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山南的荆楚五色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ee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亮的深眸,清瘦身材,有些黝黑的皮肤上一抹亮丽的高原红,眼前的马丹,活脱脱一个藏族姑娘。
  2019年,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師的马丹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时说了一句“扎西德勒”,向总书记和所有老师传递来自西藏的祝福。
  今年是马丹援藏的第5个年头,西藏已经成为了她的又一个心安处。
  来西藏前,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超过了她的预想。9月开学,秋冬季接踵而来,山南的风沙遮天蔽日,氧含量降低,每天的上下班都是一场战斗。环境艰苦,想家想孩子,刚开始的两三个月,马丹常常以泪洗面,甚至想打退堂鼓。
  “是学生让我坚持了下来。”马丹说。
  2018年3月,因为劳累和高原反应,马丹倒在了宿舍里,不得不回汉休养。恢复后,她又主动申请赴藏。那天,当马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在黑板上质朴的留言:“老师,我们好想您!”泪水打湿马丹的眼眶,所有的苦累和辛劳那一刻都值得。
  “被孩子们喜欢,我觉得很幸福。”2019年夏天,援藏即将到期的马丹写下了延期申请,开启了第二个三年之期。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孩子们走出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他们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马丹尝试在啦啦操中融入藏族的服饰、音乐、动作等元素,编排出一套风格独特的藏式啦啦操,并组建了一支啦啦操队。为此,她还专门到拉萨、北京等地学习。
  2018年,在全国中小学生啦啦操联赛总决赛上,马丹所带的24名学生上演的浓厚藏风的啦啦操一鸣惊人,斩获了花球啦啦操项目冠军和街舞啦啦操项目亚军。更让马丹开心的是:“比赛地点在山东,许多孩子是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每个人眼睛都发亮。”
  一到假期,马丹就到学生家里同吃同住,一起放羊,一起参加藏族传统节日活动。“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喊她马丹妈妈。”东辉中学校长王与雄说:“开会时,介绍别人学生们都没反应,一提到马丹,下面就掌声雷动。”
  其实,像马丹这样在山南播撒大爱的教师还有很多,湖北共有25位万人计划援藏教师分布在山南各县区。在山南市乃东区中学,就有于海涛等7位来自武汉各中学的教师。他们不仅为孩子送去知识,还为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乃东区中学的学生旦增索朗就立志:“我要努力去武汉上大学,今后也回西藏当老师。”
  雪山脚下的白衣使者
  在山南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部,妇保科门口排着长队,自从湖北援藏医生陈华丽来了以后,慕名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科室一个月只有200多病人,如今增加到500多人。
  身着白大褂的陈华丽时而悉心问询,时而仔细写着病历。有些年纪大的藏族妇女不会汉语,她就拉旁边的年轻人帮忙翻译,一句一句,耐心讲解。
  42岁的陈华丽,去年一听说医院征集援藏医生,就抢着报了名。
  “山南市妇幼原来业务开展很单一,只能做十分简单的药物治疗,很多病人要看复杂的病都得去拉萨。”陈华丽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2019年11月,一位30多岁藏族女患者来到门诊大呼肚子疼。凭借多年的经验,陈华丽立即警觉起来,检查后发现患者是宫外孕,输卵管已经破裂,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手术。
  “当时那位患者还是十分犹豫,我们做了很久工作。”想起那一幕,陈华丽依然心有余悸:“这里很多妇女医学常识较少,需要医生更耐心。”
  每天,只要有病人,陈华丽就不午休、不下班,有时一直看到晚上8点多。她说:“在西藏,患者来看一次病不容易,有很多从高海拔地区过来,一趟得五六小时,我要争取当天为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少跑路。”
  一位患者欣慰地说:“现在山南就有好医生了,我们再也不用跑拉萨了。”
  今年2月,刚刚从西藏回到应城老家过年的陈华丽得知应城“小汤山医院”——汤池临时发热观察院区急缺医务人员,立刻提交了“请战书”。
  “我是党员,也是医生,当然要上。我会做好防护,不影响援藏工作!”陈华丽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负责80多位病患。因为自己消化功能不好,她水都不敢喝……
  从抗疫一线下来没多久,陈华丽就赶回了山南。她在这里有个大计划——藏族妇女很多早婚、早育,对产后恢复意识淡薄,她要在山南建立产后康复中心。
  7月的一天,陈华丽在自己的宿舍,郑重写下“延期申请”:“人才援藏一般是1年半,时间太短。我来了,不能只看几个病人就回去,我要切实改善山南妇女的健康状态。”
  在琼结县,还有一位高原妇女守护者。他就是琼结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麻醉医生王雪松。
  分娩镇痛对藏族同胞来说,不仅能降低产妇在分娩时的痛苦,更能减少高原产妇不必要的氧气和能量消耗。
  一次,一名产妇进入医院8小时后,因宫缩阵痛难忍、烦躁不安,又对剖腹产恐惧,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关键时刻,王雪松提出了无痛分娩术的建议,产妇欣然接受,最终顺利生下一名健康的孩子——这是琼结县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无痛分娩。
  从那以后,王雪松意识到这项技术对高原产妇的必要性。他立刻组织引进技术,通过带教和培训,培养了一名当地医生掌握这门技术:“虽然在内地这是十分普通的技术,但是在西藏,却是造福一方妇女的巨大进步。”
  忠诚本色正是藏青蓝
  2019年10月13日,在山南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刚刚苏醒的李上勋看到援藏队友肖应强,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劫后余生的不易却让这个35岁的年轻党员紧紧地抱着同伴哭了出来……
