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的潜在性和多重意蕴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细细品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要真正突显语文学科的特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善于挖掘内涵,整合核心素养教育资源;要学法渗透,创设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要披文入境,拓展核心素养训练宽度;要读写应用,实现核心素养自然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勒克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样化、多层面的符号结构,它蕴含着潜在的、需要被人挖掘、阐释和解读的意义和价值[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文学文本意蕴深厚,故我们不仅要挖掘、阐释和解读文本的内涵,更要从中汲取营养。由此,细读文本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本细读,要从阅读教学出发,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目前,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研究缺少一种普遍运用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内涵挖掘,整合核心素养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实践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质疑探究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与文本核心价值毫无关系。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往往在简单零碎的问题上过分纠缠,导致部分学生思维的僵化和个性的矮化。而小学语文课本的很多文章是靠文本的对立来表达情感和阐述内涵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有些文本的矛盾往往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线索,这样的矛盾就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炮手》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lǐn)冽(liè)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然后画出句中描写天气的词语,再找出其中刻画炮手神态的词语,接着品读“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这几句,让学生画出句中与第一句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对比这两句的矛盾。通过在读中品悟,师生在读中探究“为什么天气如此寒冷,可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的问题,然后循着文本的矛盾线索进行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炮手内心的紧张、矛盾、痛苦,与将军的连声喝彩和回头微笑的兴奋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学生就自然而然产生“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呢?”的疑惑。这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炮手的神态变化的重要词语——苍白、煞白、惨白,并一一进行比较,帮助学生逐步走进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将军和炮手的神态对比,突出炮手的形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体会炮手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矛盾,运用生成性资源,巧设矛盾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文本中人、情、物、事的丰富与层次之美精彩地绽放在学生面前。
  二、学法渗透,创设核心素养教学情境
  教会学生生词难字、句法结构,并不代表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语文教学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在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真反思语文学科所承担的职责。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能够独立运用。
  文本细读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并将阅读所得迁移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积累中学会运用。“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批注的常用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批注法细读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潜心阅读,提升阅读品质,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笔者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通过自读、默读、快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默读批注、换位思考、拓展补白、对话品读等,学生探究詹姆斯不舍鲈鱼的理由和内心挣扎的原因,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中,实现言意统一。学生充分理解詹姆斯不舍鲈鱼是由于钓鱼时间长、鲈鱼肥大、无人知晓等,这样他们就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所谓的“诱惑”,进而理解课文的启示,即“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够深入理解与感悟文本。
  三、披文入境,拓展核心素养训练宽度
  在小学教材及学生的课外读物中,许多文章是充满想象力的,尤其是诗歌、童话、科幻小说。而文本细读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在细读文本时,学生除了要品词语、悟句义,还要进行朗读,展开想象,才能做到情境还原,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意思。阅读的想象就像顯微镜,让读者看到文本表达细微的地方;也像放大镜,让读者能透过意象看到更加广大的世界;还像望远镜,让读者能连接时空,聚焦深远,纵横千里。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应当展开想象与联想,才会身临其境,和作品产生应有的共鸣。教师应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细读文本,并在细读中深入文本。
  以充满想象因子的诗歌为例。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八回,香菱读了王维的《塞上》后,在和林黛玉的一番对话里谈起了她读诗时的感悟就很值得教师深思。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香菱与林黛玉关于品读诗歌的对话,放在语文课堂上也算得上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想象力是现代诗歌文本细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时,注重借助想象,让学生把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笔者首先让学生说出每个小节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并说明原因。笔者还让学生想象“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的情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草木青翠的情景,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看到的画面,带着这种感受读出感情。在联想与想象中,学生逐渐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四、读写应用,实现核心素养自然构建
  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职责,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而以往的教学参考书的教材解读部分,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即帮助教师在解读时侧重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其实,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去解读文本,应该侧重语文教学内容的解读,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的语言形式。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语文教师虽然也明白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语言形式、明白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乏有效整合,因此有的教师往往只是简单、抽象、笼统地告诉学生这个词语或句子用得好,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如何用会更好等问题则较少涉及,导致教学成为抽象呆板的词句训练,出现训练内容脱离文本情境的形式主义弊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并理解语言形式对文本内容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欣赏好词佳句方面,要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到,只有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才能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只有精妙的谋篇布局才能突出文章中心。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的揣摩语言、品味语言方面下足功夫,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即“怎么写的”)、表达意图(即“为什么这样写”)及表达效果(即“为什么写得好”)。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十分形象生动。如人物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人物动作“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人物心理“欢欢喜喜”等。又如“‘歌唱家’”和“‘宝贝’”加的双引号。其字里行间、标点符号都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深深迷恋。在教学中,有位教师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标点,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试写法布尔如何观察蜣螂。在练笔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检验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对细节描写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语文教师应在“细”字上下功夫,完善、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阅读体验,从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境,深入品读、感悟文本的细节,方能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楊蔚.浅析教师解读文本的五个角度[J].文学教育(上),2012(8):80-81.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机组机理仿真模型无法应用于指导现场实际生产试验过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在线热力性能数据的增强激励仿真建模方法,开发了涉网侧机组协调控制生产试验标准化平台。基于
建立反映气体放电过程中粒子运动特性的二维流体模型,采用有限元和通量校正传输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了50%SF6+50%N2在均匀电场下的放电规律,模拟了流注发展过程中粒
某新型国产1050MW汽轮发电机组在168h满负荷试运结束,投入运行后高压主汽阀逐渐出现卡涩现象,活动性及全行程试验时不动作或动作不到位。通过解体分析发现高压主汽阀套筒密封