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密切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工作中辅导员却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真正的走近学生心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辅导员走进寝室、走进教室主动和学生沟通,而学生觉得无话可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距离;对策
辅导员是高校一线的工作者,是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但是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却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真正的走近学生心理,经常会出现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看着手机,玩着游戏,无视我的存在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辅导员老师走进寝室走进教室主动和学生沟通,而学生可以视其为是空气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疏远的原因分析
(1)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家庭条件优越,兴趣爱好广泛、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还存在着个性突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不强等特点。他们是受宠的一代,很少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现在辅导员工作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2)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价值观、权益处理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是辅导员与学生心理距离疏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但同时他还是教师,是教育者,辅导员作为教育者代表的是成人社會,他们所要传授的价值观当然也是被社会认同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大学生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因为角色定位的差异,一旦学生和老师有一些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两个群体可能就会产生冲突,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能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范围内活动,而学生却更喜欢随性,所以当管理与被管理,权威与随性相遇时,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3)辅导员常被日常工作所累。“俩眼一睁,忙到熄灯”是现实工作中众多辅导员的真实写照,原因就在于辅导员面临太多繁琐的工作:学籍注册、学费催缴、社团管理、党团建设、奖助学金评选、办理助学贷款、请假销假、整理学生档案等等,工作面宽泛且琐碎,以致辅导员身心疲惫却毫无成就感,甚至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和失望,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做德育工作,更谈不上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所以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十足的管理者,很难和知心朋友划上等号。
二、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的建议
作为大学辅导员他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初、高中生,学会跟学生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大则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作为辅导员应该如何做到与大学生有效沟通,拉近和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我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心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同时他也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不应该仅限于学生是否遵守了校纪校规,是否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而应该主动走进宿舍、走进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在现实的工作工程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和你交流,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由于内向或者是不善和人交流等原因,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所以作为辅导员应当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和他们谈论一些日常的且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求辅导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只把自己当老师,而更多的时候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拉拉家长里短就好,主动亲近学生。
第二,关注特殊群体,坚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因为辅导员面临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辅导员的工作又关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管理和教育中一定要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关注的不只是他们的成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辅导员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们是和所谓的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对待。其实很多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往往是特别懂礼貌,而且班级的人缘关系处理的也不错,如果辅导员能处理好和这群学生的关系,基本就可以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动态,因为这些特殊群体和只专注于自己学习的同学不同,他们的很多精力花在了除学习以外的比如各种班级活动、社交、校外实践活动中,所以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也能够掌握班级学生动态,所以特殊群体值得也确实应该受到辅导员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拉近和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以鼓励教育为主,他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是篮球打的特别的棒,电脑操作的特别好,这就是他的优点,我们要顺着这些优点多加鼓励,同时也要引导他把学习成绩赶上来。其次,要多和他们沟通班级管理心得,因为这些特殊群体有很多好的想法值得辅导员老师去学习,而且如果他们真的行动起来的话,取得的效果会比老师组织起来取得的效果要好,因为他们在班级中的群众基础比较牢固,班上同学愿意去配合他们开展工作。
第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我们常说 “身教重于言传”,高尚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所以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可谓是集各种身份于一体,既是学生的贴身保姆,又得是维护校园安全与宁静的警察,还得是能够破案的公正的法官,更要是一个既“医愚笨又医心病”的医生,同时还得是演员,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所以可以说辅导员就是一个“万能者”,什么都要懂一点,不然学生觉得在你身上学不到任何一点东西的话,他们有点不屑与你沟通,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没有调查或者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提高人格魅力真的很重要。
那么要如何提高人格魅力?首先,就是要有自我认同感、要自信,要让学生知道辅导员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辅导员应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敏捷的政治嗅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透的分析能力,坚韧顽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作为辅导员提高人格魅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身上的闪光点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这个辅导员老师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其次提高人格魅力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时代在进步辅导员也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用最好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也证明知识渊博者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第四,调节好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决定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辅导员常常会被各种繁琐及突发事件搅得情绪极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能会影响自己对另一事情的处理,甚至会迁怒到一些无辜的学生身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不好相处,久而久之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所以辅导员一定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件事情处理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堪重负,可以向自己的同事、领导倾诉并请教一些好的处理建议,同时还可以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说出自己的困惑,征求一下站在学生立场的他们有什么好的见解,收拾好心情后再进入下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平.试论辅导员如何做好与学生有效沟通工作 ,时代教育,2008(9)
[2]余春生、王广志.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价值工程,2001(6)