  李上勋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里的名人,这位身高一米八的博士法医,刚到西藏不久就“玩”了一把“心跳”。
  忙碌了整天的李上勋刚刚回到宿舍突然心跳加速、冷汗涔涔、四肢麻痹,瞬间眼前一黑……吓得室友肖应强紧急呼叫120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一度高达每分钟220次。   “如果我出事了……”抢救中的李上勋甚至在医院交代了自己的“遗嘱”,他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妻儿,还有至今都不知道他远赴西藏的年迈父母。
  住院5天后,刚刚恢复的李上勋又精神十足地回到工作崗位上。
  医生嘱咐李上勋:“你的心脏就像‘定时炸弹’,如果再犯就得回到内地治疗。”
  李上勋却轻描淡写:“短期内不致命就行。”因为,1年半的援藏对他来说太短暂,而他想做的事太多。
  整个山南市公安局只有3名法医,作为刑事侦查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李上勋要完成大量的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法医临床检验鉴定和刑侦案件侦办工作。
  绝大多数藏民有着天葬或水葬的习俗,一旦发生案件,李上勋就要在12个县区的现场和葬台之间来回奔波,有时候甚至一个月都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正因为如此,他要不停地适应、克服高低海拔变化带来的高原反应,承担着极大的身体压力。但李上勋从来不说苦,还经常废寝忘食加班加点。
  李上勋的宿舍里,总有一个准备齐全的行李包,只要有案件发生,他拎着就马上出发。
  进藏一年来,他完成案件现场勘验及法医检验工作百余起,无一错案发生,并能充分结合案情、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情况,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死亡原因、损伤形成及案件性质等,为基层案事件处置和侦办提供可靠的指导意见。
  “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个每位援藏干部都要思考的问题,对李上勋来说尤为迫切,因为只有将自己的本领传授出去,才能真正实现他援藏的意义。
  3名法医中,有2名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李上勋就手把手教他们,在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案件现场分析、法医尸体检验等各项工作上,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示范。对两个年轻人,他要求十分严格,就连每一份鉴定书都要一字一句的修改。白久加布整日都和李上勋呆在一起,他说:“最怕的就是他有天会回去,我们想跟着哥多学几招。”
  在山南,很多基层民警工作了十多年,一次培训都没参加过。为了提升基层民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李上勋精心制作了各种专题课件,280多张幻灯片,在市公安局开展法医病理检验和刑事案件现场勘验的专题讲座,为上百位山南民警传道解惑。
  茶与盐巴的深情交融
  藏族谚语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
  位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山南市曲松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是湖北援藏山南诸县中海拔最高的县,由黄石市对口援助。
  7月的一天,在一座海拔近4500米的山上,援藏队员罗晖艰难地攀爬着。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到他对口帮扶的贫困户洛桑家中。由于交通不便,车只能开到半山腰,剩下的路需要步行。海拔高、氧气稀薄,罗晖每次都要爬40多分钟,一路上要歇好几次。
  见到罗晖来了,洛桑热心地拿出酥油茶招待他,听他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
  临走时,罗晖悄悄留下慰问金。洛桑发现后推辞道:“你们已经帮助我很多了,如今我生活得很好,不用给我这么多钱。”藏民朴实的话语,让罗晖十分感动。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这是一代代援藏人的功劳。”
  其实,这是罗晖第二次到山南。
  10年前,33岁的罗晖第一次来到山南,湖北援藏干部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10年后,罗晖终于如愿以偿,自己也成为援藏一份子。
  视曲松为第二故乡的罗晖发挥所长,将非遗文化“堆随果谐”、“邱多江卓舞”、唐卡、藏文书法等9个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起来。“我有很多文化旅游发展的构想要在这里实现,3年援藏的时间,太短。”才来1年,罗晖就已舍不得离开。
  同样深爱藏民的,还有宜昌对口援助加查县的朱少华。
  这位中山大学药理学博士,一来到加查就“倒”了——每天睡不着觉,走几百米就得停下大喘气。朱少华足足花了一个月才克服高反。
  “我最担心的,就是身体原因被‘退货’。”当时朱少华一直硬抗着不敢说:“作为一个党员,我不能还没上战场就当逃兵!”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加查盛产珍贵的虫草、核桃等农产品,但内地却鲜有人知。为了让这雪域珍宝帮助当地牧民致富,朱少华想到了电商渠道。
  2019年,加查县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获得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500万元奖励的县区。
  今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62名自媒体人纷纷受邀来到加查,一时间“遇见加查”打卡活动火爆全网,“网红”们争相推介加查农特产品,两个月累计线上销售800余万元。
  6月11日,朱少华更是亲自带货直播,变身“主播”,在网络平台上推荐加查虫草、藏红花等特产,3小时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48万,当天销售额达50万元。网友们纷纷点赞他:“加查撒贝宁”“西藏的好干部”。
  如今,加查人亲切的称朱少华“网红县长”,他也乐在其中:“藏民当我是自己人,我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我就是咱加查干部!”
