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孩子的“犯错”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岁的婷婷在旁人眼中总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但在她家里的一次生日聚会上,却发生了一件大家没有想到的事。妈妈回忆说:“我把刚买回来的生日蛋糕放在餐桌上就去准备饭菜了。客人还没有来,我就发现蛋糕上的奶油少了一小块儿。这时候,婷婷告诉我:‘妈妈,我刚才去客厅看书了,小熊跑过来碰它了。’小熊是我家一只小猫的名字,确实有偷嘴的毛病,所以我就相信我女儿所说的话了。但是,一小时过后,婷婷走到我身边,有点犹豫也有点胆怯地告诉我小熊没有碰蛋糕,她承认是自己偷吃了一口。然后问我:‘妈妈,你会生我的气吗?’虽然我当时并不生气,但是她却因为这点小事而说谎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犯错不由他
  三四岁的孩子有时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与成年人完全不一样,家长们要关注到这一点并对孩子予以充分的理解。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明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之前,他们常常会混淆正确与错误的概念。
  简单地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
  孩子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想法直接并具体化。比如说,他们常常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然后问他们两个孩子当中谁的行为更不好。故事大致的情节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就主动帮妈妈把洗干净的器皿放进厨柜里,结果摔碎了4个杯子。另外一个孩子呢,为了爬到高处,拿妈妈不让他吃的那些糖果,一不小心把1个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测试的结果是,孩子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摔碎杯子的数量上,而不是那两个孩子的动机上。所以,他们大都认为摔碎4个杯子的那个孩子做得更差,恰恰与成年人看重动机的观点完全相反。
  “我想要,所以正确”
  三四岁的孩子自我创造出这样一个“理论”:因为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是正确的。生活中,家长总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非常喜欢赢,为了能赢常常把游戏规则抛在脑后。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赢,所以我为了赢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同样,三四岁的孩子还常常坚信“我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孩子们拿走不属于他东西的原因了。当他想要那个不属于他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渴望的强烈足以使他认为这就是他的了,所以拿走它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顺理成章。
  “好孩子不犯错”
  即便三四岁的孩子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些准则,他们也不会乖乖承认的,多数孩子会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而说谎。最近牛津大学的学者们做了一项研究:要求3岁的孩子们在研究员离开的时候不能触摸放在那儿的玩具。结果发现有一半的孩子触摸了那个玩具,其中80%的孩子还否认他们碰过玩具。由此看见,孩子们也害怕自己的不良行为被家长捉个正着。
  挫败感让孩子忘乎所以
  有时候,挫败感也是孩子们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当孩子有挫败感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已经忘记所有的规矩和准则了。即使多数孩子知道打人、偷窃或者违背家长的教导是不对的,但他们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本能的冲动,做出一些错事来。当他在晚饭前不能抵制薯片诱惑的时候,当他嫉妒朋友新玩具的时候,或者当失败给他带来愤怒的时候,他往往在行动之前根本就不经过大脑思考了,所有的行为准则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只有事后回想起自己行为举止的时候,他才可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不断提醒孩子:什么是对的
  在孩子们能够靠正确的道德观引导自己行为之前,他们还是要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提醒,还需要家长和老师时常在他们耳边告诫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在三四岁孩子的眼里,权威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说这是对的或者那是错的,那么他们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这样了”。
  当孩子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时候,他需要动用他日益增长的智力、交往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吸收和消化家长的教诲。这个时候是家长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大好时机。
  无论怎样,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家长教导他的方法最为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是否会重蹈覆辙。家长最好首先重申对他行为的要求,然后解释清楚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假如你的孩子踢人了,你就要告诉他:“踢人的行为是我绝对不能允许的。踢你的朋友,会使他受伤的,会很疼。”另外,家长还可以想办法唤起孩子的公平意识和对他人的怜悯之心。如果孩子强行抢走了小朋友手中的小卡车,就告诉他:“你的朋友非常伤心。因为该轮到他玩了,你却把它拿走了。”家长的这番话能够使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当然,如果家长能够事先提醒孩子应该注意他的哪些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更容易做到了。即便孩子偶尔忘记了,一个简单的提醒,他也能马上改正过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更注重家长所做的,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家长简单的一个动作,在孩子的脑海里却印象深刻。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也许下次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反而会提醒你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了。要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爱你,想和你一样。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前途,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妥善处置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但是大学生最直接的需要,更是国家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
山脚下的杂树林里,长着一棵小冷杉.rn一株上了年纪的大树,低下头对小冷杉说:“你能长到这么大可不容易呀.你刚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大伙儿都担心你能不能长大呢.”rn小冷杉仰
期刊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话说有那么一本书,书的上面有一个洞。洞洞的位置不偏不倚(yi),刚好在书的正中间……这个洞有时是放大镜,帮你来观察小虫子;有时候又成了一个游泳池,或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叫英雄。英雄者,有凌云擎天之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度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肩扛正义,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之大志!英雄者,威武不屈,贫
期刊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立命之本。随着医疗服务领域的全面放开,各种新兴医院的出现使医疗服务业形成了竞争格局,这也促使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危机意识和创
一位母亲跟我说,她儿子比较调皮、大胆,结果连换了几位老师都不满意。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位比较温和的年轻女孩,结果没上两节课,她发现这位老师根本管不住孩子、太温和了,孩子就不好好学。第二次他们接受教训,特意换了一位比较威严的男老师,但上过一次课,孩子就再也不肯去见那位老师了,说讨厌老师! 第三次,她折中找了一位既温和又严肃的老师,是一位从国外归来的老太太,在国内也教了好几年的琴,但几节课下来,儿子虽然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从而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消极情绪,家长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疏导。  由同伴间冲突引发的消极情绪  案例优优和欢欢在客厅玩木牌,妈妈们没有在她们的身边陪伴,而是在另一间屋子聊天。突然,客厅里响起了欢欢的尖叫,然后她把木牌扔了满屋子都是。原来是优优要借欢欢的牌,被拒绝后演变成抢,两人正闹矛盾呢!欢欢妈说:“欢欢,你们两个是好朋友,不要吵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