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他们代表着我国70%人口的生存、生活现状和质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功臣,他们备受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提出挖掘农民工这部分人力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人力资源 政府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催生的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群体。这个队伍已经壮大到一亿三千万,三十年来他们不但为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也将是无可取代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基础薄弱,负担重。据统计二零零九年全国有一亿三千万农民进城务工,工资收入仅七亿元,人均收入不足七千元。六十年代的农民工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是七十年代的农民工也至少是一个三口之家的顶梁柱,这样的收入水平解决温饱问题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何谈融入城市生活所需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费用,他们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城市推进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之所在。
(2)自身接受普通教育的程度低,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少,流动性强。据200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农业部的调查数据:2004年年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占12.6%,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分别占4.1%和23.8%。这使得他们在众多高收入岗位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有的甚至没有参与的机会。由于低收入不能满足其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疲于奔命的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样也就形成了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3)农民工队伍庞大,涉足行业多。一亿三千万农民工已经达到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的收入、生活代表着十分之七的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影响着更多中国人的生活。大量事实说明,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20多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
由此可见,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建筑、采掘业、环卫、家政、餐饮服务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资源潜力的挖掘既有广阔的空间,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整体劳动生产率,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全社会和谐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才能挖掘农民工的潜力是一项有关政府、雇用农民工的组织和农民工三方面的系统工程。
对政府来讲,应该充分发挥其立法、执法、监督、宣传等职能为农民工潜力挖掘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舆论资源优势,引导城镇社会居民对农民工群体重新认识,摈弃形成已久的轻视和鄙视农民工群体的陋习,树立全社会尊重农民工人格、尊重农民工劳动成果的新风气,使农民工走出自卑的阴影,首先从人格上逐步融入城镇生活,增强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政府应该利用立法、执法、监督职能做好:(1)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阶段性地、动态地确定农民工最低工资额并督促雇用组织按期足额发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积极来源;(2)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实际科学制订各地开发比例,加强监控力度,杜绝该领域媒体屡报的腐败现象,确保完工一批,严格按规定出租出售一批,为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改善生存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3)限制雇用组织安排加班加点工作、彻查农民工子女异地教育中存在的乱收费和变相收费行为、尽快通畅农民工异地医疗保障渠道,从经济上为农民工减负,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帮助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我充电、自我提高;(4)彻查、严查安全隐患,确保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彰显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理念;(5)严查、重惩流于形式骗取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行为,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向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倾斜,设立更多的、条件更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顾之忧和经济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有了一定的业余时间和求学提高的条件,他们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肯定会通过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如此一来这一部分人力资源的潜力就会得到挖掘。
对雇用农民工的组织来讲,应该做好:(1)要彻底改变以前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其中有许多在智力上并不输给现在的什么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的不足之处仅是受教育的机会少、时间短而已,不要认为他们仅适合从事简单的、重体力的、象机械手一样的工作,应该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2)正确、全面理解创新(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11页)的涵义,克服只有学问深、级别高、资格老的人才能搞创新、搞发明的片面认识,应该树立全员参与创新、发明的组织文化理念,汇聚全体职工的智力资源,组织才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才能在不断的创新中做大做强。(3)要与时俱进,不要老是想着我国的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会随老板呼来唤去,而是要放眼长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的差别在逐步缩小,今年初春部分城市的民工荒就是一个预警信号。组织的兴衰已由依靠职工的数量向依靠职工的技能悄悄转变,因此,组织应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早地培养和储蓄长久发展所需的农民工。(4)要尽量给农民工足够的业余时间让他们去恢复旺盛的工作精力、充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5)要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制订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可以内部设立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委托和联合培训,促使农民工在修养和技能上得到长足提高,以满足组织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需要。
对农民工来讲:(1)要承认我们现在确实是弱势群体,要明确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该努力的方向。(2)主观上要有改变这种现状的信心和决心。(3)明确政府和组织所做的努力只是外因,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才是改变生活现状的关键。
农民工资源潜力的充分挖掘是提高我们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生产力的关键,是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农民工资源潜力的有效挖掘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何延军,张建兵.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法律的完善[J].法学杂志,2007(6).
[2]李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法,2009(4).