  为雪域插上金色翅膀
  6月29日,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海拔3800米的布仁沟,一座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藏鸡养殖场动工兴建,项目预计投资5亿元,明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没有盛大的开工典礼,只有火速的建设速度。轮守在工地的吴超和殷功博欣喜地介绍说:“项目达产后,预计养殖规模达100万羽,带动周边农户养殖20万羽,至少500户农户就近就业。”
  从广袤富饶的荆楚大地,来到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维护稳定为首要任务,促进脱贫奔小康。面临生活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巨大变化,他们也一度难以适应。
  “援藏只有短短的3年,我们分秒必争。”他们一到西藏就跑遍了山南内外,从种植业到畜牧业。终于找到了方向——发展现代化养鸡业。
  在120余万平方公里的西藏,此前85%的禽蛋产品都是省外调运。很多藏族同胞听到他们想建设百万羽规模的养鸡场,大呼:“不可能!”   “这座山头不拿下,西藏群众会怎么看我们?”怀着湖北人“不服周”的劲儿,吴超先后走遍拉萨、山南几乎所有规模以上藏鸡养殖企業,摸清藏鸡养殖、销售、科研等各环节实际状况,形成《山南市藏鸡产业招商分析报告》及《招商指南》。
  “我要从政策根本上,将这不可能,变成可能!”
  有了政策,就差企业。
  岁末年初,吴超和殷功博马不停蹄前往成都、绵阳、烟台等地,宣传藏鸡产业发展政策、山南和乃东发展藏鸡养殖产业的决心及优势。
  本以为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场疫情却打断了他们招商引资的步伐。
  今年2月,援藏队员们都已经回到武汉家中团圆,殷功博却坐不住了,抱着行李就要往单位跑。
  妻子哭着说:“你才从西藏回来就去抗疫,你不要命了!”
  “我是街道办主任,这是我的职责。”殷功博不顾家人反对,到街道一住就是60多天。
  12个社区、8个行政村,在殷功博所管辖的街道内,常常可以见到他管控、配送物资的身影;消毒酒精5500公斤、防护服200套……殷功博筹措的各类物资纷纷送到街道。
  不仅如此,殷功博还协助天津援汉医疗队的138名医务人员后勤保障和辖区内密切接触集中隔离点物资供应工作。
  而最让他感动的是,武汉对口援藏的山南市乃东区,也捐来抗疫资金260万元、猪肉90吨、蔬菜40吨和矿泉水4000吨。
  不能辜负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4月,殷功博刚从抗疫一线下来不到1周,便匆匆赶回山南。
  5月13日,包括武汉宏农农牧在内的8家畜禽养殖企业,克服疫情影响,进藏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至关重要,吴超紧张得几夜未眠。6月13日,在全国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上,宏农农牧与山南市人民政府终于签订协议。那一幕,让吴超和殷功博激动地几乎落泪。
  1年的援藏,让还不到40岁的吴超早生华发。
  宏农农牧的总经理张宏林亲切的喊吴超“吴妈妈”,殷功博“博哥”。他说:“进藏前,是援藏干部们的家国情怀感染了我们;进藏后,是他们对于企业的‘保姆式’服务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来山南投资,不是为了眼前,而是在西藏更长久地发展。”
  援藏,亦是援己
  当飞机一降落在西藏贡嘎机场,走下飞机,突然产生的眩晕、呕吐等不适,让我们对高原反应有了切身的感受。
  10天、4个区县、8个支部、100多位援藏队员……采访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受高原带来的极限挑战,也在接受精神的洗礼——头疼到夜不能寐几乎是每个进藏人都会经历的“试炼”;一边吸氧一边工作,则是每位援藏人的日常。
  对短期的游者而言,不适是暂时的,但对于长期在藏区工作的人来说,则伤害有可能是不可逆的。脸上的“高原红”“高原黑”暂且不提,心脏肥大几乎成为每位援藏人的烙印。
  可援藏人从不叫苦,因为他们不仅是单位的骨干,更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母。朋友圈那一张张美景照片,只是为了告诉亲朋:我很好。而那背后,也许是一次次呼吸困难或翻越峭壁的惊心动魄。
  很多人说,援藏是世界上最特殊的“迁徙”——他们离开舒适的都市生活,冒着健康、甚至生命的危险,为西藏送去富饶与深情。
  而他们却说:“援藏,不仅是为了使命,也是援己。”
  他们是“善梦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像藏波罗花一般深深扎根高原,绽放出荡气回肠的精神力量。
  他们是“造梦者”,在世界屋脊之上,造出一座座新居、一条条天路、一个个致富项目,实现着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中国梦”。
  离开山南的那天,马丹在学校的操场上为我们跳起了藏族舞,蓝天白云下,藏裙飞扬、藏鼓咚咚,远处层峦叠嶂壮美如画,青稞地麦浪摇曳,格桑花儿盛放……那画面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我想,在西藏,他们找到了最美的自己。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黄冈市红安县不断健全完善公务员平时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三考”对公务员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占平时考核总成绩的60%。其中,考学,重点考核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情况,对党章党规的学习及业务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考绩,根据岗位职责设定每季度工作清单和任务目标,实行清单化管理;考勤,严格执行考勤制度。通过“三评”對公务员日常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占平时考核总成绩的40%。其中,个人自评
期刊
