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及反思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热。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模式”将我国带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它会引领全世界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模式”使我国进入了环境“三高”的境地,公平与正义严重缺失,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文章围绕“中国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看待“中国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模式” 提出原因 正确看待
  各种“模式”的提出
  世界上现存多种模式,例如“北欧模式”、“拉丁模式”、“东亚模式”、“自由主义模式”,还有曾经的“苏联模式”,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现。一个“模式”的提出可以概括为三种原因:
  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古语说:不二错,必大成。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关键在于此。能够不二错,其实就是总结经验,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上面提到的这些“模式”,不管是自身提出来的,还是他人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向“模式”学习借鉴,联系本国或区域的实际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
  理论升华,填补空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模式”的提出,其实就是世界各国或区域发展方式的理论升华,它们填补和丰富着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充分表现出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包藏祸心,捧杀侵蚀。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多种“模式”的提出,其初衷各有不同。首先就是谁提出的这个“模式”,有可能是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敌对者,意识形态中的对立国等;其次国家或区域自己本身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提出“模式”的层次,也没有什么特色值得总结、学习和借鉴,“模式”提出者的目的就值得怀疑了,一方面是捧而杀之,被对方抬的很高,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从而可能脱离本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导致以后的发展出现滞后甚至停止的危险;另一方面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世界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由于没有战争的宣泄而愈演愈烈。所以随时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肯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大唱颂歌。该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认为是“中国模式”存在的重要表现,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方面进行阐述,赞颂成就,回避问题,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法宝,可以改变一切,大有“超英赶美”的势头,俨然一幅“天朝上国”的样子。
  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唱衰中国。该观点认为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换来的,政治上讲究效益,不求公平,忽视民主、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不存在积极意义上的“中国模式”。甚至预言中国再这样发展下去,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会栽跟头。就算有“中国模式”,也不是正面意义的,大叹中国没有未来。
  正确看待“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如其它各种“模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之一。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模式”,“中国模式”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中国发展迅速,顶住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的发展方式就是万能的。没有必要把“中国模式”妖魔化,它只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小水花,所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模式”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这是东西方相互借鉴的结果。清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禁锢的思想。面对列强及长期的屈辱,中国踏上了学习借鉴,寻求富强的旅程。洋务运动,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戊戌变法,借鉴西方发展模式,试图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它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大批中国人,据统计,民国初年成立了三百多个政党,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次艰难的学习借鉴,为此中国共产党付出了血的代价。直至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才有了属于中国自己的“中国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模式”必须不断发展。“中国模式”带领中国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本身也发展和完善了许多。但是当今世界的变化迅速,中国要发展,“中国模式”也要进步得更快。近些年来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2008年后甚至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鼓吹“中国模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中国模式”仿佛已经成为世界新的救世主,它能让非洲摆脱贫穷,能让欧洲摆脱债务,是“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其实照搬照抄属于上个世纪,再先进“模式”也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不能“削足试履”吧。“中国模式”是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世界先进发展方式中国化的结合,是吸取经验教训,反复借鉴,探索出来的只属于中国的发展模式。面对不断发展的世界和不断前进的中国,“中国模式”的发展从未停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互借鉴,不断升华,紧贴中国实际,不断发展“中国模式”直至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模式”还只是一种正在探索和形成中的社会发展模式,还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在其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模式”的高速度增长建立在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带来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破坏极为严峻等问题,这些都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其一,相对弱势群体。中国模式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即不可被忽视的社会相对弱势群体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相对弱势群体进行持续不断地剥夺乃至掠夺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然,这个剥夺与掠夺主要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的,即相对于有正式户口的城市居民来讲,农村居民、普通农民是被掠夺的主体。   其二,贫富分化问题。贫富分化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出现的副产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贫富的相对差距会越拉越大。就目前而言,社会张力已经积累到了令人警觉的程度。社会两极分化的结果之一就是社会冲突的必然扩大: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社会人员结构的两极分化,富裕与贫穷的差距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冲突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极容易产生仇富心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发展“中国模式”的对策。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总结概括,从中揭示了“中国模式”的成功奥秘,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中国模式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政府领导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政府的强势表现在其对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中国以垄断营利性国企控制通信,石油、电力、媒体等战略行业,通过对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与国家关系密切的企业的控制介入经济。另一个表现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三峡工程和汶川抗震救灾,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具有这样的动员力和执行力。30多年来中国的实践证明一个比较强势、比较有效的政府能够制定一种比较长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长远战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诸于实践。
  其次,改革与开放并举。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更是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改革也紧随其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达到了一个高潮。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成功地实现了股份制转变。对外开放大抵是与国内改革同步进行,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区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伴随外资而来的是现代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解决了刚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数亿农民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沿海开放地带的经济发展,可以说现如今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面貌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
  最后,理性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上,处理的比较好,也就是说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和发展。中国这个国家历史上动荡太多,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第一次有了连续30年的持续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度实际上仍有不少问题,它绝对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中国模式就是以现在制度出发、从现在体制出发,利用这个体制来运作,同时不断改革自身的体制,而不是学东欧搞所谓的“休克疗法”,最终连累的还是自己的国民。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世人:中国走出了一种协调发展—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协调和平衡的道路。
  “中国模式”的成就和问题并存,实现“中国模式”的跨越式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加快法律体制建设,进一步明晰社会主义框架内产权关系,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在保持经济活力和共同富裕中找到平衡点。调整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设立有效率的国家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调节分配机制,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地区差距,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狠抓严打贪污腐败,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杜绝灰色收入,注重思想教育,提升理论认识水平,永葆中国共产党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编/韩露(实习)
其他文献
【摘要】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主要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因此对于他们的绩效管理应体现出人性化和人文特征,使人文管理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关怀、被重视,进而激发其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好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作用,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文管理 高科技企业 绩效管理    人文管理概述    人文与管理。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文化中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以科学的原则整理和优化理论体系,以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展开。鉴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的工农群众,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复杂,只有利用现成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这既是党的
【摘要】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非农建设需求,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未来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工业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失地农民。目前,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摘要】历史成本会计无法预防和化解产权风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充分揭示产权的内在价值和风险,从而达到保护产权的目的。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不过是金融实务界和监管部门等利益集团强加给公允价值会计的“莫须有”罪名。    【关键词】产权保护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损失惨重,美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危机发生以后
主体间性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重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主体的哲学可能.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不足以及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等,导致马克思主义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提出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自身被大众所“化”,然后才能“化”大众,而大众化的最有效路径就是紧密联系中国问题,采取问题研讨式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提出、分析和解答中国问题,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宣传和知识灌输。在中国,若离开中国问题来谈论马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价值观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显学”。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抓好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价值观 文化 国民教育  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既不因古今而不同,也不因中外而不同。现代的暂且不论,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
【摘要】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的方向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经济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发展 机遇 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如何正确面对起伏跌宕的
【摘要】当前,西方社会各种思潮不断侵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牢牢把握主导权,高校各级党委必须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世界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主导权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