和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如:电商之争、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等。从生动形象案例的分析中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 易懂好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政府经济学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设计
1、 内容更加新颖详实,结合时政,启发学生兴趣
除国外经典政府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之外,政府经济学案例还可以运用寓言、文学典故、诗词和新闻报道等作为课堂案例。运用丰富精彩的案例,可以在避免课堂讲授过程中纯粹讲述理论时的枯燥无味,使得教学形式新颖,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案例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对案例中涉及的事件和数据具有亲切感。比如讲解国有企业一章时,恰逢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当时社会热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方针。就可结合时政,分析国企取消行政级别的势在必行。
2、 坚持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时,要坚持案例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要有大量详实的文字、图表资料,还要有图像影音等立体资料。案例引入之后,还要有讲解案例中蕴含的原理。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讲解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展开讨论,锻炼学生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系统讲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贫富不均的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了解经济现象发生背景的基础上,增加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转变学生观念、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这一代的学生虽然也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案例教学法,仅仅是将案例当做是教材以外的知识补充,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堂参与较少,案例教学的课堂仍旧是教师做主导,这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是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这样学生不仅需要提前预习案例所需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从众多的材料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以案例中出现的角色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方案,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本論文属于衡水学院法政系教学教改课题:《政府经济学》案例教学操作模式创新探析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3):7-11.
[3]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3):51-52.
关键词:政府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一、 在《政府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经常运用案例来说明自己观点,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也是案例教学的一种体现。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先贤们也经常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而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 是由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的。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但随着大高校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
政府经济学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它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图形和数学模型分析去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政府行政职能,加之行政专业学生大都为文科生。不同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开设过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前置课程,行政专业的学生只在《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中接触了部分经济常识。这给行政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感到内容抽象而枯燥,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教师探索一种适用于行政专业的政府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以便让学生理解政府经济学的内涵。高校政府经济学教学中如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府经济学的兴趣,便于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二、 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现实应用
政府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范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与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政府与市场,市场机制及政府经济职能;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政府经济学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学习政府经济学既要具备政治学的基本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面对大量数据、图形和数学模型,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案例教学法,将深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浅显化,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应用政府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如讲授我国的财货政策时,就结合建国后我国历年的财货政策的更迭,着重介绍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财货政策,分析其原理、效应及机制,课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未来财货政策走向,强化所学。另外选取学生感兴趣又和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如:电商之争、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等。从生动形象案例的分析中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 易懂好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政府经济学在案例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设计
1、 内容更加新颖详实,结合时政,启发学生兴趣
除国外经典政府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之外,政府经济学案例还可以运用寓言、文学典故、诗词和新闻报道等作为课堂案例。运用丰富精彩的案例,可以在避免课堂讲授过程中纯粹讲述理论时的枯燥无味,使得教学形式新颖,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案例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对案例中涉及的事件和数据具有亲切感。比如讲解国有企业一章时,恰逢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当时社会热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方针。就可结合时政,分析国企取消行政级别的势在必行。
2、 坚持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政府经济学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时,要坚持案例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要有大量详实的文字、图表资料,还要有图像影音等立体资料。案例引入之后,还要有讲解案例中蕴含的原理。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讲解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展开讨论,锻炼学生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系统讲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贫富不均的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了解经济现象发生背景的基础上,增加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转变学生观念、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这一代的学生虽然也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案例教学法,仅仅是将案例当做是教材以外的知识补充,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堂参与较少,案例教学的课堂仍旧是教师做主导,这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是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这样学生不仅需要提前预习案例所需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从众多的材料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以案例中出现的角色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方案,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本論文属于衡水学院法政系教学教改课题:《政府经济学》案例教学操作模式创新探析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3):7-11.
[3]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