[3]农业部.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人民日报,2005-01-16.
关键词农民工 人力资源 政府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催生的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群体。这个队伍已经壮大到一亿三千万,三十年来他们不但为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也将是无可取代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基础薄弱,负担重。据统计二零零九年全国有一亿三千万农民进城务工,工资收入仅七亿元,人均收入不足七千元。六十年代的农民工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即使是七十年代的农民工也至少是一个三口之家的顶梁柱,这样的收入水平解决温饱问题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何谈融入城市生活所需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费用,他们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城市推进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之所在。
(2)自身接受普通教育的程度低,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少,流动性强。据200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农业部的调查数据:2004年年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占12.6%,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分别占4.1%和23.8%。这使得他们在众多高收入岗位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有的甚至没有参与的机会。由于低收入不能满足其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疲于奔命的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样也就形成了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3)农民工队伍庞大,涉足行业多。一亿三千万农民工已经达到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的收入、生活代表着十分之七的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影响着更多中国人的生活。大量事实说明,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20多年,如果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有那么快,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迅猛发展。
由此可见,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建筑、采掘业、环卫、家政、餐饮服务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资源潜力的挖掘既有广阔的空间,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整体劳动生产率,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全社会和谐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才能挖掘农民工的潜力是一项有关政府、雇用农民工的组织和农民工三方面的系统工程。
对政府来讲,应该充分发挥其立法、执法、监督、宣传等职能为农民工潜力挖掘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舆论资源优势,引导城镇社会居民对农民工群体重新认识,摈弃形成已久的轻视和鄙视农民工群体的陋习,树立全社会尊重农民工人格、尊重农民工劳动成果的新风气,使农民工走出自卑的阴影,首先从人格上逐步融入城镇生活,增强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政府应该利用立法、执法、监督职能做好:(1)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阶段性地、动态地确定农民工最低工资额并督促雇用组织按期足额发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积极来源;(2)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实际科学制订各地开发比例,加强监控力度,杜绝该领域媒体屡报的腐败现象,确保完工一批,严格按规定出租出售一批,为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改善生存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3)限制雇用组织安排加班加点工作、彻查农民工子女异地教育中存在的乱收费和变相收费行为、尽快通畅农民工异地医疗保障渠道,从经济上为农民工减负,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帮助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我充电、自我提高;(4)彻查、严查安全隐患,确保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彰显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理念;(5)严查、重惩流于形式骗取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行为,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向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倾斜,设立更多的、条件更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顾之忧和经济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有了一定的业余时间和求学提高的条件,他们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绝大多数肯定会通过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如此一来这一部分人力资源的潜力就会得到挖掘。
对雇用农民工的组织来讲,应该做好:(1)要彻底改变以前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其中有许多在智力上并不输给现在的什么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的不足之处仅是受教育的机会少、时间短而已,不要认为他们仅适合从事简单的、重体力的、象机械手一样的工作,应该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2)正确、全面理解创新(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11页)的涵义,克服只有学问深、级别高、资格老的人才能搞创新、搞发明的片面认识,应该树立全员参与创新、发明的组织文化理念,汇聚全体职工的智力资源,组织才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才能在不断的创新中做大做强。(3)要与时俱进,不要老是想着我国的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会随老板呼来唤去,而是要放眼长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的差别在逐步缩小,今年初春部分城市的民工荒就是一个预警信号。组织的兴衰已由依靠职工的数量向依靠职工的技能悄悄转变,因此,组织应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早地培养和储蓄长久发展所需的农民工。(4)要尽量给农民工足够的业余时间让他们去恢复旺盛的工作精力、充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5)要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制订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可以内部设立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委托和联合培训,促使农民工在修养和技能上得到长足提高,以满足组织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需要。
对农民工来讲:(1)要承认我们现在确实是弱势群体,要明确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该努力的方向。(2)主观上要有改变这种现状的信心和决心。(3)明确政府和组织所做的努力只是外因,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才是改变生活现状的关键。
农民工资源潜力的充分挖掘是提高我们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生产力的关键,是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农民工资源潜力的有效挖掘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何延军,张建兵.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法律的完善[J].法学杂志,2007(6).
[2]李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法,2009(4).
[3]农业部.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人民日报,200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