作者简介:
周艳群(1984.10~ ),女,湖南株洲人,现在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担任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距离;对策
辅导员是高校一线的工作者,是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但是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却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真正的走近学生心理,经常会出现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看着手机,玩着游戏,无视我的存在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辅导员老师走进寝室走进教室主动和学生沟通,而学生可以视其为是空气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疏远的原因分析
(1)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家庭条件优越,兴趣爱好广泛、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还存在着个性突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不强等特点。他们是受宠的一代,很少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现在辅导员工作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2)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价值观、权益处理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是辅导员与学生心理距离疏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但同时他还是教师,是教育者,辅导员作为教育者代表的是成人社會,他们所要传授的价值观当然也是被社会认同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大学生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因为角色定位的差异,一旦学生和老师有一些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两个群体可能就会产生冲突,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能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范围内活动,而学生却更喜欢随性,所以当管理与被管理,权威与随性相遇时,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3)辅导员常被日常工作所累。“俩眼一睁,忙到熄灯”是现实工作中众多辅导员的真实写照,原因就在于辅导员面临太多繁琐的工作:学籍注册、学费催缴、社团管理、党团建设、奖助学金评选、办理助学贷款、请假销假、整理学生档案等等,工作面宽泛且琐碎,以致辅导员身心疲惫却毫无成就感,甚至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和失望,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做德育工作,更谈不上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所以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十足的管理者,很难和知心朋友划上等号。
二、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距离的建议
作为大学辅导员他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初、高中生,学会跟学生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大则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作为辅导员应该如何做到与大学生有效沟通,拉近和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我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心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同时他也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不应该仅限于学生是否遵守了校纪校规,是否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而应该主动走进宿舍、走进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在现实的工作工程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和你交流,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由于内向或者是不善和人交流等原因,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所以作为辅导员应当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和他们谈论一些日常的且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求辅导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只把自己当老师,而更多的时候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拉拉家长里短就好,主动亲近学生。
第二,关注特殊群体,坚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因为辅导员面临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辅导员的工作又关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管理和教育中一定要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关注的不只是他们的成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辅导员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们是和所谓的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对待。其实很多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往往是特别懂礼貌,而且班级的人缘关系处理的也不错,如果辅导员能处理好和这群学生的关系,基本就可以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动态,因为这些特殊群体和只专注于自己学习的同学不同,他们的很多精力花在了除学习以外的比如各种班级活动、社交、校外实践活动中,所以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也能够掌握班级学生动态,所以特殊群体值得也确实应该受到辅导员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拉近和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以鼓励教育为主,他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是篮球打的特别的棒,电脑操作的特别好,这就是他的优点,我们要顺着这些优点多加鼓励,同时也要引导他把学习成绩赶上来。其次,要多和他们沟通班级管理心得,因为这些特殊群体有很多好的想法值得辅导员老师去学习,而且如果他们真的行动起来的话,取得的效果会比老师组织起来取得的效果要好,因为他们在班级中的群众基础比较牢固,班上同学愿意去配合他们开展工作。
第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我们常说 “身教重于言传”,高尚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所以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可谓是集各种身份于一体,既是学生的贴身保姆,又得是维护校园安全与宁静的警察,还得是能够破案的公正的法官,更要是一个既“医愚笨又医心病”的医生,同时还得是演员,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所以可以说辅导员就是一个“万能者”,什么都要懂一点,不然学生觉得在你身上学不到任何一点东西的话,他们有点不屑与你沟通,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没有调查或者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提高人格魅力真的很重要。
那么要如何提高人格魅力?首先,就是要有自我认同感、要自信,要让学生知道辅导员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辅导员应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敏捷的政治嗅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透的分析能力,坚韧顽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作为辅导员提高人格魅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身上的闪光点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这个辅导员老师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其次提高人格魅力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时代在进步辅导员也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用最好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也证明知识渊博者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第四,调节好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决定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辅导员常常会被各种繁琐及突发事件搅得情绪极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能会影响自己对另一事情的处理,甚至会迁怒到一些无辜的学生身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不好相处,久而久之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所以辅导员一定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件事情处理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堪重负,可以向自己的同事、领导倾诉并请教一些好的处理建议,同时还可以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说出自己的困惑,征求一下站在学生立场的他们有什么好的见解,收拾好心情后再进入下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平.试论辅导员如何做好与学生有效沟通工作 ,时代教育,2008(9)
[2]余春生、王广志.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价值工程,2001(6)
作者简介:
周艳群(1984.10~ ),女,湖南株洲人,现在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担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