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岁的婷婷在旁人眼中总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但在她家里的一次生日聚会上,却发生了一件大家没有想到的事。妈妈回忆说:“我把刚买回来的生日蛋糕放在餐桌上就去准备饭菜了。客人还没有来,我就发现蛋糕上的奶油少了一小块儿。这时候,婷婷告诉我:‘妈妈,我刚才去客厅看书了,小熊跑过来碰它了。’小熊是我家一只小猫的名字,确实有偷嘴的毛病,所以我就相信我女儿所说的话了。但是,一小时过后,婷婷走到我身边,有点犹豫也有点胆怯地告诉我小熊没有碰蛋糕,她承认是自己偷吃了一口。然后问我:‘妈妈,你会生我的气吗?’虽然我当时并不生气,但是她却因为这点小事而说谎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犯错不由他
三四岁的孩子有时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与成年人完全不一样,家长们要关注到这一点并对孩子予以充分的理解。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明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之前,他们常常会混淆正确与错误的概念。
简单地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
孩子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想法直接并具体化。比如说,他们常常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然后问他们两个孩子当中谁的行为更不好。故事大致的情节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就主动帮妈妈把洗干净的器皿放进厨柜里,结果摔碎了4个杯子。另外一个孩子呢,为了爬到高处,拿妈妈不让他吃的那些糖果,一不小心把1个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测试的结果是,孩子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摔碎杯子的数量上,而不是那两个孩子的动机上。所以,他们大都认为摔碎4个杯子的那个孩子做得更差,恰恰与成年人看重动机的观点完全相反。
“我想要,所以正确”
三四岁的孩子自我创造出这样一个“理论”:因为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是正确的。生活中,家长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非常喜欢赢,为了能赢常常把游戏规则抛在脑后。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赢,所以我为了赢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同样,三四岁的孩子还常常坚信“我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孩子们拿走不属于他东西的原因了。当他想要那个不属于他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渴望的强烈足以使他认为这就是他的了,所以拿走它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顺理成章。
“好孩子不犯错”
即便三四岁的孩子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些准则,他们也不会乖乖承认的,多数孩子会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而说谎。最近牛津大学的学者们做了一项研究:要求3岁的孩子们在研究员离开的时候不能触摸放在那儿的玩具。结果发现有一半的孩子触摸了那个玩具,其中80%的孩子还否认他们碰过玩具。由此看见,孩子们也害怕自己的不良行为被家长捉个正着。
挫败感让孩子忘乎所以
有时候,挫败感也是孩子们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当孩子有挫败感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忘记所有的规矩和准则了。即使多数孩子知道打人、偷窃或者违背家长的教导是不对的,但他们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本能的冲动,做出一些错事来。当他在晚饭前不能抵制薯片诱惑的时候,当他嫉妒朋友新玩具的时候,或者当失败给他带来愤怒的时候,他往往在行动之前根本就不经过大脑思考了,所有的行为准则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只有事后回想起自己行为举止的时候,他才可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不断提醒孩子:什么是对的
在孩子们能够靠正确的道德观引导自己行为之前,他们还是要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提醒,还需要家长和老师时常在他们耳边告诫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在三四岁孩子的眼里,权威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说这是对的或者那是错的,那么他们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这样了”。
当孩子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时候,他需要动用他日益增长的智力、交往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吸收和消化家长的教诲。这个时候是家长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大好时机。
无论怎样,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家长教导他的方法最为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是否会重蹈覆辙。家长最好首先重申对他行为的要求,然后解释清楚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假如你的孩子踢人了,你就要告诉他:“踢人的行为是我绝对不能允许的。踢你的朋友,会使他受伤的,会很疼。”另外,家长还可以想办法唤起孩子的公平意识和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如果孩子强行抢走了小朋友手中的小卡车,就告诉他:“你的朋友非常伤心。因为该轮到他玩了,你却把它拿走了。”家长的这番话能够使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当然,如果家长能够事先提醒孩子应该注意他的哪些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更容易做到了。即便孩子偶尔忘记了,一个简单的提醒,他也能马上改正过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更注重家长所做的,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家长简单的一个动作,在孩子的脑海里却印象深刻。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也许下次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反而会提醒你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了。要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爱你,想和你一样。
孩子犯错不由他
三四岁的孩子有时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与成年人完全不一样,家长们要关注到这一点并对孩子予以充分的理解。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明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之前,他们常常会混淆正确与错误的概念。
简单地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
孩子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想法直接并具体化。比如说,他们常常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然后问他们两个孩子当中谁的行为更不好。故事大致的情节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就主动帮妈妈把洗干净的器皿放进厨柜里,结果摔碎了4个杯子。另外一个孩子呢,为了爬到高处,拿妈妈不让他吃的那些糖果,一不小心把1个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测试的结果是,孩子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摔碎杯子的数量上,而不是那两个孩子的动机上。所以,他们大都认为摔碎4个杯子的那个孩子做得更差,恰恰与成年人看重动机的观点完全相反。
“我想要,所以正确”
三四岁的孩子自我创造出这样一个“理论”:因为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是正确的。生活中,家长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非常喜欢赢,为了能赢常常把游戏规则抛在脑后。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赢,所以我为了赢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同样,三四岁的孩子还常常坚信“我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孩子们拿走不属于他东西的原因了。当他想要那个不属于他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渴望的强烈足以使他认为这就是他的了,所以拿走它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顺理成章。
“好孩子不犯错”
即便三四岁的孩子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些准则,他们也不会乖乖承认的,多数孩子会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而说谎。最近牛津大学的学者们做了一项研究:要求3岁的孩子们在研究员离开的时候不能触摸放在那儿的玩具。结果发现有一半的孩子触摸了那个玩具,其中80%的孩子还否认他们碰过玩具。由此看见,孩子们也害怕自己的不良行为被家长捉个正着。
挫败感让孩子忘乎所以
有时候,挫败感也是孩子们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当孩子有挫败感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忘记所有的规矩和准则了。即使多数孩子知道打人、偷窃或者违背家长的教导是不对的,但他们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本能的冲动,做出一些错事来。当他在晚饭前不能抵制薯片诱惑的时候,当他嫉妒朋友新玩具的时候,或者当失败给他带来愤怒的时候,他往往在行动之前根本就不经过大脑思考了,所有的行为准则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只有事后回想起自己行为举止的时候,他才可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不断提醒孩子:什么是对的
在孩子们能够靠正确的道德观引导自己行为之前,他们还是要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提醒,还需要家长和老师时常在他们耳边告诫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在三四岁孩子的眼里,权威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说这是对的或者那是错的,那么他们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这样了”。
当孩子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时候,他需要动用他日益增长的智力、交往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吸收和消化家长的教诲。这个时候是家长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大好时机。
无论怎样,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家长教导他的方法最为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是否会重蹈覆辙。家长最好首先重申对他行为的要求,然后解释清楚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假如你的孩子踢人了,你就要告诉他:“踢人的行为是我绝对不能允许的。踢你的朋友,会使他受伤的,会很疼。”另外,家长还可以想办法唤起孩子的公平意识和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如果孩子强行抢走了小朋友手中的小卡车,就告诉他:“你的朋友非常伤心。因为该轮到他玩了,你却把它拿走了。”家长的这番话能够使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当然,如果家长能够事先提醒孩子应该注意他的哪些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更容易做到了。即便孩子偶尔忘记了,一个简单的提醒,他也能马上改正过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更注重家长所做的,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家长简单的一个动作,在孩子的脑海里却印象深刻。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也许下次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反而会提醒你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了。要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爱你,想和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