2020年8月13日至17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60名员工齐聚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金岭村,全面启动以党建强基,促进巡视审计大整改、促进战略新兴项目大落地、促进改革创新大突破为主要内容的“一强三促”集中攻坚专项行动。  在专项行动启动会前,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员工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汲取革命力量。  中原突围精神,就是为民
期刊
“今年过年不串门,不串门呀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客厅门、卧室门、厨房门、厕所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乡村大喇叭的喊话,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是疫情防控政策的宣传,有的是诙谐生动的提醒,土味又硬核,相当接地气,也很见成效。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使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就要根据工作实际适时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  要走心,从实际出发。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思
期刊
当前,不少地方经济增速和总量上去了,思想政治工作却松懈了,导致一些政策落实偏移方向,群众的获得感不高。在一些农村地区,困难群众享受了党的政策,但对政策从哪里来并不清楚,群众认同感、集体荣誉感不强,乡村振兴在推进中难以凝聚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是黨员干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深、沉不下去、方法不强。  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应从三个方面作出改进,争当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者。
期刊
前不久,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党委以深化“三在四双”行动为引领,对防汛抗灾救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各工作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坚持日调度,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临时党委成立后,枝柘坪片区快速投入到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当中。在临时党委的统筹指挥下,各支部以战时机制、战时状态,全面推进防汛救灾工作。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十几支施工抢险队日夜奋战在各个河堤和坍塌的公路沿线上
期刊
编者按  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守卫国家的战士;脱下军装,他们仍是奉献祖国的英雄!  今年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向温于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户农家,他永远记得家里第一次分到房子和土地时,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啥时候都要念着党的好。”  1951年7月,张向温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全连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1954年,张向温在部队光荣入党。他说:“一个党员,就是一粒种
期刊
为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十堰市张湾区构建起机关事业单位强力推动、在职党员自觉报到、社区党组织主动对接的三方联动机制。设计印制下沉社区报到回执单,并对区直各单位到包联社区和驻地单位报到、党员到居住地报到情况进行了专题督办。在职党员必须100%到社区报到,接受社区管理,每年到下沉或报到社区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不少于1次,每年12月对个人下沉工作进行小结和自我评价,向社区党组织报告。每名在职党员在包联
期刊
据半月谈,“基层缺人才,但专业人才更想往城里去。”一名平原地区的党委组织部部长表示,好不容易招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几年趁着借调就走了,他们的流失对工作开展带来不小影响。近年来,基层专业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流失问题值得重视,许多地方“年年招人、年年缺人”,而且,越往基层这类现象越严重。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  基层是锻炼干部最好的平台  让心真正沉下去  年轻干部在基层条件苦、晋升难、事业局限等因素影
期刊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着眼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更是实践的要求、创新的产物。近年来,沙洋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立足现有资源,先行试点,大胆探索,实行“双文融合”模式(即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统筹建设、统一
期刊
近日,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公开发布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规划》的制定实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轮《规划》制定的有关背景和重要意义。  答: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部署,指出“贯彻落实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